A微笑的鱼A 作品

第546章 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八《武舞作》

第八武舞作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八武舞作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耀神武。

《武舞作》译文

承蒙先帝恩宠托付重任,

秉持符契恭谨君临安抚。

庙堂谋略使边荒宁静,

天兵彰显着威神英武。

译文说明

1. 政治伦理的传递:

? “荷恩承顾托”译为“承蒙先帝恩宠托付重任”,补充“先帝”明确施恩主体,“重任”具体化“顾托”内容,凸显继位者的使命感与合法性。

? “执契恭临抚”译为“秉持符契恭谨君临安抚”,“符契”代指权力信物,“恭谨”强化执政者的敬慎态度,“君临安抚”勾连“天命—治权”的传统政治逻辑。

2. 武功治世的刻画:

? “庙略静边荒”译为“庙堂谋略使边荒宁静”,以“庙堂谋略”强调战略智慧,“静”字活用为使动(使……宁静),简练呈现安边政绩。

? “天兵耀神武”译为“天兵彰显着威神英武”,“天兵”呼应“神武”的神性色彩,“耀”字凸显武力的威慑力与炫耀性,贴合武舞“扬武功、显圣德”的仪式功能。

3. 语言风格的整饬:

采用“承蒙—秉持”“使—彰显”的对仗句式,延续祭文的庄重语体;“威神英武”复词偏义(侧重“武”),既保留原诗四字格节奏,又通过同义叠加强化气势,与武舞的刚健风格相得益彰。

在《全唐诗》卷十三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中,《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八武舞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呈现了武周时期的时代风貌。作为一首唐代乐府诗,此篇用庄严肃穆的笔触,对武则天的丰功伟绩与高尚德行进行了高度赞美,字里行间尽显对这位传奇女性帝王的尊崇。

开篇“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描绘出武则天身负重任,谨慎治国的形象。“荷恩”表明她承蒙先帝的恩宠与信任,“承顾托”则体现她接过先帝托付的江山社稷这一重大使命。“执契”象征着掌握国家的治理大权,“恭临抚”则生动展现出武则天怀着恭敬之心,勤勉地治理国家。从情感层面看,诗人毫不吝啬对武则天的尊敬与赞美,透过文字能感受到其对武则天肩负国家重任、兢兢业业的钦佩。从文化层面来讲,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帝王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即帝王需心怀敬畏,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大责任。而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打破传统,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承担起远超常人的特殊地位与重大责任 ,此句也从侧面体现出她的非凡与不易。

“庙略静边荒,天兵耀神武”进一步凸显武则天卓越的军事才能。“庙略”指代朝廷的军事谋略,表明武则天在朝堂之上运筹帷幄,制定出精妙的战略方针,“静边荒”说明这些策略行之有效,使边疆地区的战乱得以平息,国家边境重归安宁。“天兵”代表着正义之师,是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耀神武”描绘出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与威武气势。从情感维度来看,诗人对武则天的军事才能充满了赞美与敬仰,对其凭借智慧和谋略,带领军队维护国家稳定的成就深感钦佩。从文化角度分析,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军事力量的高度重视,在那个时期,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武则天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不仅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还提升了国家的威望,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全诗,整首诗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宛如一场盛大而庄严的祭祀典礼,令人心生敬畏。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寥寥数语,却饱含着诗人对武则天炽热而深沉的情感,从政治和军事等多个方面对武则天的功绩进行了全面赞美。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帝王及其辅佐者的普遍崇敬。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精心营造的庄重氛围,这首诗成功地传递出祭祀仪式的庄严神圣,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祈愿。这首诗宛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武周时期的辉煌与荣耀,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研究唐代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