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复国主义狂徒整烂活儿也整了,培养并潜伏已久的重要内线也搭进去了,鸡飞狗跳一团糟之下该是时候收场了。
但显然,某些已经赔进去大笔成本,结果还没看到实际成效的人并不这么想,更不甘心如此收场。
正当周正所在的车队刚刚靠近城区边缘,眼瞅着再往前开个两三分钟就能进城时,全程提高警惕的苏洛维琴科忽然神情一振。
“‘大鲟鱼’呼叫‘石勒喀河’,注意!电磁环境探测有异常反馈,立刻确认情况!”
紧张疲惫的神经,好不容易因为车子的有规律晃动和噪音而舒缓下来,正靠在车后排上昏昏欲睡的周正闻言立刻惊起。
“怎么回事?出什么情况了?”
“目前还不清楚,但周边电磁环境探测有异常反馈,有短暂的不明信号源闪烁出现,正在进一步确认。”
刚刚挂断对信息情报支援组的无线电通讯,侧过头来的苏洛维琴科立刻向周正复述情况。
得益于周正提供的那些花里胡哨的中国制造“民用产品”,苏洛维琴科所带领的这支特战分队,不论是战场态势感知还是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都有了成倍提高。
高精尖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集成领域,原本一直都是毛子的弱项短板,属于从苏联那里继承来的“祖传传统艺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一般的野战部队虽然可以凑合,但像格鲁乌这样要干大事的顶级精锐特战就不行了。
特别军事行动前的格鲁乌,所采取的办法其实和伊朗人有些相似——硬顶各种制裁封锁令,从黑市交易、非法走私、甚至北约现役物件倒买倒卖的方式满足自身所需,算是把“装备自购权”发挥到了极致。
但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后,这种办法就有些不太行,或者说即便还能买到,那价格也已经夸张到根本让人无法接受,自行打消想买的欲望了。
而周正出手接下的恰好就是这方面的“盘”。
随便什么欧洲电子产品,你只管开口便是,要啥有啥而且物美价廉,中国制造大可满足你的一切日常所需。
比较搞笑的是,原本对西方货有着某种迷信,认为“欧洲货=顶级货”的部分格鲁乌特战队员,也是拿到周正通过新供应链给过来的货之后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是掉坑里被忽悠了。
哦,合着某些外包装上的欧洲产品,搞了半天竟然是“mAdeinA”贴牌?
换了个Logo再重新包一层包装盒,塞份简体中文原封不动翻译过来的英文说明书进去,这就以中国制造原品的几倍甚至10倍价格卖给我们了?还美其名曰最近行情紧、不好整,价高合理?
他妈的,这不是把斯拉夫大汉当活驴耍吗?
合着你们赚了那么多的中间商差价,不搞产品研发、迭代升级,而是全部拿去搞广告推销和认知战品牌塑造了?
这事曾经一度给苏洛维琴科都恶心坏了,那感觉堪比连续打了好几场败仗一般,跟嘴里活吞了苍蝇一样恶心得让人既气又恨、无言以对。
好消息是,上当受骗到此为止了,以后可以破除认知战迷惘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了。
就好比现在,架设在指挥车上的移动车载式的电磁信号探测器,第一时间发现了车队周遭电磁环境的异常。
随即将截获的信号特征和大致方位,通过信息链传递,迅速下发到拥有更专业分析探测设备的信息情报支援组,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侦测。
整个过程耗时不过数秒,苏洛维琴科这边刚下完令,信息链中收到打包数据的信息情报支援组,已经开始在行进中的车辆上干活,主打一个争分夺秒效率拉满。
很快,苏洛维琴科耳边的无线电那头,便传来了答复。
“‘石勒喀河’报告,是之前出现过的那种频段,和袭击主建筑的自爆无人机图传信号频段相同!”
“什么!?”
此番报告没别的意思,只阐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不久前把穆萨拉赫家炸塌一角的那自爆无人机“又”回来了。
说是“又”,当然不是指那已经自爆到粉身碎骨的fpv无人机复活了,而是使用相同图传信号频段的fpv无人机再度现身,意思是处在同一图传信号频段控制下的更多无人机已经来袭。
联想到不久前袭击穆萨拉赫将军府的那架fpv无人机,那不亚于一枚122毫米高爆榴弹级别的自爆威力。
意识到事情大条了的苏洛维琴科赶忙下令。
“各单位注意!全体都有!”
“敌方自爆无人机信号出现,重复,敌方自爆无人机信号出现!敌袭随时可能到来,注意天空!反无人机小组作战准备!”
苏洛维琴科这边命令刚下,更让人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紧随而至。
“‘石勒喀河’报告!信号丢失,和之前的状况一样!那图传信号突然消失了!”
“......说人话,‘石勒喀河’!什么叫突然消失!?”
闻之一愣的苏洛维琴科扶住耳麦连声追问,可无线电那头传来的回复依旧让人大惑不解。
“就是——单纯的消失了,信号在短暂闪烁后已经完全探测不到了。硬要比喻的话,就好像敌人关闭了图传信道一样,通常情况下这等于放弃控制无人机或是将之回收了。”
因为情况太过诡异,这还是头一次在实战中遇到,此前就连在特别军事行动区都没撞见过这种诡异之事。
无线电那头的“石勒喀河”,甚至还专门用上了比喻,试图更加贴切准确地描述这突发情况。
饶是苏洛维琴科见多识广,听见此番描述后也不由瞬间大脑宕机,紧接开始飞速思考起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忽然间,苏洛维琴科联想起不久前穆萨拉赫家挨炸的时候,那时也是出现了fpv图传信号短暂闪烁,而后立刻消失不见踪影的情况,紧接没一会儿就是周正所在的宴会厅被一头撞中、轰然爆炸。
那拿当下的情况和不久前对比,基本可以说是如出一辙。换言之,当下最有可能的实际情况是,敌方的自爆无人机不是消失也不是回收,而只是“电磁环境下隐身”,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的话确实是这样。
之前的一次敌方图传信号先闪烁再突然消失,或许还能用偶然、巧合,探测设备故障一类的原因来解释。
但眼下梅开二度、活动复刻,再这么解释明显是行不通的。
这至少能说明敌人既非等闲之辈又是有备而来,不管是采用了何种手段实现的当下这种诡异情况,但至少是有着相当技术力和设备水平加持,具备一定的电磁对抗手段,且精准地料到了要刺杀的对象掌握有电磁态势感知能力防身。
照这么来看,那看似是“活动关底Boss”的卡德尼中校,很可能只是明面上吸引注意力的一个幌子。
正所谓“老鼠拉大锨——大头在后面”,最具威胁性也最有技术力的“刺杀王牌”,可不是卡德尼领着的那帮送死鬼,而是这水平高到有些反常的自爆无人机。
倘若真的被卡德尼那帮人完全吸引了注意力,以为贼酋授首就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的话。
那返程路上疏忽大意到连基本电磁态势感知都不做的周正,很可能就栽到这一波里了。
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便是对敌方无人机的二度来袭浑然不知,直到自爆小飞机骑到脸上来了才大呼“吾命休矣”。
只可惜苏洛维琴科不是典韦,周正也不是曹老板,一切也还没到为时已晚的时候。
随着苏洛维琴科的一声令下,继续维持高速行进的车队并未停车,依旧油门踩死狂飙在铺装公路上,向着面前已经近在咫尺的建筑林立城区直扑而去。
与此同时,所有车辆的车顶天窗全部打开,一个接一个的特战队员射手从中探出身来、准备战斗,耳边还在响起苏洛维琴科亲自指挥作战的命令。
“不要指望软杀伤手段了,直接上硬杀伤,准备实弹射击!”
“图传信号不存在就基本意味着那东西大概率是射后不理的,指望反无人机枪和电磁屏蔽不现实,用实弹把那玩意儿打下来!”
对付一般寻常的图传信号无线遥控无人机,软杀伤手段当然是有效的,切断屏蔽其控制信号亦或是直接将之劫持都可以,只要技术上能做到就行。
可眼下,那图传信号只是短暂闪烁便迅速消失的无人机可有些邪乎。
稳妥起见,素来稳健行事的苏洛维琴科,到这时候可不打算把宝押在软杀伤手段还能奏效上,直接使用硬杀伤手段发射实弹将之击落显然更加稳妥。
甭管那来袭的无人机是怎么控制的,只要有实体存在就必然被物理攻击克制。
真要连物理攻击都不怕,怎么,你那自爆无人机难道还是亚空间造物不成?
至于说被拿来用作物理反无人机的实弹武器,倒是有些新奇,同样是出自周正供应但却不是一般常见的中国制造。
“快!把枪递给我,准备了!”
上半身探出车顶准备战斗的特战队员大声招呼着,留守车内的队友随即将一支相对短小精悍,却又黝黑粗壮的无托泵动式霰弹枪递了出去。
这是一支有着横向并列两根枪管的特殊武器,两根12号口径的霰弹枪枪管,分别使用两个独立的管状后置弹仓供弹。
每个管状弹仓弹容量7发,两个弹仓相加的载弹量总和便是14发,在一众12号口径霰弹枪当中绝对算得上是大弹容重量级选手,且不像传统大弹容霰弹枪那样要不然弹匣过长,要不然弹鼓过大。
加之本身就是无托结构设计,进一步缩短了全枪长度和体积,通体采用聚合材料加铝合金打造的枪身,更进一步减轻了枪械重量,空枪控制在4公斤级别,总的来说就很适合在狭窄密闭空间内使用,比如眼下的车中。
这款从设计上来讲算是相当新颖,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传统霰弹枪的武器,正是美国标准制造公司研制的dp12霰弹枪。
而周正将这款美国枪提供给苏洛维琴科,并且还能被认可与接受,那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随着特别军事行动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前线俄军部队发现。
面对令人头皮发麻、如头顶死神般如影随形的自爆fpv无人机,传统步枪、机枪虽然不怎么好使,很难准确击中高速飞行中的目标,但霰弹枪却能在此时大放异彩、发挥奇效。
其中的原理也不难理解,传统的步枪、机枪都是以点为杀伤的武器,就算全自动连发那也只不过是“一串点”。
但霰弹枪就不同了,虽然范围不大,但却是实打实的以面为杀伤武器,一枪出去直接就是钢珠弹雨密集覆盖。
而fpv无人机本身恰好又极其脆弱,属于压根不带任何防护也无谈结实耐操,稍微被碰着一下都可能失稳坠落,更不用说被高速弹丸撞击导致的结构破坏。
以霰弹枪的弹珠威力,对付区区fpv无人机完全足够了,基本上是“打中就坠毁”效率极高。
这一点已经在特别军事行动战区,被俄军一线部队用实战经验广泛论证得以证实。
提供一款性能优异的“反无人机霰弹枪”给苏洛维琴科,用作软杀伤手段无效情况下的硬杀伤手段补充,这便是周正的初衷。
至于说为啥选中了dp12这款美国枪给苏洛维琴科,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
传统的霰弹枪且不论泵动、半自动还是全自动,基本都是单根枪管的设计布局。
打无人机不能说不好用,只能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果能有两根枪管则必然优势很大。
毕竟霰弹枪反无人机本质上追求的就是“面为杀伤”,而双管霰弹枪主打的就是“拓展杀伤面”,比一般寻常单管霰弹枪的杀伤面提升接近两倍。
如此一来,dp12就很合适了,作为双管霰弹枪的优势一下子得以体现。
加之其高达14发的大弹容,容错率极高,不像传统中折式双管霰弹枪那样打完两枪就需要掰开枪管上子弹,两枪没打中无人机就只能原地等死。
再有一点,这玩意儿是泵动拉机柄上弹设计,简而言之就是“手速多快,射速多快”,手速即为射速上限。
在老练的射手手中能爆发出极为恐怖的射速,某种意义上和德州牛仔的左轮射速是一个道理,近乎于全自动霰弹枪。
综合来看,拿来反无人机,简直是现有霰弹枪当中最合适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