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微笑的鱼A 作品

第545章 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七《迎武舞》

第七迎武舞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七迎武舞

赫赫玄功被穹壤,

皇皇至德洽生灵。

开基拨乱妖氛廓,

佐命宣威海内清 。

《迎武舞》译文

赫赫神武之功普照天地,

皇皇至上之德润泽群生。

开国立基拨乱反正,妖氛尽扫;

辅佐天命宣扬武威,海内清平。

译文说明

1. 功勋维度的拓展:

? “玄功”译为“神武之功”,以“神武”具象化“玄”(深远)的内涵;“被穹壤”扩展为“普照天地”,强化功绩的空间覆盖性,呼应“赫赫”的显赫感。

? “至德”译为“至上之德”,突出德行的绝对性;“洽生灵”译为“润泽群生”,以“润泽”的温和意象平衡“武舞”的刚健,体现“武德”的怀柔本质。

2. 历史进程的凝练:

? “开基拨乱”拆解为“开国立基拨乱反正”,补充“立基”明确创业步骤,“妖氛廓”译为“妖氛尽扫”,以“尽扫”强化拨乱的彻底性。

? “佐命宣威”译为“辅佐天命宣扬武威”,勾连“顺天应人”的传统政治哲学;“海内清”扩展为“海内清平”,凸显武功之后的治世图景,暗合“武舞”兼具“止戈”与“安民”的双重功能。

3. 音律与气势的呼应:

采用四字短语与动补结构(普照—润泽,尽扫—清平),形成“二二”节奏的铿锵韵律,匹配武舞“发扬蹈厉”的仪式动感;“赫赫”“皇皇”叠词保留,强化颂赞的庄严声威。

在《全唐诗》卷十三琳琅满目的诗篇之中,《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七迎武舞》凭借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作为一首唐代乐府诗,它以庄重肃穆的语言,高度赞美了武则天的卓越功绩与高尚德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宛如一扇了解武周时期社会风貌的窗口。

开篇“赫赫玄功被穹壤”,气势磅礴,宛如一声震彻天地的惊雷。“赫赫”突出武则天功绩的显着与辉煌,让人望而生畏;“玄功”表明这功绩意义深远,超越寻常;“被穹壤”则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其功绩如同广袤的天地,覆盖一切。从情感维度来看,诗人毫不掩饰对武则天功绩的赞美与敬仰,这份敬仰如滔滔江水,奔涌不息。在古代社会,帝王的功绩被视为国家繁荣的基石,民众对拥有卓越功绩的帝王充满期待。从文化层面分析,它反映出古人对帝王功绩的崇拜心理,将帝王视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力量,期望帝王凭借功绩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使百姓安居乐业。

“皇皇至德洽生灵”紧随其后,把笔触从功绩转向德行。“皇皇”描绘出武则天德行的光明正大,如同一轮烈日,普照大地;“至德”强调其德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洽生灵”表明她的德行惠及天下百姓,使百姓在其恩泽下幸福生活。从情感角度而言,诗人对武则天德行的赞美与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在古代,帝王的德行被视为治国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楷模。从文化层面考量,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德行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注,认为帝王良好的德行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开基拨乱妖氛廓”描绘出武则天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凭借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开创基业,平定乱世的壮举。“开基”表明她作为新政权的开创者,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拨乱”突出她在混乱的局势中力挽狂澜的魄力;“妖氛廓”则象征着她扫除了阻碍国家发展的一切障碍,使社会恢复安宁。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对武则天开创基业的伟大成就充满赞美与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创基业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挑战与困难,而武则天能够成功做到,自然赢得人们的钦佩。从文化层面分析,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开创基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乱世平定的强烈期望。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渴望有一位英明的帝王出现,结束战乱,恢复和平。

“佐命宣威海内清”进一步刻画了武则天的形象。“佐命”说明她在辅佐帝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宣威”突出她通过宣扬国威,使四方臣服;“海内清”描绘出在她的努力下,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从情感角度来看,诗人对武则天辅佐帝王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赞美与敬仰。在古代,帝王的辅佐者被视为国家的栋梁,他们的才能和贡献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辅佐者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清明安宁的美好期望。

纵观全诗,整首诗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令人心生敬畏。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着深沉炽热的情感,从功绩和德行等多个角度对武则天进行了全面赞美。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对武则天的崇敬之情,更展示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及其辅佐者的普遍尊崇。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精心营造的庄重氛围,成功地传达了祭祀仪式的庄严和肃穆,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这首诗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记录了武周时期的辉煌,为后人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