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彻俎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九彻俎
登歌已阕,献礼方周。
钦承景福,肃奉鸿休。
《彻俎》译文
登歌之乐已然停歇,
献祭之礼方才周全。
敬承宏大的福祉庇佑,
肃穆奉行这鸿恩永传。
译文说明
1. 仪式流程的锚定:
? “登歌已阕”译为“登歌之乐已然停歇”,补充“之乐”明确“登歌”的乐舞属性,“已然”强调仪式阶段的完成性。
? “献礼方周”译为“献祭之礼方才周全”,“方才”衔接“已阕”的时间节点,“周全”具体化“周”的完备义,清晰呈现祭典从“乐舞”到“彻俎”的流程转换。
2. 福佑观念的诠释:
? “钦承景福”译为“敬承宏大的福祉庇佑”,“宏大”释“景”(通“大”),“庇佑”补全“承福”的隐含逻辑,体现对神灵赐福的感恩心态。
? “肃奉鸿休”译为“肃穆奉行这鸿恩永传”,“奉行”将抽象“鸿休”(鸿恩)转化为具体行动,“永传”延伸“休”的延续性,暗合“以祭祈年”的传统愿景。
3. 语体节奏的复归:
以“已然—方才”“敬承—肃穆奉行”的虚词呼应,形成舒缓的仪式性节奏;“宏大”“鸿恩”等双音节词替代古单字(景、鸿),在保持典雅的同时贴近现代汉语语感,契合“彻俎”环节“礼成而退”的庄静氛围。
在卷帙浩繁的《全唐诗》卷十三里,《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九彻俎》作为唐代乐府诗的典型篇章,生动展现了武后时期清庙祭祀的盛大场景。这首诗以庄严肃穆的笔触,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敬,更寄托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深切期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开篇“登歌已阕,献礼方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宏大且有序的祭祀画面。“登歌”在古代祭祀仪式中占据重要地位,乐师们登上高处,奏响庄重的乐章,以乐声沟通神灵。“已阕”表明乐声缓缓落下,歌舞已然结束。“献礼”即向神灵献上祭品,这是祭祀仪式的核心环节。“方周”说明整个献礼过程严格遵循周朝传承下来的古老礼制,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尽善尽美。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传统礼制的虔诚遵循。在诗人心中,祭祀绝非普通的活动,而是关乎国家命运和百姓福祉的神圣仪式,容不得半点马虎。从文化层面分析,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尊崇。在古代,祭祀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通过遵循严格的礼制,人们表达对神灵的敬畏,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种传统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钦承景福,肃奉鸿休”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钦承”体现出诗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接受神灵赐予的福泽。“景福”寓意着美好的福分,象征着神灵的庇佑将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繁荣与安宁。“肃奉”则表现出诗人庄重严肃的态度,“鸿休”指的是更大的福分,表达了诗人对神灵的深切祈愿,希望神灵能够赐予国家更加丰厚的福祉。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两句诗饱含着诗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望。诗人深知国家的兴衰与神灵的庇佑息息相关,因此在祭祀过程中,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向神灵祈求福泽。从文化层面来看,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神灵的坚定信仰。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神灵拥有掌控世间万物的力量,通过祭祀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神灵的青睐,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这种信仰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纵观全诗,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诗歌语言简洁凝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却蕴含着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它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更全面展示了古代社会对祭祀仪式的重视以及对传统礼制的遵循。诗人巧妙地运用简洁的语言和精心营造的庄重氛围,成功地将祭祀仪式的庄严和肃穆传递给读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这首诗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