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他铺开宣纸,研墨挥毫,将满心的不忿诉诸笔端:“胡公钧鉴:常孤雏欺人太甚!吾所培植之商贾,于商途艰辛开拓,略有小成,竟无端遭其刁难。
彼以权势相压,诸多行径实乃霸道无理。
吾心实难平此恨,特书此信,向公倾诉。
望公于中书省,能有所举措,为吾等稍解心头之怨。陆仲亨敬上。”
写罢,仔细封好,急遣心腹快马送往中书省。
陆仲亨、唐胜宗等一众淮西勋贵,早与胡惟庸暗中结为同盟。
此干勋贵,于外肆意敛财,或仗势强占田产,或插手商业贸易,无所不用其极,大肆扩充自身势力。
而胡惟庸踞于中书省,凭借手中职权,为他们多方打掩护。
但凡有弹劾之声,胡惟庸便从中斡旋,或压下奏章,或歪曲事实为其开脱,妄图将一众不法之事,隐匿于黑暗之中,维系这见不得光的同盟利益。
朱元璋所设之都卫司,耳目遍布朝野,行事隐秘非常。
不多时,便将胡惟庸与陆仲亨、唐胜宗等淮西勋贵相互勾结,在外敛财扩充势力,胡惟庸于中书省为其掩护之举,尽数探查得一清二楚。
然而,朱元璋得知此般情形后,却稳坐钓鱼台。
他心中早有筹谋,知此时不宜打草惊蛇,需静待时机成熟,再将这暗藏的祸端连根拔起,以绝后患。
是以,虽明知其奸,却佯装不知,不动声色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
常孤雏早将那些为勋贵所培植的商人私自贩卖货物至境外之举,据实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闻之,神色未动,心中暗自思量,却按下此事不表,仿若未曾听闻。
常孤雏见此情形,心中明白圣上自有考量,便也不再多事瞎操心。
朝堂风云变幻,圣意难测,只需静待时机,听从圣上安排便是。
此后行事,如常运转,不再为此事徒费心力。
胡惟庸为扳倒常孤雏,于朝堂之上暗中施展手段。
他以重金厚利收买数位御史,密授机宜。
几日后,朝堂之上,被收买的御史出列,手持弹劾奏章,高声奏道:“陛下,常孤雏身为一方大员,竟不顾朝廷法度,故意刁难诸多商人经商,设下重重阻碍,且借此索取好处。
致使商路不畅,民生受损,其行径实在可恶,望陛下明察,严惩此等不法之徒,以正朝纲!”
朱元璋听闻御史弹劾,目光投向身为御史中丞的刘伯温,沉声问道:“刘中丞,此事关乎重大,依你之见,当如何处置?”
刘伯温心中明白此事或有隐情,当下躬身行礼,回道:“陛下,此事真伪尚未可知,贸然论断恐有不妥。臣愿亲自彻查,定当秉持公正,还此事一个水落石出,以不负陛下所托。”
胡惟庸及那几个被收买的御史,听闻刘伯温要亲自查证,心中顿时暗叫不好。
胡惟庸知刘伯温行事缜密,一旦彻查,这等构陷之事必露马脚。
当下,他脸色一沉,不动声色间迅速与那几个御史切割。
散朝后,胡惟庸避开众人,私下找到那几个御史,冷冷说道:“此次行事,你们太过莽撞,恐己惹下大祸。从今日起,你们莫要再与我有任何瓜葛,自行想办法应对。若敢吐露半分与我有关之事,休怪我心狠手辣!”
言罢,拂袖而去,将这几个御史无情抛弃。
那几个御史呆立当场,面色如土,懊悔不己。
刘伯温领命之后,即刻展开详查。
原来,常孤雏并未刁难商人,更无索取好处之事,实乃有人蓄意构陷。
待查明一切,刘伯温入朝,将实情一一禀明朱元璋:“陛下,经臣详查,那御史所奏常孤雏刁难商人、索取好处之事,全系子虚乌有,实乃有人暗中指使、蓄意陷害。”
朱元璋听闻,龙颜大怒,拍案而起,当即下令:“此等御史,竟罔顾事实,肆意弹劾,扰乱朝纲,罪不可赦。着即革去官职,打入大狱,严加审讯,务必揪出幕后主使!”
朱元璋心中明了,这幕后黑手是胡惟庸无疑。
然而,他为将这棋局下得更为精妙,仍继续佯装不知,按部就班地演戏。
他传旨:“此等奸佞御史,竟敢欺君罔上,蓄意构陷忠良,实乃罪大恶极。要意己决,即刻将其处死,以正国法,儆效尤!”
不多时,那几个被收买的御史便人头落地。
胡惟庸见此情形,心中虽有几分忐忑,但见朱元璋并未将矛头指向自己,不禁心怀侥幸,暗自思忖:“看来陛下并未察觉我之谋划,此次侥幸逃过一劫。”
自此,他并未就此收手,仍暗自谋划着。
彼时,杨宪于扬州引种杂交水稻,悉心操持,终获大丰收,喜讯传至京城,朝野震动。
朱元璋见状,觉时机己至,遂颁下旨意。
着杨宪入中书省,接替胡惟庸之位,任参知政事一职。
又念及胡惟庸,将其提拔为右丞。
此一番人事变动,看似寻常,实则暗藏乾坤,令朝堂格局为之一变。
众人皆揣测圣意,胡惟庸心中虽有几分不满,却也只能领命谢恩。
胡惟庸虽获提拔,然心中却无多少欣喜。
中书省新添杨宪,乃心腹大患。
杨宪此人精明强干,又因扬州稻收之功获圣上青睐。
自此,胡惟庸行事凭空多了掣肘。
往日在中书省,他行事多有独断,如今杨宪入驻,凡事恐难再随心所欲。
每念及此,胡惟庸便觉前路受阻,暗自忧心日后于中书省恐再难如往昔般顺遂行事,却又不得不强作镇定,思索应对之策。
刘伯温寻私下唤来杨宪,语重心长道:“杨公,今圣上委你以中书省参知政事之职,此乃重任。
但切不可仗势压人,只需本本分分,正常处理本职事务便好。
你我皆在这朝堂棋局之中,你如今恰似一枚棋子,务必要看得清局势。
这朝堂风云变幻,稍有不慎,便可能枉送性命。
行事万不可莽撞,凡事多思多虑,方能保全身家。”
杨宪闻之,心中一凛,连忙躬身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