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认为蓝玉有反意的关键证据,就是他与北元皇后的关系。
当然,错误的地方在于,朱元璋可能低估了朱允炆。
朱允炆悲痛欲绝地送走了他的爷爷,抹了抹小脸,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削藩行动……
甚至因为过度思念爷爷,慌乱之中他先把自己的叔叔们送走了,让他们代替自己传话:
孙子想念爷爷了……
只是不知道后来朱棣有没有亲自把这个古怪的侄子送进地府,但鉴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他这个愿望可能并未实现。
见朱肃突然不再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太子朱标赶忙语气温和地劝解道:
“小五,别忘了,在我这里,除了父皇母后、大侄儿和大嫂,你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哪怕我对你的话半信半疑,我也会支持你。”
朱肃听后,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他心里虽然暖意融融,却还是半开玩笑地说道:
“看来在大哥心里,我只是个排在第五位的角色啊。”
朱标闻言,不禁失笑,回应道:
“这倒是个有趣的排名。”
但紧接着——
“大哥!”
朱肃忽然神秘兮兮地靠近朱标,低声说道:
“等你有一天坐上那个位置,或许你会明白我今天所说的话,是不是发自肺腑……”
朱标只是轻轻摇头,淡然地说道:
“我只希望父皇能够健康长寿。”
“大哥,你真是心胸宽广!”
朱肃拍拍胸脯,继续说道:
“不过,我是说,可以让父皇退位,当个太上皇……”
话音未落,书房门口突然响起老朱的声音:
“嘿,小五,你这是在诱惑你大哥谋反吗?‘那句话’不是才说过吗?‘天下焉能有三十年太子?’”
朱肃一愣,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全身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战。
“皇爷爷……”
朱雄英躲在角落里,声音怯怯地喊了朱元璋一声。
朱肃眼角不经意间瞥见,朱元璋手里竟然握着一把鸡毛掸子!
糟糕,看来是打算换种方式动手了!
那鸡毛掸子离朱肃的距离近得几乎能感受到它毛茸茸的质感!
在极短的时间内,吴王朱肃做出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的决定。
“大哥,快让开!”
朱肃越过朱标,直奔朱雄英而去。
“大侄,对不起啦!”
朱肃迅速弯腰,一把将朱雄英抱起,将他紧紧护在胸前,与朱元璋形成了对峙:
“爹,您瞧瞧,雄英这孩子皮肤白皙,怎么受得了您的鸡毛掸子,要是伤着他,您心里过得去吗?”
“你这家伙!”
朱元璋挥了挥手中的鸡毛掸子,看着自己那笑得没心没肺的大孙子,心里也是一阵无奈。
一时间,书房里的气氛变得既紧张又有些滑稽起来。
朱标看着这场闹剧,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这家伙要是把雄英摔了,小心你大嫂找你算账!”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朱肃从朱雄英的身后露出头来,冲朱标喊道,他还不忘在朱雄英肉嘟嘟的脸上亲了一下。
朱肃紧紧抓着朱雄英当作肉盾,从狂怒的朱元璋手中巧妙地逃脱了。
他一路狂奔向坤宁宫,低头看着怀里的朱雄英,朱肃不禁心里暗想:
“利用太孙来控制天子,这招虽然听着不怎么样,但实际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当李景隆在醉仙楼上见到朱肃一瘸一拐的样子时,早已习以为常,他随意问道:
“又是陛下下手了吧?”
朱肃疼得牙关紧咬,含糊不清地说道:
“是我母后……她太宠爱孙子了。”
他不想再提起那痛苦的回忆。
马皇后虽然还算不上老太太,但朱肃深知,在她的心目中,孙子远比儿子珍贵得多。
他身上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证明。
朱肃疑惑地看着李景隆,好奇地问道:
“你怎么回来了?”
虽然李景隆平时看起来不靠谱,但办起正事来却毫不含糊,那年他屁股负伤,还仍旧钻狗洞为朱肃助阵。
“这事儿,我得找个人来跟你细说。”
李景隆朝外喊了一声:
“进来吧。”
随后,一位身着长衫的青年读书人走了进来,他向朱肃拱手行礼道:
“草民李进,见过吴王殿下。”
“那位马三刀的表侄,就是那个曾经用白花花的银子救出老马的人。”
李景隆一边整理着桌上的物件,一边对朱肃随意介绍着。
随即他端起茶杯轻呷了一口,目光转向李进:
“你直接点,别绕弯子。”
李进点了点头,开始讲述起来:
在大明开国以来的众多故事中,有一个名叫杨宪
的书生,他的崛起之路可谓是步步精心,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杨宪的崛起,其实和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有些关系。
那时朱元璋刚打下浙东,为了确保后方的稳定,他让自己的外甥李文忠去镇守那里。
但朱元璋素来多疑,即便是亲信,他也要安插眼线,这个眼线就是杨宪。
杨宪将打小报告当作了自己的事业,刚上任不久,他就向朱元璋密报李文忠用了张士诚的旧臣。
朱元璋得知后,立刻赶回浙东,将那些人全部处死,并且严厉斥责了李文忠。
而杨宪,也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宠爱。
后来,朱元璋成为皇帝,就派杨宪去治理扬州。
杨宪在扬州的时候,有个主簿叫宋善言,他贪污了两百斤稻种,换了一只烧鸡和两斤酒……
杨宪知道后,立刻下令将其处死,还让人用稻草填满他的皮,立在府衙门前,以此警示其他人。
朱元璋得知后,非常高兴,甚至亲自下旨嘉奖杨宪。
可见此人心机深沉,不图金银,不求虚名,他只想掌握权势,并且为了这个目的,不惜一切手段。
故事至此,还是一个标准的士子奋斗记。
但随后,杨宪为求升迁,手段变得诡异起来。
他递给朱元璋的奏章这样写着:
扬州一度荒凉,仅余十八户居民,臣便令手下取出修葺官衙的银两,分给愿意返迁的百姓安置家业。
消息一出,百姓闻讯而来,既有银两又有田地可耕,纷纷回归。
臣为此欣喜,宣布所有官员,包括我在内,都要做出榜样,每人分得两亩田地,若收成不佳,便按军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