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雨季 作品

第四百一十二章 李承乾的见闻

后世。

一轮皎洁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浩瀚的天幕之上,静静地倾洒着柔和而清冷的银辉。

那银辉恰到好处地照亮了黑夜,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

这时,有一道人影悄然出现在了农家乐外。

其正是不久前前往隋朝的李承乾。

见天色已晚,李承乾便欲直接返回大唐。

不过,在离开之前,他看了眼农家乐的方向。

在见到农家乐依然灯火通明后,李承乾犹豫几息,还是决定先行前去看看。

来到农家乐门口的李承乾,见农家乐大门敞开,他便抬腿迈入了农家乐中。

刚走几步,李承乾就看到了正躺在屋檐下躺椅上玩手机的张泊。

同时,他也注意到,张泊身后的屋子亮如白昼,里面时不时传来一阵阵嘈杂的交谈声。

此刻的张泊也察觉到了李承乾的到来。

“高明,你这么快就回来了?有没有吃饭?”

张泊坐直身子,向李承乾询问道。

“不用了,店家,我在隋朝已经吃过了。”

李承乾找到一张矮凳坐下,目光望向窗内。

“店家,没想到这么晚了,食肆竟然还有客人?”

“什么客人,是杨广罢了。”

“杨广?”

李承乾为之一愣。

杨广这么晚了来后世干嘛?

他不应该好好陪着大唐的萧氏与萧瑀吗?

“是啊,就是杨广,不过,除了杨广,隋唐时期的萧氏与萧瑀也在这。”

张泊啧了啧嘴,一脸新奇。

以往在农家乐,虽然出现过不同时代的同一人,比如两位李清照,两位朱棣,两位孙思邈。

但是,像今日这般出现两对人的情况,这也是他第一次见。

“据杨广说,因为今日恰逢喜事,他原本是打算在东宫举行宴会的。

但是嘛,他担心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会对他举行宴会之事不满,所以,他就带着一家老小来到我这了。”

每每想起隋文帝杨坚那超乎常人的节俭,张泊便感觉到一阵唏嘘。

恐怕,历史上都没有几个比杨坚还要节俭的皇帝。

在张泊看来,杨坚的节俭,甚至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身为皇帝,杨坚经常身穿旧衣,衣服材质大多为普通布帛,宫中的嫔妃也没有华丽的衣服。

平常吃饭也极其简单,以粗茶淡饭为主,很少食用肉类,并明令禁止地方进贡珍稀食材。

不仅如此,作为经历过奢靡成风南北朝时期的杨坚,废除了北周奢靡旧制,禁止宫中用金玉装饰,器物以铜铁、陶器为主。

并且遣散后宫多余宫女,减少宫廷用度。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儿子也是这样。

太子杨勇生活奢侈,穿戴华服、广纳姬妾、大兴府邸,屡次遭到杨坚的批评。

这也是杨坚废除杨勇太子之位的原因之一。

除了太子杨勇以外,老三秦王杨俊,老四蜀王杨秀也是如此。

秦王杨俊一开始还行,但是之后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开始变得逐渐奢侈。

就算杨坚已经派人调查他,并且惩治了百余人,但是杨俊丝毫不悔改,继续大修宫室,穷奢极欲。

后来杨坚终于忍不了了,直接将杨俊的官职全部免去,仅保留秦王的身份。

之后数人劝谏杨坚恢复杨俊的官职,但是杨坚铁了心。

直到杨俊身死,最终也没有任何官职,仅仅只有一个上柱国的虚名。

在杨俊死后,杨坚下令将杨俊所有华丽奢侈的遗物下令烧掉,并且就连送终的用具也要节俭。

至于蜀王杨秀,因为想要扩充势力被杨坚打击,于是便自暴自弃,追求享乐。

杨坚直接将杨秀交与执法人员审讯,甚至说出要斩首杨秀的话。

最终,杨秀被废为庶民,被软禁在宫中。

而与他的这些装都不愿意装的兄弟不同,杨广就仿佛一个圣人一般。

杨广还是晋王时,平日里就与萧氏穿着简朴的衣服,甚至当众缝补衣物。

在杨坚到晋王府查看时,厨房还会临时撤换珍馐,换上粗粮野菜。

另外,像一些乐器之类,杨广让它们故意落灰甚至直接毁坏,以制造出不近声色的假象。

这么一对比,选谁当太子,还有悬念吗?

不过,兴许是因为杨坚早年间压制得太狠。

在杨广上位后,他便开始了报复性的享受,这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灭。

“原来是这么回事。”

李承乾点点头,他对于杨广所担心的事情,也有所了解。

不得不说,他的这位姨曾祖父的节俭在历史上恐怕都没有几人能够与其比肩,甚至可以说,到了苛责的地步。

就算是开创了贞观盛世的父皇,都没有这般节俭。

“对了,高明,你这次的隋朝之行如何?见到你的祖父与外祖父了吗?”

“嗯,店家,我花费了两天的时间,将祖父与外祖父都见了一遍,店家,你绝不会想到,我在祖父那看到了谁。”

李承乾话锋一转,神秘兮兮地说道。

张泊翻了个白眼。

李承乾这没头没尾的话,让他怎么猜啊。

“高明,你直接说吧,究竟遇到谁了?”

“店家,我遇到了大伯李建成。”

好家伙。

确实……

仁寿元年,李世民仅仅只有两岁,但是李建成已经有十一二岁了。

“高明,你有没有趁机揍你大伯一顿。”

张泊揶揄地和李承乾说道。

“店家,我可没有如此下作,对目前仅有十余岁的大伯下手,另外,其实我也能够理解当初大伯的做法。”

张泊知道李承乾的意思。

历史上的李承乾就是因为担心有一天,会走上大伯李建成的道路,这才以太子之身造反。

“店家,你说,如果杨广能够稳定地坐稳皇帝之位,那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兄弟相残之事了。”

“大概率如此。”

历史上,之所以李建成与李世民纷争不断,就是因为那是皇位争夺战。

而如果,杨广能够坐稳皇帝位置,李渊撑死了就一国公。

为了国公之位将脑浆打出来,大可不必。

并且,如果隋朝李世民也无比厉害的话,大不了一门两国公呗。

直接杜绝了打打杀杀。

听到张泊的肯定答复,李承乾也松了口气。

“店家,此行除了见到大伯李建成,我还见到了我姑姑平阳公主,店家,你想来应该听说过我姑姑的名号。”

张泊又听到李承乾提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不得不说,历史上的平阳公主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汉朝也有一位平阳公主,她乃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姐,正是她,向汉武帝刘彻进献了卫子夫,直接给刘彻带来了史上最强的嫁妆。

至于唐朝的这位平阳公主,同样不凡。

在她父亲李渊晋阳起兵之初,她便跟随着李渊一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军功。

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赐予谥号的公主,也是古代唯一一个采用军礼殡葬的女子。

“确实,你姑姑也是一位奇女子。”

此时的李承乾将他内心的想法说了出来。

“店家,杨广不是请几位神医去隋朝帮助他诊治一番他的嫡长子杨昭吗,到时我想请几位神医顺道帮我看看姑姑身上是否有隐疾。”

李承乾的打算,张泊也清楚。

历史上的平阳公主,仅仅是活了三十岁左右,确实算是英年早逝。

“行啊,对杨广而言,多一个人也没啥区别。”

“事实上,店家,我要神医看的不止一人。”

“还有?”

“是的,另一人乃是我的外祖父长孙晟。”

对张泊而言,长孙晟也是一位熟人。

他是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的父亲,也是“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的创造者。

正是他,在隋朝时期,提出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用来分化瓦解突厥。

在他的镇压下,突厥服服帖帖,从未掀起多大的浪花。

不过,根据历史记载,长孙晟将会在八年后的大业五年离世。

伴随着长孙晟的离世,突厥死灰复燃。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出塞北巡,被突厥围困与雁门关。

那时候的他发出由衷的感慨。

如果长孙晟在世,他一定不会落得此等局面。

所以,李承乾此举可不仅是救他的外祖父,也是为杨广的基业着想。

杨广肯定乐得帮助长孙晟看病。

“放心,看过史书的杨广也知道你外祖父的重要性,他巴不得神医帮你外祖父看病呢,说起来,貌似你的外祖父应该要北征了吧。”

“是的,店家,我此次前往外祖父的府邸,正好遇到外祖父在考虑北征突厥之事,我将从杨广那获得的一批后世奇物交到了外祖父的手中,另外,还大致上与外祖父分析了一番此行北征突厥的动向。”

好家伙,李承乾这是给长孙晟开透视啊。

历史上的突厥就被长孙晟打的抬不起头。

现在……突厥打个屁。

“高明,你有没有告诉过你的外祖父,要小心突厥。”

现在隋朝的政策是扶持弱小,打击势大,因而,扶持了一个弱小的启民可汗。

而启民可汗确实不错,对隋朝忠心耿耿。

在启民可汗在位期间,隋朝与突厥的关系空前友好。

但是,后来启民可汗身亡,他的儿子始毕可汗上位。

这始毕可汗就是将杨广堵在雁门关的人。

除了始毕可汗外,启民可汗还有一个儿子,名为颉利可汗。

就是他,与李世民签订了渭水之盟。

不过很快李世民就报了仇,直接将东突厥灭国,把颉利可汗抓到长安跳舞。

在张泊看来,突厥除了启民可汗,全是反骨仔。

“嗯,我也向外祖父提及了此事,外祖父很是认同我的想法,对我多加赞赏。”

就在张泊与两人交谈着隋朝见闻的时候,一个人头忽地从屋内探出。

“咦,高明,你竟然回到后世了?我说门外怎么传来说话声。”

说话之人正是杨广。

“你来的正是时候,我刚好将我大隋的太子妃与萧瑀介绍给你认识认识。”

杨广不由分说,直接拉着李承乾走进屋内。

……

天宝十二年,鄯州城。

封常清牵着马匹,正在被士卒领着前往节度使府。

身为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一眼就看出了如今的鄯州形势紧张,就好似要打仗一般。

而且,从城中的准备来看,这还不是一般地打仗。

作为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邻居,他对哥舒翰的实力那是一清二楚。

如今哥舒翰的动作,很明显是要将所有的兵力都调集起来。

如此规模,让他一度怀疑,哥舒翰是不是要对吐蕃发起总攻。

而陛下让他来此的目的,就是让他配合哥舒翰发起攻击。

封常清如是想着的时候,他已然来到了节度使府的大门口。

原本封常清认为,袒露身份就行了,但是没想到,袒露身份也没用,还需要圣旨。

他当即将圣旨拿了出来。

见到圣旨,门口的守卫也就让他进入了节度使府。

走进节度使府的封常清,回头望向大门口的方向。

他心里疑窦丛生。

因为节度使府的守卫未免太过森严了。

不过,接下来,只需要见到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水落石出。

忽地,一声熟悉地呼唤令得封常清重新将头转向正面。

然后,封常清就见到一位熟人正笑意盈盈地看着他。

熟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前任上司,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在见到高仙芝后,封常清为之一怔。

他的上司高仙芝,自从怛罗斯之战一战失利后,就被召入长安,担任长安右金吾卫大将军一职,如今为何会出现在这?

难不成也是因为战事缘故?

封常清并未考虑太久,在见到高仙芝的第一时间,他便拱手道。

“节度使。”

虽然现在,高仙芝卸任了安西节度使,但是对封常清而言,高仙芝依然还是他的上司。

“常清,现在的你才是节度使,我可不是。”

高仙芝笑着摆了摆手。

既然高仙芝都这么说了,那封常清也是遵照了高仙芝的想法。

“大将军,不知为何您突然来此,莫不是陛下有所重托?”

对于封常清的问题,高仙芝无奈地笑了笑。

原本,因为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一职,他待在长安。

突然有一日,有人给他带来了陛下的圣旨,让他即刻出发,前往鄯州,不得有误。

在他确认圣旨无误后,他便马不停蹄地从长安来到了鄯州,然后,就见到了一位令他始料未及的人物。

沉默片刻,高仙芝缓缓说道。

“走吧,常清,我带你去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