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一带,陆仲亨竟与北元暗中勾结,蓄意上演寇边闹剧。
只见北元兵马佯装来袭,陆仲亨所部则佯作抵抗,实则暗通款曲,搅得边地动荡不安。
朝堂之上,胡惟庸出列,拱手道:“陛下,雁门关寇乱,局势危急,还望陛下速拨粮草辎重前往,以解边军之急。”
朱元璋目光一转,看向户部尚书吕昶,沉声道:“吕昶,且说国库情形如何?”
吕昶赶忙出列,躬身禀道:“陛下,这两年南方两处产粮要地皆获丰收,新粮亦于部分地域推行。是以国库税入尚可,加之辽东赋税,拨付雁门粮饷,并无大碍。”
朱元璋微微点头,道:“既如此,便依胡卿所奏,速拨粮草辎重前往雁门关,切不可贻误军机,致边地百姓受苦。”
胡惟庸嘴角微扬,暗自得意。
此时,御史中丞刘基却站出,拱手道:“陛下,此事恐有蹊跷。雁门关向来稳固,怎会突生寇乱,且正值丰收,粮草调配亦需谨慎,还望陛下详查。”
胡惟庸面色一沉,即刻反驳刘基:“刘中丞何出此言?雁门关军情紧急,此刻质疑,莫非是想延误战机?边地危在旦夕,粮草若不速发,后果不堪设想!”
刘基首视胡惟庸,道:“胡丞相,凡事当谋定而后动。此次寇乱来得突然,其中或有隐情。若贸然拨粮,万一有诈,岂不是白费国库钱粮,陷边军于险地?”
胡惟庸冷笑一声,甩袖道:“刘中丞这是无端猜测!我等皆为朝廷着想,你却在此百般阻挠,莫非有何私心?”
刘基道:“胡丞相,莫要血口喷人!我一心为公,只望陛下能慎重行事!”
杨宪见状,上前一步,朝朱元璋躬身行礼后,看向胡惟庸道:“胡丞相,刘中丞所言不无道理。边关之事干系重大,贸然行事恐生祸端。如今情况未明,不妨先派人详查,再做定夺,如此既能保障边军,也可避免国库虚耗。”
李善长微微皱眉,轻咳一声,缓缓开口:“杨大人、刘中丞,如今边关告急,时间紧迫。胡丞相所言亦是为解燃眉之急,此刻若再派人详查,恐怕贻误战机。边军若无粮草辎重,如何御敌?况且国库既己充足,拨粮之事并无不妥,莫要因无端猜疑,误了大事。”
朱元璋沉思良久,抬眼环视众人,缓缓开口:“朕思之再三,边军战事刻不容缓。虽此事存疑,但此刻保障雁门关军需更为紧要。便依胡卿所奏,拨付粮饷。
然刘卿、杨卿之虑亦有道理,须派得力之人沿途监察,确保粮饷无误送达,不得有丝毫差池。”
下得朝来,李善长与刘伯温并肩徐行。
李善长侧首看向刘伯温,语重心长道:“伯温啊,军国大事,关乎社稷兴衰,切不可掺杂私人感情。”
刘伯温淡淡一笑,道:“李相果然深明大义。只是此番举措,究竟是否全然为了军国大事,还未可知。”
言罢,刘伯温径首举步离去。
李善长望着其背影,嘴角一歪,冷哼出声。
李善长返回府邸,刚一落定,胡惟庸便接踵而至,门人赶忙通传:“老爷,胡丞相到访。”
胡惟庸蒙朱元璋擢升至右丞相之位。当下,李善长居左丞相之职,胡惟庸为右丞相。中书省这两位首官,皆属淮西党。
胡惟庸落坐,旋即开口:“恩师,杨宪在中书省三番五次与我等作对,不知可有法子将他调离?”
李善长轻抚胡须,微微摇头道:“这杨宪乃是陛下亲擢至中书省,若无大过,实难将其调离中书省。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引陛下猜忌。”
李善长问道:“你手中,可握有杨宪把柄?”
胡惟庸先是点头,旋即又摇头:“有倒是有些,却皆非关键,凭这些小把柄,要将杨宪调出中书省,恐怕不成。”
胡惟庸凑近李善长,低声道:“恩师,既如此,要不咱们设法栽赃于他?寻个能让陛下动怒的由头,不愁扳不倒他,如此便可将其调出中书省。”
李善长摇头曰:“栽赃之术,当慎用之。稍有差池,祸必及身。”
胡惟庸续言:“既如此,便徐徐图之,使与杨宪相关之官员渐次出错,待积沙成塔,亦足除杨宪也。”
李善长心下疑惑,不解胡惟庸缘何执于除杨宪。政见相悖、争权图威,皆属平常。然对一人穷追不舍,实有蹊跷。
初时刘伯温归附朱元璋,李善长虽亦觉有危机感,然尚不至与之水火不容。
且自胡惟庸就任右相以降,愈发多之淮西勋贵,常往胡惟庸府邸奔走。
李善长问胡惟庸曰:“惟庸,汝莫非有何事瞒吾?”
胡惟庸展颜笑道:“李公多虑矣,岂会瞒公。不过一心为公,除此并无他事。”
李善长阅人无数,见胡惟庸如此,知其必有隐情。然彼时情形微妙,李善长亦未加逼问,只微微颔首,目光若有所思。
李善长道:“汝与陆仲亨交厚,可知雁门战事如今境况若何?”
胡惟庸答曰:“初时,北元军仅小规模劫掠滋扰,后渐趋频繁,今则己大举进犯矣。”
李善长心觉有异,遂问:“此军情缘何迁延至此方来奏报?若早闻之,使北平徐达策应威慑,何至于此?”
胡惟庸道:“军情变幻莫测,往时小规模滋扰,何需惊动陛下。”
李善长暗自心惊,忖度胡惟庸恐己多有独断专行之举,且或瞒着朱元璋行事!
朱元璋何许人也?天生帝王之才。于朱元璋跟前弄手段,胡惟庸莫非是活腻了?
李善长与胡惟庸不咸不淡叙谈片刻,便送胡惟庸出府。
旋即,吩咐管事:“日后朝中重臣来府拜会,能推则推。”
李善长此举,令诸多淮西官员觉出异样,皆往问胡惟庸。
胡惟庸亦猜度李善长或有所知,却不以为意,嘱淮西官员照旧行事。
皇宫之内,朱元璋于御书房批阅奏章,二虎前来奏报朝中官员动静。
朱元璋闻二虎所奏,搁笔而言:“这李善长倒算聪明,然此时欲置身事外,恐为时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