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雨季 作品

第四百一十八章 党争

“是的,店家,我想让元符三年的宗泽前往建炎二年,与建炎二年的宗老将军交流学习一番,为将来的北伐之事做足准备。”

赵煦将他的打算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对此,张泊啧了啧嘴。

赵煦竟然开始了养成游戏。

让元符二年的宗泽,去向建炎二年的宗泽学习。

建炎二年的宗泽,那可是能被称之为“帅”的人物。

统领全局的大局观,以及领导各方义军的领袖气质,远超一般的将领。

赵煦的想法他大概也清楚。

虽然现在的宗泽与与岳飞可以前往元符一朝帮助北伐,但是不能总依赖于南宋的援军,而是应该培养本朝的将领。

而将元符三年的宗泽培养出来,便可确保元符一朝数十年的安稳。

“店家,实际上,我来此并非只有这一件事,我还想询问一番,自从上次老十一前往建炎一朝后,鹏举可曾再此来过?”

“鹏举并未来过,这段时间南宋恐怕在为北伐之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准备。”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历来打仗之前,所要准备的东西就很多。

粮草,武器装备,情报,战略规划,医疗等都要未雨绸缪。

像明堡宗朱祁镇仅仅几天就聚集几十万大军出征,简直就像开玩笑一样。

因而,岳飞长时间没来,张泊也能够表示理解。

“这样啊,行吧。”

赵煦略微有些遗憾地点了点头。

“哲宗,看你的样子,似乎是想尽快将宗老将军送到建炎二年?”

“算是吧,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还有其他原因?”

“没错,我还想让鹏举告知老十一一声,让老十一过段时间来后世一趟。”

张泊这下有些搞不懂了。

明明之前赵煦就已经定下了赵佶留守建炎一朝的任务。

但是现在,却突然要赵佶返回后世。

“哲宗,为何突然召回赵佶,难不成元符一朝发生了什么事?”

赵煦并未直接回答张泊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店家你可知,辛弃疾是来自于淳熙十四年。”

张泊木然地点点头。

他还是有些不理解淳熙十四年与赵佶有什么关系。

“店家,淳熙十四年,赵构那王八蛋还活着呢。”

顿时,张泊的脸上露出了恍然之色。

敢情赵煦说的是这事。

不得不说,虽然赵构是个出生,但是他的寿命极为悠长。

在历代帝王中,能够排在第四,仅次于乾隆,萧衍,武则天之后,享年八十一岁。

但是有些人活得时间太长,还不如早死呢。

李隆基是一个,赵构是一个。

赵构不仅在位时荒唐事不胜枚举,就连退位后,他也不安生。

绍兴三十二年(1062),赵构让位于宋孝宗赵眘,但是实际上,退位后的赵构在朝政上还是有不少话语权的。

当时的朝堂上,赵构时期的一些旧臣仍官居要职,宋孝宗赵眘在重要官员任命上需考虑赵构的意见,以维持朝局的稳定。

不过,宋孝宗也曾做出过反抗。

就例如在登基之初,就发动了隆兴北伐。

这件事赵构以及其旧臣都不同意,但是赵眘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发动了隆兴北伐。

可惜最终失败了。

然后赵构便通过主和派,敦促孝宗签订《隆兴和议》,通过放弃部分领土,来实现宋金两国的和平。

在《隆兴和议》达成后,宋金便成了叔侄之国,赵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雍称呼自己为兄很是满意。

并且赵构还告诫赵眘“彼有胜负,我有存亡。”

大意便是让宋孝宗赵眘别再北伐,因为宋金之战,对金国而言只有胜负,即使击败了金军,也没能力将其灭国。

但是,对宋而言,宋金战争只有存亡,因为金朝有灭宋的能力。

可以说,赵构为了与金朝媾和,已经没有下限了。

甚至,为了不使金人生气,他还要求宋孝宗在接见金国使臣时要离开御座亲自下阶接受国书,这对一个皇帝而言可谓是极尽屈辱。

赵眘虽有恢复中原之志,但在赵构的牵制下,还是走上了对金臣服的老路。

或许,正是因为在赵构长时间的压制下,在赵构死后三年的服丧期满后,身心俱疲的宋孝宗赵眘便选择了主动退位,将位置交到了太子赵惇,也就是那位有着被迫害妄想症的疯子皇帝宋光宗手中。

自此,南宋彻底一蹶不振。

面对着咬牙切齿的赵煦,张泊讪讪一笑。

他可不会忘记,前段时间,赵煦与赵佶两人因为赵构之事狼狈地回到后世的场景。

看起来,赵煦是准备喊上赵佶,前往淳熙十四年,去好好地招呼一番赵构了。

实际上,就算赵煦不动手,赵构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在淳熙十四年的九月份,赵构突然中风病倒。

这场病持续了一个月,最终在十月份,赵构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不过,赵煦与赵佶前往南宋不仅是可以狠狠地揍赵构一顿,或许,也能够使被压迫已久的宋孝宗赵眘重新振作起来。

“好,哲宗,我知道了,等鹏举来时,我会将这一切都告知他的。”

“多谢店家了,此行的两件事算是圆满完成了。”

在向张泊表达完感谢后,赵煦便开始了闲聊。

“店家,在上次李小娘子到来后,不知食肆里还发生了哪些新鲜事?”

“新鲜事嘛到是没多少,首先便是明朝又来了一个朝代,名为正统朝,那个朝代遇到了些麻烦。

不过好在明朝的洪武皇帝与永乐皇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前往了那个朝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个朝代的麻烦尽数除去。”

赵煦在一旁露出了艳羡的表情。

说实话,他有些羡慕。

总的来说,现在他所面临的情况应该算是最为棘手的。

唐明两朝,虽然都有一些麻烦,但是在开国皇帝的帮助下,那些麻烦应当都算不上问题。

汉朝的汉武帝刘彻虽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东汉末年的刘备也不需要汉武帝太过操心。

但是他不一样。

元符三年需要他,建炎二年之事需要他,之后还有淳熙十四年。

什么时候他大宋的太祖太宗才能来到此地呢。

在宋哲宗赵煦感慨的同时,张泊还在娓娓道来。

“另外,汉武帝刘彻跟着秦始皇嬴政前往了秦朝。”

“什么!汉武帝跟着秦始皇前往了秦朝!”

虽然赵煦很长时间未来到后世,但是每当李清照来到后世后,都会将后世的事情告知赵煦,赵煦也就知晓了赵佗是秦始皇一事。

在他看来,秦始皇与汉武帝两人应该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但是秦始皇嬴政却带着汉武帝刘彻前往秦朝,而汉武帝刘彻竟然真的敢去。

“是的,汉武帝刘彻前往秦朝,去见当时还身在沛县的汉高祖刘邦。”

赵煦又是一阵羡慕。

大宋的先祖到现在还没有着落。

“还有就是杨广前往了贞观一朝,去将当时还健在的萧皇后以及萧瑀一同带回了隋朝。”

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告知宋哲宗赵煦之后,张泊猛地想起一件事。

上次苏轼来时,他想到了那件事。

“哲宗,刚好你今日来此,我有件事要与你说。”

原本赵煦神情轻松地听着张泊的讲述,但是随着张泊的话锋一转,赵煦脸上的轻松也收了起来。

“店家,听你所言,似乎这件事极为重要,不知此事为何?”

“哲宗,你应该知道你们大宋有新旧党争吧?也就是改革派与保守派。”

目前赵煦所在的北宋,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要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党争问题。

这场党争是围绕着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展开。

当时的北宋,正值北宋中期,因此一系列的问题就此暴露了出来。

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的财政问题,西夏、辽国威胁边疆的边防压力,以及地方豪强兼并土地等一系列的问题全都展露无遗。

而在宋哲宗的父亲宋神宗上位后,为了拯救危局,他便启用了王安石进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党争便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的朝廷官员分为了两派。

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激革改革派,包括吕惠卿、蔡确、章惇等人,强调通过改革富国强兵。

另一派则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调整派,包括韩琦、欧阳修等,他们认为变法扰民、破坏传统秩序,强调道德教化与渐进改良。

自此,两党便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纠缠,可以说,新旧党争,对北宋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神宗一朝,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发起人,宋神宗自然站在了新党的一边。

即使有着旧党的反对以及变法内部矛盾,但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两度拜相,新法得到了全面的推行,新党占据上风。

而作为旧党带头人的司马光,则是被贬洛阳,开始编写《资治通鉴》。

这时候的两党之间仅仅是政见不合,算是各有各的想法。

但是后来,一切都变了,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

转折点就在宋神宗离世后。

宋神宗离世后,宋哲宗即位,但是,因为当时宋哲宗年纪尚小,所以由高太后摄政。

高太后启用司马光为相,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而旧党,这时也开始了清算,所有新党人员几乎全部被贬。

章惇,蔡确被贬岭南,开启了北宋贬官岭南的先河。

旧党开始掌权。

而旧党掌权仅仅持续九年,随着高太后的离世,宋哲宗赵煦开始亲政。

作为神宗之子,继承神宗遗志的宋哲宗赵煦,自然是站在新党这一边。

于是新党重新得到重用,被贬的章惇直接升级为了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其他新党成员也或多或少得到升迁。

在恢复新法的同时,新党开始了对旧党的清算。

司马光、吕公著的赠谥被剥夺,大部分旧党人士都被贬谪到岭南等蛮荒地区,苏轼甚至被贬到了儋州。

而在宋徽宗赵佶继位后,蔡京借着新党之名独揽大权,将旧党列入“元祐党籍碑”,禁止其子孙入仕。

新法也异化为敛财工具,诸如花石纲,这引得民怨沸腾,掀起了一轮轮的起义。

最终北宋迎来了覆灭。

在这数十年的新旧党争中,可以说是朝令夕改,你方唱罢我登场,北宋国力被持续消耗。

在党争后期的那段时间,排除异己成了主要的事,相反,改革之事则无人关心。

“店家,原来是这件事啊,此事我早已知晓,后来我也在史书中了解到了党争之危害,因而,我也适时地做出了些改变。

例如对旧党人员宽大处理,重新恢复旧党人员的职位。

不过,目前朝中的主要职位还是由新党人员担任,因为我不想改革之事因为旧党影响,改革之事必须要持续下去。”

张泊清楚,对于新党的忠实支持者赵煦而言,能够对旧党的这些人法外开恩,已经是他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但是,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局限于新旧党争了,而是赵煦很可能在王安石变法的这条路上一路走到黑。

“哲宗,你有没有想过,王安石的变法,其实并不是你想的这么好。”

“这……”

赵煦与一旁的章惇对望了一眼。

如果是其他人这么说,他肯定是认为对方是旧党,但是……

店家都这么说,就由不得他不慎重对待此事。

“店家,难不成王安石的变法有问题?但是……以我看来,王安石的变法似乎并无不妥之处。

像青苗法,是朝廷在百姓收成不好时向百姓发放的低息贷款,等百姓收获后偿还即可。

此举可以有效地避免豪强利用高利贷盘剥百姓,减轻百姓负担。

募役法则是通过缴纳“免役钱”免除劳役,然后朝廷用这笔钱再雇佣人服役。

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有更多的余力从事生产。

市易法,由朝廷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出售。

此举可以稳定物价,限制商人垄断。

均输法,调整物资运输制度,由朝廷直接采购和调配物资,减少地方盲目上供的浪费。

此举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减轻百姓负担,打击囤货的商人。

店家,这些难道不是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