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雨季 作品

第四百一十三章 群英荟萃

见一人?

封常清有些奇怪。

按理来说,他来到鄯州,最终所见之人应该是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但是,哥舒翰对他与高仙芝节度使而言,都不陌生。

如果,是领着自己去见哥舒翰,那节度使只需要说哥舒翰即可。

但是现在,高仙芝节度使却说带他去见一人。

换而言之,他并不认识对方。

难不成是朝廷派来的使臣?

这个倒是很有可能。

因此,封常清也就不再纠结于即将见面之人的身份一事,他现在所关心的,乃是另一个问题。

“大将军,此行我从安西至陇右途中,均发现士卒调动的情况,另外结合今日鄯州之动向,似乎预示着即将有战事发生?”

封常清跟随着高仙芝的脚步,一边向府衙深处走去,一边询问道。

“常清,与你料想的不差,确实是有战事发生。”

走在前方的高仙芝,每每回想起他前段时间来到鄯州,面见太宗皇帝陛下后,所获悉到的那个惊人消息,他的心里便久久不能平静。

陛下竟然要集合兵力,对如今在大唐如日中天的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动手。

用陛下的话说,安禄山心怀异心,需尽早铲除。

事实上,关于安禄山有异心一事,他确实察觉出有些端倪。

天宝六年,安禄山在范阳郡新建了一座雄武城。

虽然明面上是抵御外敌之用,但是根据一些零零散散的消息,那座城池绝不是抵御外敌这么简单。

不过,他虽然有所怀疑,但是却无可奈何。

因为安禄山在朝中可谓是炙手可热,深得陛下信任,即使是当朝宰相杨国忠怀疑安禄山造反,也没有下文。

所以他只好将这一切埋藏在心底。

但是太宗皇帝陛下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太宗皇帝知晓了未来的发展,也知晓了安禄山即将造反一事,太宗皇帝来天宝一朝,就是为了扑灭安禄山的造反。

那他身为大唐忠臣,自然责无旁贷。

“大将军,此次战事的目标莫不是吐蕃?”

这是封常清考虑许久后才得到的答案。

只有吐蕃,才需要他与哥舒翰的联手,并且两人的辖区,也都与吐蕃接壤。

高仙芝摇了摇头。

“此次战事的目标并非吐蕃,而是……”

高仙芝话音未落,他的目光就被不远处的两人吸引。

封常清也是如此。

对封常清而言,迎面走来的两人他可是异常熟悉。

其中一人乃是如今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哥舒翰。

他的出现对封常清而言倒没什么稀奇,毕竟鄯州是哥舒翰的地盘。

但是哥舒翰身侧的一人,却大大出乎了封常清的预料。

那人名为李光弼,目前正担任单于都护府副都护一职。

毫无疑问,李光弼出现在此,算是将他刚刚的猜测全部推翻。

因为单于都护府位于阴山以南,职责乃是统领匈奴部落,管理漠南地区的突厥事务,防御突厥的复国势力及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其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大唐北方,如果要攻伐吐蕃的话,与单于都护府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为什么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李光弼会出现在此呢?

封常清感觉此事愈发扑朔迷离了起来。

与此同时,哥舒翰正在与李光弼洽谈甚欢。

两人算是老相识了,都曾在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手下任职。

天宝五年,当时哥舒翰担任衙将,负责护卫王忠嗣的安全,李光弼则是兵马使,负责一方军务。

那时的两人都深受王忠嗣的器重。

后来,两人一路升迁,哥舒翰由衙将成长为了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而李光弼也成长为了单于都护府的副都护。

就在刚刚,在鄯州城待了一天的李光弼来到府衙,向唐太宗李世民请辞。

在得到一份旨意以及一批后世之物后,哥舒翰便为他的这位好友送行。

然后就撞上了高仙芝与封常清一行。

四人都是熟人,也就免去了相互之间俗套的介绍。

在寒暄一阵后,高仙芝突然开口道。

“哥舒翰,不知陛下可否还在府衙内?”

听到这个问题的封常清,一脸疑惑地望着身侧的高仙芝。

他一度怀疑他是不是听错了。

陛下?

陛下不是一直待在长安吗,为什么会出现在鄯州?

面对着高仙芝的问询,哥舒翰缓缓说道。

“陛下目前正在后门卸货。”

“多谢告知。”

高仙芝拱手向哥舒翰表达感谢后,便领着封常清继续向宅邸深处走去。

“大将军,刚刚我似乎听你提及了陛下?”

跟在高仙芝身后的封常清,将他刚刚的怀疑问了出来。

“没错,我们此行便是去面见陛下。”

“陛下来到陇右都护府了?”

封常清有些不敢相信。

因为以往陛下可从未前往过边境之地。

“陛下确实是来到了陇右都护府,不过常清,此陛下非彼陛下。”

嗯?

封常清被高仙芝的话给弄迷糊了。

难不成还有两位陛下?

“事实上,来到陇右都护府的陛下,不是当今的陛下,而是太宗皇帝陛下。”

“啊?”

封常清懵了。

太宗皇帝陛下来到陇右?

这怎么可能呢?

太宗皇帝已经仙逝百余年了,怎么可能会死而复生来到陇右?

“大将军,这……”

封常清欲言又止。

高仙芝清楚地知道封常清的想法。

因为他当初来到陇右,见到太宗皇帝陛下时,也是这般的反应。

但是,在见识了一系列的神奇之事后,他就深信不疑了。

只不过,他相信是一回事,让封常清相信,又是另一回事。

现如今,只有见了太宗皇帝陛下,才能够将封常清心里的疑问解开。

“走吧,常清,等见到了太宗皇帝陛下,你心中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封常清见状,也就不再多言。

但是他的脑中,还在不停地回想着刚刚得知的震撼消息。

太宗皇帝陛下来到了天宝年间?

在府衙里穿行一阵,高仙芝与封常清来到了后门口。

两人来此的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场上众人的目光。

但是,此刻的封常清,却对场上众人的目光置若罔闻。

他的注意力,已然全部集中在门口的货车身上。

这是封常清第一次见到如此奇形怪状的庞然大物。

从这庞然大物拥有着圆滚滚的轮子,以及其身后身后上上下下的士卒看来,封常清判断出眼前之物应该是一辆车驾。

但是此车驾如此庞大,而且似乎通体由铁制成,不知需要多少马匹才能够拉动。

封常清感慨一番后,他终于注意到了围拢在奇怪车驾旁的一群人正在望着自己。

而那些人中,他又看到了一位熟悉的身影。

安北都护府副都护郭子仪!

竟然连他都来了!

封常清神色一凛。

此次的战事,绝对非同小可。

“陛下,臣将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带来了。”

高仙芝的招呼声,令陷入思考的封常清回过神来。

然后封常清就见到,他的前上司高仙芝对着一个三十余岁的中年人拱手行礼,并且称呼对方为陛下。

同时,在场之人全都神色如常,好似理所当然一般。

即使是郭子仪也不例外。

难不成,真的是太宗皇帝陛下。

“封常清,可是在怀疑朕的身份?”

“臣不敢。”

封常清忙回答道。

“不用如此拘谨,随朕走一趟吧,这一趟下来,你就不会有任何的怀疑了。”

“是,陛下。”

虽然封常清不明白“太宗皇帝陛下”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也不明白此行的去处何在。

但是,既然“太宗皇帝陛下”都这么说了,那他自然也只有欣然前往。

封常清只觉得过了两刻钟的时间,随着他眼前的场景一阵变换,他又出现在了刚刚的后门。

门口依然还是站着那些人,但是搬运货物的士卒已然消失不见。

回想起刚刚所经历的一切,封常清感觉置身于梦中一般。

不过,封常清很快清醒了过来,当即对着李世民叩拜道。

“臣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参见陛下。”

“起来吧,刚刚朕与你说的,你可曾清楚?”

“是,臣这就回去聚集兵马。”

起身的封常清一脸激动地回应道。

通过刚刚的行程,封常清了解到了几件事。

太宗皇帝陛下来自贞观年间,此次前来天宝一朝,乃是为了将天宝一朝潜在的隐患除去。

除了太宗皇帝陛下外,梁国公房玄龄,郑国公魏征,鄂国公尉迟恭,翼国公秦琼这几位凌烟阁功臣也一并来到了天宝一朝。

至于天宝一朝的隐患,并未是他先前所想的吐蕃,而是如今在朝中风头无两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据太宗皇帝所言,安禄山将来会造反。

近些年,他也确实发现安禄山有些不对劲的地方,但是他没有往那方面想。

而如今,既然太宗皇帝陛下都这么说了,那便肯定无误。

在了解完所有事情后,太宗皇帝让他做了一个选择。

是听从当今陛下的命令,没有命令,不动兵马。

还是冒着违命的风险,帮助太宗皇帝将安禄山除去。

他并未犹豫,就选择站在太宗皇帝陛下的一边。

不为别的,就因为太宗皇帝这个名号!

第二日,封常清一大早就骑马离开了鄯州城。

昨日,安北都护府副都护郭子仪就已经先行离开了。

封常清之所以在此停留一天的原因,是为了学习陛下赏赐给他的那些奇物的使用方法。

如今在学会后,他便马不停蹄地离开了鄯州,准备回到安西聚集兵马。

封常清知道,不久后的大唐,将会迎来一阵腥风血雨。

……

后世。

昨日李白的运货任务已经完成,闲来无事,外加酒意的驱使,李白再次来到了农家乐。

在为李白准备了点酒与下酒菜后,张泊便与李白坐在一起,向李白打听起了天宝一朝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

不过,两人的谈话还未持续太久,就听到农家乐外传来一阵汽车鸣笛声。

张泊很是奇怪。

因为这汽车鸣笛声与他印象中货车的汽车鸣笛声截然不同。

难不成有后世的客人来了?

想到这,张泊交代了李白几句,便走出了屋子。

不过,张泊很快发现,他想的有点多。

来人确实是后世的人,不过,却是一位熟人。

久未谋面的袁蓁蓁。

“小张老板。”

察觉到张泊出现,袁蓁蓁热情地向张泊挥了挥手。

“小袁美女,下次直接喊我的名字就行,小张老板听起来怪怪的。”

“好,那小……张泊你下次也别喊我小袁美女了,喊我蓁蓁吧。”

“行,小袁……蓁蓁,今天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今天我来这,其实主要是为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临台市博物馆三天后会有一个展览,里面会有好几件你所“捐献”的展物。

因此,我来和你说一声,看看你到时候有没有时间。”

“这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那就说好了,诺,这是展览的票。”

袁蓁蓁将手中的几张票交到了张泊的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因为你上次送给秦爷爷的那株人参实在是太过珍贵,所以秦爷爷有回礼给你,在这稍等我下。”

没过多久,袁蓁蓁回来了,同时,她的手中还多出了一个大约一尺见方的扁平盒子。

“考虑到你不怎么喜欢古董,送奢侈品之类又太过俗气,秦爷爷考虑再三,为你准备了一枚平安无事牌。”

袁蓁蓁一边说着,一边将盒子打开。

“这平安无事牌是玉牌佩饰的一种形制,整个玉牌并未做雕刻处理,在玉器界有个说法,上面不做任何雕琢纹路的东西叫作“无事”,象征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在袁蓁蓁介绍的同时,张泊将平安无事牌拿在手里。

虽然张泊不懂玉器之类的,但是通过洁白无瑕的玉牌那油润如脂的触感,他也知道这玉牌价值不菲。

“蓁蓁,这平安无事牌应该很贵吧。”

“与张泊你送给秦爷爷的那株人参相比不算什么。”

袁蓁蓁连连摆手,示意张泊不用放在心上。

目送着袁蓁蓁离去,张泊拿着打开的锦盒回到了屋内。

“店家,这是?”

“这是平安无事牌,寓意平安无事,李叔,难道你没见过?”

李白点点头。

张泊当即查看起了资料。

在手机的加持下,张泊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李叔,平安无事牌最早出现于明末时期,唐时还未出现。”

“原来如此。”

将玉牌放回锦盒中,张泊拿过盒中的一张形似纸张的玩意看了起来。

“嚯,还有鉴定证书。”

张泊啧了啧嘴,将鉴定证书放回锦盒,随后起身,将锦盒拿到自己的房间。

不过,在张泊走出屋子后,却发现院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