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空的猪 作品

第352章 对刘大春的认可

第352章 对刘大春的认可

高考最后一科的铃声响起时,陆敏舒站在丰邑县一中的铁栅栏外,踮起脚尖往校园里张望。/x^g_g~k.s~.~c¢o′m?蝉鸣声中,她看着考生们陆续从教学楼涌出,目光在人群中搜寻那个熟悉的身影。

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帆布鞋尖无意识地蹭着地面,直到身后突然响起那抹熟悉的嗓音。

“敏舒。”

带着笑意的声音里夹杂着微风的轻响,陆敏舒转身时,一束娇艳的红玫瑰闯入眼帘。

周桥的脸从花束后探出来,白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额角还沾着少许汗珠,却掩不住眼中的明亮:“恭喜考试结束。”

陆敏舒接过花束,指尖触到他掌心的温度:“你怎么提前出来了?”

她看着周桥手中空荡荡的准考证,想起他总说“答题要留检查时间”,此刻却罕见地提前交卷。

“题目比模拟考简单。”周桥晃了晃手腕,“最后半小时在草稿纸上演算半导体公式,监考老师以为我在复查。”

他忽然凑近,压低声音,“其实是想早点出来见你。”

陆敏舒无奈摇头,却忍不住笑出声。

阳光穿过他的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的影,让她想起那些他熬夜整理错题集的夜晚——这个总能把“厉害”说得云淡风轻的男人,此刻眼中闪烁的,是比任何时候都更鲜活的少年气。?看?书x屋% ·免?)±费·=2阅?读%°

“成绩要一个月后才出。”

周桥从裤兜掏出皱巴巴的火车票,“今晚的卧铺,先回红山乡。”

他指腹摩挲着票面,“三厂的新生产线该调试了,制药厂的新药审批也到了关键阶段……”

“然后呢?”陆敏舒将玫瑰花别在书包侧袋,花瓣蹭过她的准考证。

“去京都。”周桥的声音带着笃定,“先找间四合院落脚。”他望向远方的暮色,“不是为了炒房,主要还是想着有个住着的地方吧!”

“等在京都安定下来,”周桥望着越来越近的乡口牌坊,“我带你去看故宫的琉璃瓦,去中关村买最新的计算机杂志。”

他忽然笑出声,“说不定还能赶上亚运会开幕式,到时候咱们骑二八自行车去现场。”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引擎轰鸣声,一辆小汽车停在路边。

刘大春他探出半个身子,工装裤口袋露出半截钢笔,朝着周桥招手,“大桥哥!大嫂!我来接你们了!”

副驾驶的车门打开,何秋玉踩着帆布鞋跳下车。o?白?¨马u>书??院.? ?免}费;阅]:读{

她的麻花辫上别着大桥食品厂的工牌,黑色公文包斜挎在肩上,俨然已是独当一面的销售科长。

“恭喜呀!周总,敏舒姐!”她递来保温杯,里面是新泡的薄荷茶,“大春哥昨晚激动得睡不着,非说要第一个来接你们。”

“行,那咱们去吃点东西吧!先上车!”

周桥点了点头。

上了车,刘大春忽然想起什么,从座位底下掏出个铁皮盒,“对了,这是新出的奶糖样品,加了蜂蜜的,你们尝尝!”

何秋玉打开盒子,奶糖的甜香混着薄荷茶的清凉扑面而来。

陆敏舒咬下奶糖,甜意从舌尖漫开。

“真好吃,不愧是咱们厂子的产品!”

陆敏舒笑道。

“县城开了一家羊肉火锅,咱们就去那里吃吧!”

刘大春笑道。

“行,你来安排!”

周桥没有意见。

县城老街上的羊肉火锅馆飘出浓郁的香气,刘大春推开玻璃门时,门上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四人刚落座,老板就端来炭火铜锅,沸腾的骨汤里浮着葱段和枸杞,羊肉片在青瓷盘里码得整齐,透着新鲜的粉红色。

“大桥哥,今天必须喝两杯!”

刘大春卷起工装袖管,“咱厂子里现在是鸟枪换炮,三厂的运输队都能跑长途了!”

他转头冲服务员喊,“再来两盘羊上脑,两瓶二锅头!”

陆敏舒看着刘大春眉飞色舞的模样,忍不住笑出声:“大春哥,你现在说话越来越像个企业家了。”

何秋玉在旁帮腔:“可不是嘛,上次跟济南经销商谈判,人家还以为他是哪个大学的高材生呢!”

铜锅里的羊肉刚涮得变色,周桥就给刘大春斟上酒。

琥珀色的酒液在玻璃杯里晃出涟漪,他忽然收敛了笑意:“大春,我去京城上学后,远桥集团的担子要交给你了。”

刘大春夹着羊肉的筷子“当啷”掉进锅里,溅起滚烫的汤花。

他慌忙伸手去捞,却被周桥按住:“别慌,先听我说。”

“我……我哪行啊!”

刘大春的脸涨得通红,脖颈的汗珠顺着喉结往下淌,“我以前连报表都看不懂,要不是你带着我……”他忽然想起三年前,自己在倒闭的农具厂门口蹲守的模样——那时候他蓬头垢面,兜里只剩下两块钱,是周桥改变了一切。

桥往他碗里添了勺热汤:“还记得第一次让你管仓库吗?你怕算错账,在账本上画正字,一画就是半夜。”

他指了指刘大春胸前的厂牌,“现在你能对着财务报表说出行情走势,能带着销售团队谈下百万订单,这些可不是我能替你做的。”

何秋玉轻轻拽了拽刘大春的袖子,眼神里满是鼓励:“大春,你夜大的管理课笔记,我偷偷看过。那些用红笔圈起来的重点,连我这个高中生都佩服。”

刘大春的喉结滚动了两下,忽然抓起酒杯灌了一大口。

二锅头的辛辣从喉管烧到胃里,却比不上心里的热意,他想起那些在夜大教室昏昏欲睡的夜晚,想起周桥送他的《管理学原理》扉页上写的“勤能补拙”,想起自己第一次独立签下合同时,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笔。

“这个世界不缺懂道理的人,”

周桥用公筷给众人分羊肉,“缺的是能把道理变成现实的人。你带着工人改良流水线,为了降低0.5%的废品率蹲守三天三夜,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陆敏舒忽然想起上个月去食品厂调研,看见刘大春站在生产线前,拿着秒表测算每个工人的操作时间。

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用铅笔修改的流程图,旁边贴着工人写的“金点子”便签——那些曾经被视作“粗人”的建议,如今都变成了提升效率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