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有些不敢相信地盯着张泊看了几息的时间,继而又看向一旁小酌的李白。
他发觉,两人的神色无比淡然,就好似刚刚的话语毫不起眼一般。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他明明才出门没多久,怎么会突然来到大宋八百年后的后世?
“店家,这……”
辛弃疾的反应也在张泊的意料之中。
只要是个正常人,在听到此等消息后,就没有不怀疑的。
毕竟口说无凭。
不过,对于现在的张泊而言,这一切都驾轻就熟了。
“稼轩居士,我知道你有些不敢相信,但是这就是事实。
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
其实我这食肆,不仅是你宋朝八百年后的后世,还通向了其他朝代。”
“通向其他的朝代?”
在辛弃疾回味着这句话的时候,张泊指向一旁的李白。
“这位,想来你也听说过他的名号,其名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嗯?李白?”
这下子,即使是辛弃疾也被惊到了。
店家竟然和他说,与他坐在一起的老者是青莲居士李白。
这怎么可能呢?
李白早在上元二年就离世了,他甚至亲自前往过李白的墓地,写下了一篇七律诗《忆李白》,表达了对李白的怀念。
结果,现在店家却告知他,李白就活生生地坐在他面前,并且与他洽谈甚欢。
这不可能!
“我明白仅凭几句话是无法令稼轩居士你信服的,不过,只需要稼轩居士你跟着李叔走一趟,那么,你就会知晓我刚刚所言非虚。”
“店家,你说的走一趟是指?”
虽然辛弃疾的直觉告诉他,此事绝对子虚乌有。
但是辛弃疾确实有些好奇,店家该如何让他相信此事。
“稼轩居士,事实上,我的这间食肆不仅能够联通各个朝代,还能够前往各个朝代,例如,你可以跟着李白,前往大唐。”
“还能前往大唐?”
辛弃疾感觉自己的认知再一次被刷新了。
他可从没有想过身为大宋人的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前往四百年前大唐。
“没错,只需要跟在李白身后一炷香的时间即可。”
张泊说完,望向李白。
“李叔,待会麻烦你了。”
“店家,何谈麻烦,当初我也不是这么过来的吗?”
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李白与身侧的辛弃疾说道。
“幼安,可曾准备好和我前往大唐一趟?”
此时的辛弃疾有些愣神。
凭借他以往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实在是难以想象,前往大唐是如何做到的。
不过,为了将心中的困惑解开,他愿意与这位“李白”前往一趟“大唐”。
一路上,辛弃疾四处观望着周围的环境,他想看看,“李白”是如何将他带往“大唐”的。
不过,就在一眨眼的功夫后,辛弃疾发现,眼前的场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先周围是一片旷野,但是现在,他与“李白”却身处在一座宅院之中。
“太白,这里乃是何处?”
辛弃疾一边向李白询问,一边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如今的辛弃疾已经大致上相信刚刚店家的言语了。
瞬息之间,就能能够使人从旷野来到宅邸,这岂是人力可以做到?
“幼安,这里是天宝十二年的陇右道治所鄯州。”
“陇右的治所鄯州?”
辛弃疾眉头微皱。
鄯州他并不陌生,其在唐朝时期乃是陇右道的治所。
但是据他所知,李白可是一生都未曾到过陇右的。
“太白,按照我宋朝史书的记载,你应该一生都未来过陇右,为何如今……”
“幼安,按照原本历史的记载,我现在确实应该处在赐金放还的旅途中。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就像你刚刚那般,来到了后世,知晓了我大唐不久后将会迎来安史之乱。
原本依我的想法,是准备告知陛下此事的,但是实际上,我根本见不到陛下。
于是我听从了店家的建议,来到陇右,靠着好友高适的关系,让我与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了一面。
后来,太宗皇帝陛下在店家那知晓了天宝朝之事,我便将太宗皇帝陛下带来了天宝一朝。
幼安,你要不要见太宗皇帝陛下一面?”
此刻的辛弃疾对李白的提议置若罔闻。
因为刚刚李白的一番话,令辛弃疾意识到一件事。
既然店家说,他是来自宋朝的八百年后,那就肯定他知晓宋朝将来的发展。
他现在最为关心的问题,便是大宋有没有抗金成功。
“幼安,幼安。”
李白的呼喊令得辛弃疾回过神来。
“太白,见太宗皇帝陛下倒是不急,现在我想先回到店家那,不知我们如何才能够回去?”
“很简单,只需要想着食肆,一炷香的时间便可到达。”
一炷香的时间后,李白与辛弃疾回到了农家乐。
不过,对张泊而言,两人才离开几分钟而已。
“稼轩居士,通过此行,想来你应该相信我刚刚说的话了吧。”
面对着坐下的辛弃疾,张泊缓缓道。
“是的,店家,我信了。”
辛弃疾点点头,然后有些惴惴不安地询问道。
“店家,既然你这是大宋的八百年后,那肯定知晓我大宋的历史,不知将来我可实现收复失地的愿望。”
辛弃疾说完,一脸希冀地注视着张泊。
“这个……并没有,稼轩居士你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被朝廷任用多次,但是每次的官职,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职位。”
事实上,辛弃疾虽然能力出众,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的原因,除了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与朝中主和派利益冲突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辛弃疾出身在北方沦陷区,之后才投靠的南宋。
对于这种身份的人,南宋朝廷称其为归正人,并规定,归正人只给闲散的官职,并无实权。
这就是辛弃疾虽年少成名,但在之后的几十年,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的主要原因。
辛弃疾对于张泊的回答,似乎早有预料。
不过,他还是难掩失落。
“这样啊……”
辛弃疾轻叹一声。
从他隐居开始,便预料到知道会是这般情况。
只可惜,未能完成祖父的遗愿。
“店家,不知我大宋,最终可抗金成功?”
“怎么说呢,应该算是抗金成功了吧。”
辛弃疾面露疑惑。
“店家,你所说的应该抗金成功是何意?”
“简单来说便是,后来的宋朝复刻了早些年联金灭辽的计策,与当时崛起的蒙古共同将金国消灭。”
辛弃疾只感觉有些不妙。
因为早些时候,就是因为大宋与金国合作,将辽国灭亡,这才使得衣冠南渡之事的发生。
而如今又和蒙古联合,将金国灭亡,那岂不是……
“店家,难不成我大宋最终被这蒙古……”
“是的,大宋最终在蒙古的铁蹄下,宣告灭亡。”
辛弃疾长舒一口气,内心抑郁难平。
一方面因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另一方面,因为宋朝的灭亡而感到无力。
不过,辛弃疾并未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而是迅速地清醒了过来。
他想起了刚刚李白与他说的话。
既然李白能够改变安史之乱的结局,那他也未尝不可。
只是……
大唐有太宗皇帝,大宋有谁呢。
难不成,他去寻找外援?
“稼轩居士,不知如今宋朝是何年月?”
在辛弃疾考虑着未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张泊突然开口询问。
他询问辛弃疾年份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确定如今谁是南宋的话事人。
事实上,辛弃疾的一生,横跨了南宋四位皇帝。
宋高宗完颜构,宋孝宗赵昚(shèn),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
在辛弃疾如今四五十岁的年纪,肯定不是完颜构了。
现在的完颜构,要么退居幕后,要么嘎了。
在另外的三位皇帝中,宋孝宗赵昚毫无疑问是首选皇帝。
毫不夸张地说,宋孝宗赵昚是宋朝衣冠南渡以来,最有作为的皇帝,后世的史学家称其为“南渡诸帝之首。”
其并不是宋高宗完颜构的儿子,甚至都不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一系。
他的祖先乃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是赵匡胤的七世孙。
兴许是赵构的混账事做的太多,导致他既无子嗣,又没有侄子,这就导致皇位历经多年,又传回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手中。
而赵昚也不愧于宋太祖赵匡胤之名,他不甘心偏爱东南,而是想要收复失地。
于是,在登基之后的第二个月,就为岳飞平反,并且,重用主战派张浚。
紧接着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隆兴元年(1163),张浚调集八万人,号称20万,分兵两路,开始北伐,史称“隆兴北伐”。
在张浚的指挥调度下,一开始南宋确实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因为两路主将不合,在面对金军主力时大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隆兴北伐就这么草草收场。
要知道,当时的完颜构可还健在。
宋孝宗赵昚为了发动“隆兴北伐”,那可是顶住了完颜构的压力。
如今,北伐失败,那自然就没有了下文。
最终,在金朝的逼迫下,宋朝还是与金朝议和了。
至此,就再也没有人提北伐之事了。
宋孝宗赵昚也放弃了北伐的想法,安心将心思全都放在内政上。
在其任内,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提倡节俭,赈济百姓,整顿军队。
可以说,在宋孝宗的治下,南宋迎来了难得的太平盛世,史称“乾淳之治”。
如果辛弃疾目前所处的年份在宋孝宗时期,那一切好说。
毕竟是能够开创盛世的人物,利害关系也能够理清。
宋哲宗赵煦与他合作,毫无疑问能够节省不少的力气。
不过,如果辛弃疾如今所处的时间,是另外两位皇帝的话,那宋哲宗赵煦,就有的头疼了。
宋光宗赵惇,有被迫害妄想症,总是疑神疑鬼。
当初,他与二哥赵恺竞争上岗,宋孝宗选择了他。
但是后来,宋孝宗却宠爱赵恺之子,不同意将他的儿子赵扩立为储君。
主要原因还是宋光宗赵惇的儿子赵扩天性懦弱,宋孝宗认为他不适合继承皇位。
但是宋光宗赵惇却认为,父亲宋孝宗赵昚对他儿子的太子之位以及他的皇位都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加上皇后生性妒悍,不停地离间宋孝宗与宋光宗,使得宋光宗赵惇病情进一步恶化。
面对着朝局动荡,迫于无奈,大臣们联合太后拥立了宋光宗赵惇太子赵扩上位,史称宋宁宗。
不得不说,宋孝宗的眼光确实不错,赵扩确实是不堪大用。
宋宁宗赵扩时期,主战派再次占据短暂的上风。
于是,宋宁宗便开启了如同儿戏一般的“开禧北伐”。
在开战之初,朝中就有不少的大臣反对,认为现在不是时候。
但是宋宁宗赵扩却铁了心的想要北伐。
最终,“开禧北伐”不出意料的失败了。
后来,为了与金国和谈,宋宁宗赵扩纵容皇后与礼部侍郎,将主战派的韩侂胄杀死,首级送到金朝求和。
在宋宁宗赵扩的此番动作下,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
总的来说,宋宁宗赵扩没有一点皇帝的才能。
在用人问题上摇摆不定、正邪不分,没有一点决断力和战略眼光,国事常依赖臣僚意见,导致权臣专权。
如果摊上宋光宗,宋宁宗这么两位大爷,那宋哲宗赵煦就有的头疼了。
“店家,如今是淳熙十四年。”
“淳熙十四年吗……”
张泊打开手机,开始查看起淳熙十四年究竟是哪一年。
很快,他便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淳熙十四年,是公元1187年,是宋孝宗执政的晚期。
得知这个消息的张泊为宋哲宗赵煦送了一口气。
既然是这位“南渡诸帝之首”的宋孝宗赵昚,那宋哲宗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想来只要宋哲宗赵煦与宋孝宗赵昚见上一面,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稼轩居士,其实,我这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
“好消息?”
“其实在你之前,已经有宋朝之人来过此地了。”
“店家,你说已经有宋朝人来过了!”
肉眼可见的,辛弃疾的脸上露出了极为欣喜的神色。
“没错,来此的是两个朝代,一个是元符二年,一个是建炎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