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十三娘 作品

第五百七十五章 全新的青苗法

“青苗法?这又是何意?”薛居正翻了好几遍文书,也没在上面啊找到“青苗法”这三个字来。

他当然找不到,赵德昭又没有写上去。

闻言,赵德昭朝薛居正几人解释道:“是这样,此前开封下辖祥符县有个案子闹到了开封,当初我在江南国,是李景阳李通判处置的”

事情其实很简单,一户贫民同村里豪强借了钱用作耕种,借了一百文,约定收成后还两百文,用这钱买了种子修了农具,不想最后歉收,交了税后连本金都还不出来。

别说要还了,要不再借点,怕是这日子都过不下去。

一个要钱,一个还不出,豪强最后命人闯入那户人家,让他要么把地偿还给他,要么就卖儿鬻女。

贫农央求再宽限些日子,可再宽限,这利滚利,贫农一辈子也还不上,豪强不同意,这就动了手。

贫农被打伤,家中能抢走的都被抢走,贫农又没钱延医请药,最后伤重不治。

一对儿女上告到祥符县,祥符县县令听闻这个案子后,第一时间将案情递到了开封。

李景阳最后的处置结果,打伤人需豪强负责,命他赔了些银子,至于贫农欠的钱,人既然已经死了,这笔债务也就没有欠债人,就此勾销。

豪强本还担忧让他来偿命,闻言立即答应,哪里还敢提什么“父债子偿”?

“民间借贷利息大致都是倍息,如此高额的利息实在难以偿还,而一旦还不出,借贷人便要收房子收地,甚至要人卖儿鬻女来还债,长此以往岂不是激化社会矛盾?”

倍息,便是100的利息,也就是俗称的高利贷,当然好的一点是,还贷不一定用现金,任何等价之物皆可,比如鸡鸭牛羊,或者种出来的粮食庄稼。

说是这么说,但真到了还不出钱这一步,等价之物怕也是难以拿出的。

“如此一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青苗法,便是朝廷出面,借给贫农用以正常农业生产的钱,利息定得低些,贫农有能力偿还即可。”

“臣以为不妥”赵德昭这话刚说完,王祐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王祐有今日,离不开赵德昭的举荐,今日却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赵德昭的提议。

赵德昭却是不以为然,若举荐了王祐之后,他事事依照自己心意,那才是看走了眼呢!

“王参政有何高见?”沈义伦开口问道。

“臣以为,诸如祥符县这案子也是少数,民间豪强士绅也少有逼人性命之事,更有多的允许借新还旧,也允许各种实物来抵偿,更有善者最后也会焚券市义,若朝廷介入,所行定然有借贷、抵押、偿还日期等方面的限定,臣以为,反而于贫农不利。”

焚券市义便是免了这笔贷款,有自然是有的,但哪里会有这么多,不然豪强士绅这些资产都是老天爷看他们善良赏赐给他们的吗?

“王参政说的有道理,并不是所有豪绅都会干这种事,但私营高息借贷,也不普遍都是救助、慈善的行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赵德昭笑得平和,看向王祐道:“一只黑天鹅足以证明天鹅不都是白色的,何况,黑天鹅远不止一只。”

赵德昭说完看向赵匡胤,“贫民从富民那里借钱度过青黄不接的时期,收获后未必能偿还,不得不利滚利,越欠越多,苦不堪言,等到发生歉收、灾荒或者其他天灾时,富民不肯借钱,贫民就只有抛荒逃亡这条路,人多了,乱子也就多了”

王祐皱着眉头没有再说话,沈义伦看了他一眼笑着道:“王参政且慢说这些,殿下都还没说明具体政令,稍安勿躁。”

薛居正闻言后朝赵德昭道:“不知殿下对于王参政适才说的借贷、抵押以及偿还之法,可有了安排?”

赵德昭点头,既然想到了这个,又如何能不思虑彻底?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很重要的一点,不仅在施行当时,以至于后人评论时也都多有争执。

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合适,赵德昭此刻提出的青苗法,便是取优去弊之后的青苗法,当然,也不能说完全避开弊端,但在眼下当也适用。

“贫农借贷金额都小,利息按借贷年限来定,半年免息,一年两分,两年以上四分利,可分期还,钱从常平仓以及社仓出,优先以钱币偿还,若无钱币,可通融收取等价实物”

“抵押同样以田产、房屋为先,若无则用其他实物代替”

“借贷之后若需延长借贷年限也可,去府衙提交说明,审核之后即可,不管是提前还是延后,申请之日起便按照新的利息来算,不收额外手续费用”

在传统农业中,风险和危机是常态,人们比喻小农的处境,常说他们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稍有风浪就有灭顶之灾。

在危机时刻,借贷未必能正常发挥作用,温情脉脉、你情我愿的借贷关系,可能骤然变成为冷酷无情、你死我活的博弈。

赵德昭将青苗法同现代小农贷款相结合,想出了适合目前大宋的对于贫农的贷款方案,如此,贫农不用借高利贷,朝廷也能有额外的收入,对于农业也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更利于社会稳定。

当初王安石在青苗法上的失败,一部分原因是朝廷定的利息虽然相比于民间倍息少许多,但也仍旧要两分利半年,也就是40的利息。

此外,强行制定还钱日期,也明确指定要用现金偿还,比起民间借贷来确实不够灵活。

“恕臣直言,”王祐看向赵匡胤,这话实际却是对赵德昭说,“朝廷所借青苗钱利息低,可无知之民所想却不是殿下这般,他们或许只看到了低利息从而趋之若鹜,殿下,”王祐转向赵德昭,面上露出浓重之色,“可不要轻视人性啊!”

王祐担忧的不是没有道理,赵德昭也明白他话中之意,本来倍息的高利贷,如今在朝廷手中最少能免息,定然有人以“不借白不借”的心态借钱。

钱是借出去了,若最后收不回来,贫民还跑了,朝廷反而是一场空。

人性贪婪,利于苟得,他们甚至不会清楚自身偏好效用和预算约束,也不会追求效用或福利最大化,根本不会明白自己的经济条件、借贷和奢侈的利害关系。

“王参政果真是我大宋能臣,一语中的。”赵德昭对于王祐的话却没有表现出惊讶,也没有因此愁苦,殿中诸人见他神情,心中知道殿下定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官家容禀,王参政所说臣也有想法,青苗法如同契税、市舶司等新政,自不会一推行便是全境大范围,定是要寻一处州城为试点”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便在于他做的太急太快,将一系列新政一股脑儿得大范围推行,自然是要出问题的。

赵德昭有了前人经验,当然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徐徐图之。

“在推行之前,可派人调查州城贫民情况,包括最近几年的收入、支出、欠债、家庭资产等,衡量其偿还能力之后,再开始试行,若有无偿还能力之贫民,自不会借贷,臣以为,直接用朝廷救济政策反而妥当了。”

“若是只先试行,倒是可尝试一番看看效果。”赵匡胤对于赵德昭提出的建议自然不会反对,这可都是后人的经验,定都是有用的。

王祐此刻也没再说法,想着既然只在一州试点,那便先试试吧,若有差错也来得及修改收回。

“便就在祥符县吧!”赵德昭想着多少也近一点,若有事能及时得到消息,也能及时补救。

“可,”赵匡胤点头,看向沈义伦道:“沈卿负责三司,便由你统筹调度,至于常平仓和社仓,王卿,你来负责。”

二人躬身领命,又听赵匡胤道:“若有疑问,你们可直接询问太子,不必事事同朕说。”

赵德昭忙躬身应下,这事自然是离不得自己的,执行起来也不知要有多少事呢!

“如此便去吧!”赵匡胤朝其余人挥了挥手,又朝赵德昭笑着道:“二郎留下,陪朕用膳!”

“臣等告退!”薛居正同王祐几人退出垂拱殿,走出殿门时就听王祐重重叹了一声。

“怎么?还觉得殿下这提议不成?”沈义伦转头问道。

王祐点了点头,遂即又摇了摇头,“本官也不知,殿下这心是好的,只不过这借贷可不比检校库,检校库多是放给行商,他们多少有些资产,不至于让检校库亏空,可是贫民”

“先做了再说吧!”沈义伦也知道王祐是在担心什么,但若是什么都不做,又如何知道这法子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垂拱殿后殿,赵德昭陪同赵匡胤坐在桌旁,看着桌上愈发绿的菜色,忍不住笑道:“爹如今是一点儿荤腥也不沾了?”

“二郎不是你说的,要让爹吃素一些,这才能身子康健?”赵匡胤夹了一筷子蔬菜放入口中,嚼了几下很快咽了下去。

“那倒也不至于一点儿荤腥也不能沾,”赵德昭笑着唤来宫女,“让御膳房做几道荤腥来,不要太过油腻!”

宫人领命离开,赵德昭回头就见赵匡胤笑得见牙不见眼。

“就算爹不吃,儿子也要吃的嘛!”

父子二人这边气氛正好,周井却是绕过屏风走到二人面前,看了一眼赵德昭后,朝赵匡胤禀报道:“官家,天水郡公在外头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