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行至一军营中颇具独特之两层木屋前。
刘三前后奔走,妥善安置二虎等人后,方转身匆匆归,向常孤雏复命。
二虎步入己室,略作打量,径至桌案。
其展纸濡墨,稍作思忖,便于纸上奋笔疾书。
笔锋如龙游走,俄而,一书信即成。
二虎吹干墨迹,仔细折好,付与一御林军,嘱曰:“速加急送回应天府,万勿有误!”
那御林军双手接信,小心揣于怀中,旋即抱拳行礼,转身大步而去,俄顷,消失门外。
七八日间,那御林军士卒日夜兼程,快马加鞭,迅入应天府。
至宫门前,猛地一勒缰绳,骏马嘶鸣,人立而起。
御林军士卒翻身下马,
旋即自怀中掏出令牌,于守卫眼前一晃。
守卫见令牌无误,忙即放行。
御林军士卒首入内,寻得御林军校尉,神色凝重曰:“有二虎将军书信,务必面呈陛下!”
校尉不敢耽搁,急带此御林军士卒,一路疾行,寻至朱元璋处。
朱元璋闻之,目光投来。
御林军士卒赶忙趋前,双手递上书信。
朱元璋抬手接过,徐徐拆开,目光于信纸上快速浏览。
朱元璋逐字阅毕二虎所书之信,眉头微蹙,眼中闪过忧色。
其未如常人所想,首赞常孤雏一至辽东,便力敌纳哈出、刘益与高家奴三方之勇绩,却不禁低声埋怨:“此子,怎不知爱惜己身,竟带伤出战,真不让人省心!”
然旋即,其微微颔首,嘴角不自觉浮起一抹欣慰笑意。
心中暗忖,虽此子行事莽撞,然击破三方之表现,实可认可。
朱元璋不禁感慨,常孤雏渐长成人,这征战之能,愈发精绝。
朱元璋微眯双眸,心中暗度:“若常孤雏能早生十载,以其军事之才,或咱能更快平定天下。”
常孤雏这般将才,若早入战场,局势必大不同。
然世间诸事,岂有诸多“若”。
虽仅为假设,朱元璋心中亦满是欣慰。
“大明将领,后继有人呐!”
其喃喃自语,声虽轻,却透着一股难言底气与豪情。
数日后。
朱元璋遣人传刘伯温至书房。
未几,刘伯温稳步而至。
朱元璋见其至,自桌案上取二虎书信,递与刘伯温,曰:“伯温,你且观此。”
刘伯温双手接信,展开细阅。
阅毕,面露赞赏之色,拱手对朱元璋曰:“恭喜陛下,得此良将!常小将军虽年少,然观其行事,这般英雄气概,日后成就,恐可比西汉霍去病,成长为不世之大将。”
朱元璋平日常听刘伯温与李善长讲史,对霍去病事迹稔熟于心。
此刻,闻刘伯温如此夸赞常孤雏,心中欢喜难抑,不禁“哈哈”大笑。
笑罢,朱元璋看向刘伯温,打趣道:“伯温呐,你这夸赞恐过矣!
那小子如今便胆大包天,敢与咱斗气。
若让他闻你这般夸赞,还不得尾巴翘至天上?
咱寻思,他日后若能成长至徐达那般,咱便心满意足咯。”
刘伯温心中通透,岂不知朱元璋表面调侃,实则对常孤雏寄予厚望。
其露出心领神会之笑意,却不点破。
只见其双手抱拳,身子微倾,恭敬拱手行礼:“陛下所言极是,陛下圣明。”
朱元璋抬手示意,温和道:“伯温,坐下说话。”
旋即唤来宫女,吩咐:“为刘先生斟茶。”
宫女为刘伯温斟上一盏香茗,茶香袅袅升腾。
朱元璋微微皱眉,看向刘伯温,缓缓问曰:“伯温呐,咱欲令汤和往辽东,替小孤雏镇守些时日。
你知晓,那臭小子挨了军棍,伤未痊愈,便偷跑回辽东。
咱心中常忧其出意外,你意下如何?”
刘伯温轻捧茶盏,浅啜一口,滚烫茶水滑过喉咙,带来丝丝暖意。
其微眯双眼,似品茶香,又似思索。
稍作沉吟,刘伯温缓缓言曰:“陛下,臣以为,无需将常小将军调回。”
其条理清晰道:“常小将军既能不顾伤病,千里赶回辽东,又能速领军击退三方,可见其对自身状况心中有数。”
言毕,稍顿,续道:“再者,二虎将军信中亦言,小将军虽伤势未愈,然整体并无大碍。”
刘伯温微微皱眉,继续阐述:“小将军镇守辽东己西载,战功赫赫,那北元太尉忌惮非常。
若换汤帅往辽东,虽汤帅威名亦能震慑北元太尉,然于威慑北元之效,或仍不及小将军。”
朱元璋嘴角微扬,眼神带几分打趣,看向刘伯温曰:“伯温呐,你不惧这话传出,被汤和听闻,气势汹汹来与你理论?”
言罢,饶有兴致盯着刘伯温,看其如何回应。
刘伯温不慌不忙拱手曰:“陛下,若汤帅真来理论,臣依旧如实相告,坚持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