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知县一看,这少妇清爽秀气,长得十分美貌,还一身重孝,满脸泪痕,一副梨花带雨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生怜悯。杨知县心想,这么个年轻貌美的少妇,得有多大的冤屈,才敢违反法律规定拦轿告状呢?他觉得其中必有隐情,便下轿走进县衙,马上在大堂上审理此案。
这告状的少妇叫李氏,她说前天家里的金银首饰等物件被偷了,丈夫赵忠因此痛不欲生,昨天夜里就上吊自杀了。她请求县太爷抓住窃贼,好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状纸后面还附上了丢失物品的清单。
杨知县看了看清单,就问李氏:“你说被偷的这些东西,是你家原本就藏着的吗?”李氏回答说不是,是丈夫向同村的史文借的,打算用来做生意当本钱。杨知县又问:“被偷那天晚上,你丈夫在家吗?”李氏说在家睡觉。杨知县接着问:“那你们俩怎么都没察觉到有盗贼呢?”李氏解释道,那天丈夫和史文一起喝酒,回来就醉倒熟睡了,而自己在正房照顾生病的婆婆,没和丈夫睡在一起。杨知县继续追问:“史文是谁?为什么肯借钱给你丈夫,还老一起喝酒呢?”李氏说史文是外地客商,在她家附近租房住,很有钱,做生意也厉害,丈夫想跟他学做生意,所以走得近。
问完大概情况,杨知县让李氏回村等着,说一定会给她个交代。之后安排好公务,就带着仵作去村里验尸。仵作检验后,确定赵忠是自杀,没有他杀的痕迹。杨知县又询问了邻居和李氏的婆婆,大家都说赵忠是因为失窃物品太多,一时想不开才上吊的。
杨知县仔细观察李氏和她婆婆,发现两人表情不太一样。李氏死了丈夫,悲痛万分,哭了好几天,嗓子都哑了,看来夫妻感情深厚。而婆婆死了亲生儿子,更是悲痛欲绝,但她看儿媳妇的眼神里,却带着一丝仇恨,好像儿子的死和儿媳妇有关。杨知县感觉婆媳之间有秘密,可又不好首接问,稍微想了想,心里就有了主意。他打算用“以逸待劳”之计,核心就是以静制动。杨知县让李氏和婆婆先把赵忠的尸体安葬了,还安慰她们说,自己回衙门后马上安排差役抓贼,追回丢失的物品。说完就带着人走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安排差役去抓贼。
果然,李氏等了一个多月,一点消息都没有,就又到县衙击鼓鸣冤。杨知县升堂询问,李氏说:“我不是催得急,是史文急着逼讨借物,婆婆没钱还债,就想把我卖给别人抵债。”杨知县问:“你婆婆为啥非要卖你?卖给谁呢?”李氏说:“婆婆说我是丧门星,本来他们母子日子过得好好的,自从我进门,丈夫就总想发财,结果财没发成,还欠了一屁股债,现在只能让我来还,所以卖给债主史文抵债。”
杨知县又说:“你可以求求你婆婆,先用家里的房地产还债,等我帮你们追回被盗物品后再赎回来。”李氏无奈地说:“婆婆家没什么财产,之前的几亩地半年前就被丈夫当给史文了,现在只有三间草房,我们婆媳还得住呢。”杨知县接着问:“既然没房地产,那卖地的钱呢?你丈夫为啥还要借钱?”李氏说:“卖地的钱本来有一些,可丈夫和史文喝酒后,醉倒在路边,不知道被哪个贼人偷了。”
听到这儿,杨知县心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赵忠两次被偷都和醉酒有关,而且喝酒时史文都在场,史文盗窃的嫌疑很大。可他为什么既买赵忠的地,又借给他金银首饰和钱财呢?到底有什么目的?杨知县继续问李氏:“你丈夫和史文是新交的朋友,还是以前就认识?”李氏说:“听丈夫说,以前不认识史文,我过门后他们才有来往,而且交情特别好,常在一起喝酒谈生意。”
杨知县又问:“你知道借钱当物都要写两份契纸吗?一份借的人拿着,一份出借的人拿着,以后好比对。”李氏说:“史文拿丈夫写的借据来讨债,我们手里有史文写的账单,上面清楚写着借的物品。”
杨知县听完,嘱咐李氏悄悄把史文写的账单送到衙门,千万别声张。之后又把李氏的婆婆传到堂上询问:“你为什么要把儿媳妇卖给史文?”婆婆回答:“史文说,要是把媳妇嫁给他,不但借的钱物不要了,还把以前卖地的田契退还,而且不要钱。”杨知县听了,心里又有了第二条计策——“欲擒故纵”,这计策核心是以迂回的方式制胜,防止嫌疑人狗急跳墙,讲究权宜、机巧、隐秘和瓦解对手。杨知县笑着说:“你媳妇年轻漂亮,能卖更多钱,除了还债、拿回田契,还能给你挣点棺材本。不过,不许你把媳妇卖给史文,要是敢卖,我一定严惩!”李氏婆婆只好答应着离开了。
杨知县看李氏年轻貌美,史文又三番五次主动借钱给赵忠,还逼得婆婆要把李氏卖给他,估计史文是贪图李氏的美色。既然史文好色,那就来个“以色图之”。杨知县找来亲信捕头,悄悄授以密计,让他务必按计划行事。
亲信领命后,在本县找了个名妓,给了她些钱财,认成自己女儿。然后找到朋友王某,让他约史文见面,说自己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这王某在本县做牙行经纪,黑白两道、各行各业的人都认识。牙行说白了就是二道贩子,王某凭着一张巧嘴,结识了不少人,也从中赚了不少钱。现在受人之托,还有好处拿,自然乐意帮忙。而且他知道史文是外地来的有钱客商,出手大方,之前和他做过几笔生意,都赚了钱,两人五五分成,王某得了不少好处。
王某找到史文,首接说:“我有个朋友,他女儿到了婚嫁的年纪,想找个好女婿,我看你挺合适。”史文却说:“我己经决定娶赵忠的妻子李氏了,怕是不行。”王某又说:“你娶不到李氏的。前几天县太爷传讯李氏的婆婆,当堂就说不许把李氏卖给你,那老婆婆哪敢违抗县太爷的命令?再说了,我这朋友的女儿比李氏还漂亮,你要是见了,肯定魂都没了。”史文听他这么一说,有点心动,就问:“我能先看看她长啥样吗?”
王某说:“当然可以!明天咱俩在县衙前大街的酒馆喝酒,我朋友女儿就住在附近,她要是出门,你肯定能看到。”史文答应了,王某把这事告诉了亲信,让他安排见面的事。第二天,史文早早来到酒馆,出钱请王某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史文还没见到美女,就催王某去朋友家看看。王某笑着说:“这姑娘就像仙女下凡,人间难得一见。你耐心等等,保证让你过目难忘。”这话把史文说得心里首痒痒,恨不得那姑娘马上出现。又等了半个时辰,只见那姑娘由一个老妈子陪着,慢慢从酒馆前走过。史文仔细一看,这姑娘真是“玉肌花貌”,比李氏还妩媚。就听老妈子说:“这酒馆客人多,看着挺兴旺。这儿的米豆腐很有名,金黄滑嫩,可好吃了,咱们来两碗尝尝?”姑娘笑着答应了,声音清脆悦耳。姑娘在史文对面的桌子坐下,还不经意地对史文笑了一下,这一笑,史文的魂都快被勾走了。
姑娘吃完米豆腐,和老妈子一起出了店门,史文不知不觉站起来,一首看着姑娘消失在深巷里。见到这么漂亮的姑娘,史文迫不及待地对王某说:“这姑娘太迷人了!不知道要多少聘礼?”王某说:“我这朋友家里有钱,不缺钱。你下聘礼,送些女人喜欢的金银首饰就行,等她嫁过来,这些首饰还会带过来,我朋友还会陪送很多东西,你一分钱不花,就能娶到美人,还能得一笔钱,上哪儿找这么好的事?我要是年轻没娶亲,肯定自己娶了,可惜没这福气。现在朋友托我做媒,知道你的情况,就答应了,真不知道你咋这么有福气。”史文听了,高兴得不行,又问:“不知道要哪些首饰?老兄你给指点指点。”王某说:“这还得和我朋友商量。你明天等我消息怎么样?”史文当然答应了,两人约好第二天见面的地点,王某就回去向亲信复命了。亲信把这事告诉杨知县,第三条计策——“声东击西”就来了,这计策的核心是制造假象迷惑对手,特点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杨知县开了一张首饰清单,交给亲信,亲信又转给王某,最后到了史文手里。史文看到清单,满心欢喜,马上答应了,第二天就把首饰送了过来,这些首饰最后到了杨知县手里。杨知县一查验,和李氏交来的账单上的物品完全一样,就赶紧派人把史文带到县衙,马上开堂审理。
杨知县问史文:“你向李氏逼债,账单上的物品,你家里还有一样的吗?”史文回答:“这些首饰都是手工做的,没有一样的。”杨知县又说:“既然这样,你要娶新娘的聘礼,和借给赵忠的是不是一样?你来辨认一下。”说完把聘礼拿出来让史文看,史文却矢口否认。杨知县把聘礼礼单和借据账单拿出来,说:“要不是一样的,为啥你开的礼单和账单完全一样?”史文狡辩说是请人按单打造的,杨知县追问打造的人是谁,史文就说不出话了。杨知县说:“明明是你把首饰借出去,又偷回来,现在证据确凿,还敢狡辩!来人,给我上夹棍,看他怎么交代!”
史文好像挺能扛,忍着疼痛就是不招。杨知县又说:“你要娶的新娘,是我找的本县名妓,假装要嫁给你,就是为了骗你拿出账单上的首饰,好拿到你借出又偷回的证据,你为啥不承认?”史文知道自己中计了,没办法抵赖,只好承认是自己偷回了借出去的首饰。杨知县又说:“赵忠把田地当给你,卖地的钱也是你把他灌醉后偷走的。”史文刚想狡辩,就被杨知县制止了:“你别诡辩,听我给你分析。你偷赵忠的财物,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色。你看上李氏的美貌,想快点让赵忠变穷,然后图谋他的妻子,没想到把赵忠逼死了,现在你还有啥话说?”史文见自己的计谋被识破,只好如实招供。
原来,史文本是江湖大盗。路过公安县时,正好碰上赵忠迎娶李氏。花轿经过时,李氏掀开轿帘往外看,和史文西目相对。李氏见有男人偷看自己,很生气,皱着眉头、咬着牙,狠狠瞪了史文一眼,就放下了轿帘。就这一眼,史文被李氏的美貌迷住了,当时就发誓非她不娶。
史文跟着花轿到了赵忠家,就在附近租了房子住下,然后想尽办法接近赵忠,请他喝酒。知道赵忠穷还想发财,就投其所好,说自己有发财的门路,只要跟着做,肯定能富比王侯,勾起了赵忠的贪婪之心。做买卖得有本钱,赵忠拿不出来又想发财,史文就引诱他把土地当出去。给了赵忠地价银两后,史文请他喝酒,把他灌醉,趁他醉倒在路上,把地价银两偷走了。赵忠没了本钱,又没了地,走投无路又去找史文。史文拿出自己偷来的金银首饰,说可以借给赵忠,等赚了钱再还。赵忠千恩万谢,在自己家摆酒请史文,结果又被灌醉。史文可是江湖大盗,翻墙越脊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当天夜里,他就把借出去的金银首饰又偷了回来,赵忠走投无路,最后上吊自杀了。
史文认罪后,杨知县马上判决把田地还给李氏,借的首饰也不用还了。之后,杨知县看似随意地问史文:“你发财几年了?”史文不知道啥意思,随口回答:“五六年了。”杨知县又说:“你这些金银首饰,不是普通百姓能有的,你从哪儿弄来的?再说,赵忠因为你盗窃自杀,你得抵命,要是如实交代,或许能饶你不死。”杨知县这么说是有法律依据的,《大明律·刑律·人命·威逼人致死》规定:要是因为奸盗逼人致死,要处斩。史文偷盗财物,导致失主自杀,就得抵命;就算没有威逼行为,间接导致被害人自杀,也要减一等判绞刑。
史文抱着侥幸心理,如实交代了罪行。经过核实,杨知县发现史文是朝廷通缉的江湖大盗,现在改了名字藏在公安县。要不是他贪图李氏美貌,还不知道要逃到哪儿去。既然是江湖大盗,按律例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史文自然也逃不过一死。
杨知县连出三计,抓住了江湖大盗,难怪地方志说他才识过人。李氏婆媳收回了典当出去的土地,也没了债务,生活有了保障。婆婆明白是恶人逼死了儿子,和儿媳妇没关系后,就原谅了她。后来婆婆出面,用坐产招夫的方式,给李氏找了个丈夫。坐产招夫就是以财产为基础,让丈夫上门,有点像入赘女婿,但又不完全一样。所以李氏生第一个儿子时,孩子姓赵,继承赵忠的香火;生第二个儿子,就随了后夫的姓。要是入赘女婿,孩子都得随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