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大聪明二人组

马皇后继续说道:“可是,他又怎能明白,只要他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完一生,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些所谓的成就,不过是给别人看的。”

“我只想我的肃儿能够幸福安康……”

说到这里,马皇后的眼眶泛红,她放下手中的碗筷,掏出手帕轻轻擦拭眼泪。

“别哭了,我说你啊,当年可不是这样娇气……”

朱元璋开口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

“男子汉从小就应该多吃点苦,多经受些磨炼,这样才能成大器。”

“成大器?”

马皇后立刻反驳,语气有些尖锐……

“朱重八,我为你生了那么多孩子,只有小五和我亲近,你却把他从我身边带走!你还有没有良心?!”

朱元璋听后,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议:

“你这是怎么了?小五是自己要求出去历练的,又不是我们逼他的!”

“全都是你的错!如果不是你误会了他,如果不是你对他和李善长的行为视而不见……”

“他就算有再大的抱负,没成年之前也该老老实实地待在我身边!”

马皇后愤愤地说完,狠狠地白了朱元璋一眼,转身走进了内室。

朱元璋猛然间被马皇后当成了出气筒,承受着她无处发泄的怒火。

只见他双手撑在膝盖上,小心翼翼地从椅子上探出头……

目光随着马皇后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屏风后。

朱元璋轻轻抿了抿嘴,缩回脖子,端起粥碗喝了一口。

心里不禁叹气,这大脚的火爆脾气,还是和当年一样。

小五那小子,发起脾气来那股野劲,肯定是遗传了她。

要不要找个借口把小五召回身边?

朱元璋有些犹豫。

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玉不琢,不成器。

小五啊,你可得让我们看看,你的实力是否配得上你的野心……

朱肃在杭州过了个把月的悠闲日子,那些长期在外奔波的群贤也陆续回到了杭州,向朱肃汇报着他们各自的成果。

李景隆和花铭在宁波府挖到了几块质地上乘的铁矿石,他们以吴王的名号,直接从当地官员手中接管了这些矿山。

此行归来,朱肃得赶紧修书一封,向皇帝报告此事,以免被那些告状的官员抢了先机。

“你们俩可真是给我添乱……”

朱肃懒洋洋地靠在太师椅上,手里捧着一盘红彤彤的樱桃,一脸不悦地盯着眼前的两人:

“你们在外逍遥了一个多月,今天才想起回来?”

“半个月前,我老爹的问责信已经送到了杭州府!”

朱肃提高了声音!

“他质问我为何擅自行动,是不是打算自立为王。”

“他还问我要不要通知朝中大臣,让他们准备好……”

“一旦我率军攻城,他们是要站在我这边,还是继续效忠父皇……”

“朱肃,你真的要造反吗?”徐增寿瞪大了眼睛,一脸的惊愕。

常升在一旁忍不住笑出声来,用手遮住半张脸:

“增寿这小子自从上次斗殴后,就变得更加迟钝了……”

皇帝要是真的相信儿子要造反,还会写信吗?

难道是皇帝拿不动刀了,还是他们这些年轻人太狂妄了?

这不过是父子间的一场玩笑而已。

常升心里想着。

朱肃不再理会常升和徐增寿的窃窃私语,转头批评起大聪明二人组:

“你们俩这是在赶尽杀绝啊,见到一只肥羊就猛劲地薅毛是不是?”

“非得把宁波府的那点铁矿石全占上!”

“宁波知府被你们逼得——差点就要抱着孩子跳进井里去了。”

“我们也没办法啊,你不是一直强调要高品质的铁矿石吗?”

“宁波的矿石品质最佳,我们有什么选择?”

花铭嘟囔着。

而他旁边的李景隆已经不由分说地从朱肃手中夺过樱桃,自己吃了几颗,然后才分给花铭一些。

朱肃狠狠地瞪了李景隆一眼,然后无奈地对花铭挥了挥手:

“行了,我爹后来也承认了,这是他的疏忽,给了我造兵器的权力却忘了提供铁矿……”

“所以,宁波那几座矿山就归我们了。”

“那不就结了。”

李景隆一边说,一边继续享受着樱桃的美味。

“那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五哥,你要的木炭和硫磺我已经准备好了,增寿也在绍兴找到了硝石矿,是不是可以开始制作火器了?”常升兴奋地问道。

“这事儿不急于一时,你们把材料送到城外就行了……”

“我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山谷,打算建一个火药工坊。”

“我让大虎带你们去认认路,以后就直接把材料送到那儿。”

朱肃回答道。

朱肃对黑火药的

研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这种认真的态度几乎可以用严苛来形容。

他把耿大虎和八千王府的精锐部队调到了火药工坊的外围,把那个山谷围得跟铁桶一般。

不仅如此,朱肃还在内部安排了两千名鬼影兵,专门负责生产颗粒状的黑色火药。

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划时代的新技术,欧洲那边早就有了……

朱肃也并不打算在这方面搞创新,他只想把现有的技术做到极致。

他让人把硝石、木炭和硫磺磨成细腻的粉末,再按照精确的比例混合,之后抹在金属网上,用铁片压制成颗粒状。

偶尔,他也会加入一些糖粉来中和火药的刺激性。

朱肃已经指示工匠们研发火铳和火炮,等到鬼影军团的装备全部到位,他就打算让巨影兵动手制造火器。

朱肃对于强军的观念非常坚定,他认为如果敌人不怕你,那只能说明你对他的威慑还不够。

“国家的威严建立在刀剑之上,真实的道理只存在于大炮的射程之中。”这句话,朱肃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盐场的生意咱们得接着干!”

朱肃转过头,对负责此事的吴家三兄弟说道,声音里透着坚定。

“粗盐还是运往杭州,我的制盐坊就在城外,离花铭的药工坊不远,那边也部署了两千王府亲军守卫。”

“但这次,咱们要拿出不少精盐来做海上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