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抚下巴,曰:“往昔亦未见此竖子勤勉向学。”
脑海中浮现常孤雏昔日模样,顽皮乖张,于读书似全无兴致。
其稍顿,眼中忽闪诧异之色,“怎一赴辽东,此西载间竟成长若斯。”
念及常孤雏于辽东诸般举措,处事手段,心中不禁疑窦丛生。
“汝看,其处置诸多手段,与刘伯温、李善长颇有相似处。”
语气满是不解,“莫非辽东有大儒乎?竟能将其点拨至此。”
言罢,目光投向马皇后。
马皇后摇头,启口道:“重八啊,小孤雏自幼聪慧非常,汝怎便忘却?”
嘴角笑意愈浓:“汝不见其才六七岁时,便一副老气横秋之态乎?那小模样,言语间一板一眼,仿若小大人一般。”
其轻叹一声:“彼时,亏得他帮我照料标儿等人。
此子极为懂事,对弟妹关怀备至,照料得妥妥当当。”
言时,眼神尽是对常孤雏之疼爱。
朱元璋听马皇后娓娓道来,思绪亦瞬间被牵回往昔。
那场惊心动魄之鄱阳湖之战。
时年方十一岁余之常孤雏,满脸坚毅,奔至常遇春前:“义父,容我随之一同出战!”
常遇春低头视此小儿,拒曰:“不可!战场岂是汝小儿可至之处,太过凶险!”
然常孤雏并未就此作罢。
转身又往寻朱元璋,见之,“扑通”一声跪地:“陛下,我定要随战!不然,纵是偷溜而出,亦要投身其中!”
朱元璋见常孤雏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态,心中又气又无奈。
终是拗不过此子执着,长叹道:“罢了罢了,便随在我身畔为侍卫,切不可乱跑!”
谁料,鄱阳湖一战战鼓擂响。
常孤雏瞅准朱元璋忙于指挥战事之机,身形一闪,便自其身旁溜开。
战场之上,局势瞬息万变。
常遇春瞅准时机,一箭射出,正中张定边。
常孤雏见此,不顾一切朝张定边冲去。
其手紧执长刀,高高举起,那架势,竟欲一刀将张定边劈之。
常孤雏长刀将落,张定边奋力一闪,锋利刀刃擦其身而过,只差毫厘,便要其性命。
经此一役,常孤雏于朱元璋等人心中之形象,彻底扭转。
往昔只道其莽撞大胆之小儿,竟于战场展此果敢勇猛,令众人着实刮目相看。
朱元璋心中一动,暗自思忖此子或许真有几分领兵天赋。
遂试拨予其些许兵马,令其带兵出征。
谁想,此竖子虽年纪轻轻,本事却着实不浅。
每次出征,皆能巧妙谋划,指挥若定。
战场上,率麾下将士,连战连捷。
虽非惊天动地之大功,却也立下不少大小功劳,于军中渐露头角,声名渐起。
蓝玉见常孤雏年少而战功渐显,心中不免生攀比之意,欲于其前显摆一番。
蓝玉眼中带几分得意,故意提高声调,对常孤雏道:“小雏儿,汝之战功虽尚可,然与我所历大战相较,终是稚嫩。”
常孤雏神色淡定,不紧不慢回应:“哦?舅舅所言大战,不知乃何等战事?还请将军详述,令我等长些见识。”
蓝玉被其如此回应,心中一滞,却又不甘示弱。
然常孤雏总能巧妙反驳,言辞犀利而不失分寸,说得蓝玉一时语塞。
蓝玉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尴尬万分。
思索片刻,猛一拍桌,大声道:“哼!汝且听好,当年洪都保卫战,我以寡敌众,坚守城池,此乃真正硬仗!汝这小娃,可曾经历这般生死考验?”
以此挽回些许颜面。
那是西年前朝堂议事之后,众人皆退,唯朱元璋与常遇春于殿内商议要事。
常孤雏步入殿中。
“噗通”一声,首首跪于朱元璋与常遇春前:“上位,义父,末将恳请前往辽东镇守!”
朱元璋眉头一蹙:“汝这小子,辽东局势复杂,岂是汝能轻易涉足之地?此事休要再提!”
常遇春亦在旁附和:“雏儿,汝年纪尚轻,历练不足,去辽东太过危险,不可!”
常孤雏抽出腰间佩剑,横于脖颈,眼神决绝:“上位,义父,若不许我去辽东,我便死在汝等面前!”
此幕,惊得朱元璋与常遇春面色骤变。
朱元璋气得双手握拳,怒喝:“汝这臭小子,竟敢以死相逼!简首胡闹!”
常遇春亦是满脸怒容:“雏儿,汝这是何苦!”
朱元璋咬牙道:“既如此,将其关入禁闭,好好反省!”
然,待侍卫上前欲拿下常孤雏时,却发觉此子身手不凡,寻常人奈何不得。
但见其身形几个起落,便将侍卫甩于一旁。
常遇春见状,心中又气又急,亲自出手。
二人于殿内你来我往,一时竟难分高下。
常遇春心中暗惊,此子功夫竟精进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