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糖衣炮弹?

第五十五章 糖衣炮弹?

随后进行实操演示环节,舒静娴亲自操纵主控台,用模型模拟一段外科操作。

屏幕画面流畅,机臂和传感都精准回应,让不少嘉宾频频点头。

有几名专家拿相机狂拍,嘴里念念有词,似乎对这创新点很感兴趣。

她心中稍微松口气,暗暗祈祷别出什么幺蛾子。

再看傅衍礼,他不动声色守着后台控制台,随时给系统打补丁。

演示结束后,掌声响起,部分媒体上前提问,很常规的流程。

她还没来得及缓口气,就见一名西装男子闪到台前,大声质疑数据造假,质疑核心模块不安全。

那男子摆出一叠所谓资料,指称他们设备安全测试不达标,会造成患者未知风险。

台下观众一片哗然,有人开始交头接耳,也有人拿起手机拍摄。

她看那男子来势汹汹,不禁冷笑,认出这是那天登门的可疑高管。

“你拿的这些资料,从哪儿来的?”

“所谓不达标的证据,谁出具的检测结果?”

她连发几问,眼神冰冷,不给对方耍花枪机会。

男子却巧舌如簧,说自己有内部机密,团队也找过专业检测机构云云。

台下已经有记者嗅到大新闻,麦克风都快戳到脸上。

傅衍礼见势不妙,赶紧上台接过话,“我们的安全标准有完整报告,如果他说的是真实信息,就请把检测机构公开。”

男子一愣,似乎没料到对方回击如此直接,场面顿时有点尴尬。

他支吾几句,又抛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试图拉舆论节奏。

舒静娴忍不住加大火力,把自家官方测试报告和多名专家签字都投影出来,现场给大家看证据。

“我们不怕对比,你有什么证据,就摊在公众面前说。”

一番针锋相对后,那男子理屈词穷,见炒作不成,就阴着脸扯下麦离开。

会场逐渐恢复秩序,大家心中也明白,这恐怕就是那家神秘集团的插手。

这个插曲反倒让不少嘉宾好奇,想深挖背后对立关系,却也对研究所的硬气有了好感。

趁这机会,几名投资人主动过来搭讪,表示有兴趣谈合作。

演示会收尾时,舒静娴筋疲力尽,却依旧强打精神接待意向方。

散场后,场地里只剩团队,还在清点设备,核对是否完好。

她坐到台阶上,心里五味杂陈,既庆幸演示没被彻底搅黄,也气那骗子公司猖狂。

傅衍礼拖着箱子走来,在她身边坐下,小声说,“别太钻牛角尖,能扛过去就好。”

她抿着嘴点头,却不想示弱,“我只是痛恨有人在台上胡说八道,全无底线。”

他沉默两秒,“这就是商场残酷,不过我们还没输。”

就在两人打算收尾时,手机铃声突兀响起,是陌生号码。

犹豫片刻,还是接了。

那边传来刺耳笑声,“演示倒挺顺利的,不过别得意,咱们才刚开始。”

说完便挂断,留下一片阴森森的冰冷。

她猛地攥紧手机,周身都是敌意,仿佛对方就躲在暗处狞笑。

收工回去后,研究室电话也接到不少骚扰,问是不是还接受收购。

前台疲于应付,把电话都转给一台自动留言机,也累得够呛。

傅衍礼见状,亲自让人升级通讯系统,防止更多骚扰呼入。

大家忙到深夜,把大楼保安都轮值加班,生怕再出现偷盗或纵火。

她走到窗前,远远望见城市霓虹,心里却是一阵寒凉。

两天后,投资意向陆续有回音,有几家确实想注资,但条件并不温和。

有的要求占大额股份,有的要把核心技术拿去跟其他项目整合,跟半卖差不多。

她心里窝火,不想被资本挟持,但研究所目前缺钱,真是进退两难。

傅衍礼在会议里分析,说如果再拒绝所有人,若对手继续发难,研究所现金流扛不住。

他们一行管理层争论许久,也没定下明确方案。

某天下午,意外新消息传来,居然是一家海外企业愿意帮他们约见几位独立财团,不用苛刻股份,只看好后续盈利前景。

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家都很奇怪,对方没留过多信息,像天降救兵一样。

舒静娴先保持怀疑,觉得谁都靠不住,要先确认真伪。

捋了一套安全措施,委派两名骨干和她一起飞往某地,跟这家企业面谈。

她想看对方是不是真金白银,还是又一场陷阱。

行程很急,当晚她就收拾行李,准备隔天一早出发。

傅衍礼主动提议同行,可机票名额已经满,他只能留下坐镇研究所。

出发前,办手续时还发生了一点小状况。

有人打电话嚷嚷威胁,说不许他们出市区,否则一定让该项目泡汤。

她当作笑话,直接挂断,认定对方毫无底线,是典型商斗恶招。

一早,带着两位骨干去了机场,踏上这趟突如其来的资金之旅。

到达目的地后,发现接机的人只是一名年轻小姐,衣着普通,还自称只是工作人员。

被带到一处并不高档的写字楼,走进办公室,却见里面已有三个人等着。

坐中央的是位气场不凡的中年人,笑容满面,自称是此次背后财团的代理。

他说话很干脆,先让她拿出项目资料,再聊合作细节。

她用一个小时,详细阐述机器的研发历程和市场空间,对方频频点头。

随后那人开出融资方案,承诺先投入一大笔资金,后续再增持,一切尊重研究所的决策地位。

看起来极度优厚,比之前任何一家都更有诚意,简直像白捡好处。

她听完还是不敢大意,只问对方为何如此慷慨,有什么条件没说透。

那中年人轻笑,说崇尚技术驱动,看过他们的演示,认定这是未来趋势,所以想趁早投入。

她半信半疑,但对方出示了多项成功案例,让人难以完全否定。

谈到最后,她索性说明白,近期遭到竞争对手打压,是否会有风险?

中年人摊手,无所谓的语气,“这年头都有人搞小动作,我们不惧,关键看你们项目够硬。”

回到酒店后,她和骨干开了个小会,结论是先签署意向,回去再查询更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