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喝娃哈哈 作品

第159章 我怕下手太重,他们顶不住啊!

京城很快发生了一些变化。

粮铺里面的粮食,少的可怜;绸缎庄里面的棉衣布帛,同样寥寥;那些有盐引的商人,同样说盐极为紧缺,价格必须上调。

他们必须花费更高的价格,从有渠道的人物那,购买价格更高的粮食、布匹、盐、铁等物品。

而一般情况来讲,朝廷对此,不会有任何办法。

粮食、布帛、已经是市场化,朝廷没有用政治手段管控的理由和能力。

至于所谓的盐铁专营,已经是名存实亡,盐业已经完全掌控在特权商人中,铁业则完全市场化。

管?怎么管?

朝廷为了钱,滥发盐引,到了万历时期,更是直接将盐引永久化,可以世袭传递,就为了用盐引卖钱。

此举虽然暂时缓解了财政压力,但对于朝廷来说,盐利已经完全私有化了。

挣钱与否,盐利私有化会不会侵害百姓的利益,其实和朝廷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说,到崇祯手里的大明,当真是千疮百孔,每一个方方面面,都已经腐朽到了极点。

能搞钱的地方,都试过了,能竭泽而渔的,都竭泽而渔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检和叶铭,不可能来硬的。

叶铭上一次对付世家大族,至少还是师出有名,造反、通敌等等,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做了图谋不轨的事情。

比如召集兵马围困乾清宫,试图完全控制崇祯。

没干赢,被叶铭反杀,他们认,因为这本就是游戏规则。

但是现在,天下承平,如果你叶铭还不按规则玩游戏,那后果,将难以承受。

一个不讲信义,说话当放屁的朝廷,是不会有人信服的。

只是不知为何,面对粮食价格的疯涨,朱由检和叶铭,似乎没有做出任何反制的手段。

并没有下旨调集粮食入京,也没有试图向山西方向要粮。

这让王登库等人的准备落空,漕运那边、山西几位达官贵人那的香火情,算是白消耗了。

但事情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消耗也就消耗了。

崇祯和叶铭,到底还是太年轻了,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这些涉及经济的治政手段,还是太弱,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反应。

现在的崇祯和叶铭,还在乐呵呵的庆功呢。

在山海关的王在晋、秦良玉、毛文龙,于皇太极北撤之后一周,联袂回到了京城。

卢象升继续驻守山海关,颜继祖则在遵化重建遵化。

各有封赏,而且极为厚重。

王在晋加封太子太师,初授荣禄大夫,夫人为一品诰命,可赠三代。

秦良玉加封骠骑将军,其子马祥麟进总兵,其夫马千乘平反。

毛文龙更是直接进都督,如果下次再立功,封爵也极有可能。

除此之外,皮岛将重点经营,叶铭会重新开拓航线,与建奴和朝鲜,好好做做生意。

原本的小打小闹,会变成真正的大生意,以前月入十几二十万两,会变得更多。

按照叶铭的说法,反正那些世家大族喜欢走私,山西那些商人,资敌都资出个强盛大金了,那还不如咱们自已走私。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且近些年,朝鲜被建奴欺负的非常惨,完全可以在朝鲜那获利无算,支持朝鲜打建奴,支持建奴打朝鲜。

而皮岛每挣一分钱,都有他毛文龙的份额,旱涝保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也是一开始,毛文龙愿意豁出去跟叶铭干的原因。

秦良玉与曹化淳一同负责京城城防。

王在晋继续执掌兵部,出任蓟辽督师,是因为王在晋在辽东的亲信部下极多,辽东百姓对他还算信任,他坐镇山海关,可以最大程度的稳固山海关局势。

事情结束,自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执掌兵部。

至于兵部以前的兵部尚书崔呈秀,已经下课。

不止是他,内阁首辅黄立极,因为放弃辽东以来,首鼠两端的糟糕表现,也直接被朱由检贬为庶民。

甚至朱由检,已经决定对魏忠贤动手。

以前不能动,是因为找不到皇权的代表人物,用以对抗文官,但是现在有了,比魏忠贤更厉害,更好用。

魏忠贤的价值,已经逐渐失去。

再加上从放弃辽东之后,此人虽然掌控净军,但身居内相之位,漫无支持,以至于局势溃烂,连朱由检都得亲身涉险,才能挽回局面,从那一刻起,魏忠贤就已经注定了不可能善终。

袁崇焕在战争中表现,还算不错,所以当了个兵部右侍郎。

但叶铭告诉朱由检,袁崇焕此人喜欢忽悠,但缺乏战略思维,只可为将,不可为帅。

至于那些内阁的废物,什么施凤来张瑞图等人,也是一并赶出内阁,打发到南京去养老。

朝廷不能说完全掌控,但至少许多关键节点上,真正有心向陛下的人了。

但够吗?远远不够。

文官集团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熟练对付皇权的流程。

皇帝做决策时,群臣觉得不对,皇帝决策失误后,群臣疯狂弹劾。

大臣之间藕断丝连,家族之间互相勾连,有些即便心向陛下,但家族、同乡、同科等关系,会将他们限制到无法动弹。

一旦做事有失偏颇,就会变成文官的把柄。

除了叶铭这种没爹没娘的东西,才什么都不怕,能当一个极为纯粹的孤臣。

但至少,朱由检如今有锦衣卫,有叶铭,有信任的几位大臣。

相比一开始,好了许多。

现在,按照叶先生的说法,要好好给那些商人,生动形象的上一节经济课了。

此战之后,对这些世家大族造成的伤害,绝对不弱于掌控京城之后,拿刀敲他们的脑袋,逼他们拿出钱那一次。

朱由检期待不已。

叶铭坐在平台上唯一的椅子上,面前是一张案几,上面有一些些白纸,白纸上方,都是叶铭的小楷。

每一个字,都是一把利剑。

他的身旁,站着的是朱由检。

在他的面前,几位心腹智囊,在下方躬身肃立。

叶铭抬起头,看向下方所有人,笑着说道:

“有些人以为咱们不还手,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咱是怕下手太重,他们顶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