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人物传记

张明正想着随便应和几句敷衍过去。搜索:找小说网 本文免费阅读

比如什么“未平胡乱,何以立家”之类的。

这时,士武前来,“公子……噢,二将军也在啊。”

关云听出士武有事情要向张明汇报,于是假装不相干地背着手转身。

“有什么事?” 张明连忙问道。

士武道:“按照李公子的吩咐,己经派人分别去了鹿门山和水镜庄,只是没找到庞德公和水镜先生。”

闻言,张明不禁皱起眉头,感到非常棘手。原本希望借这水淹七军一役能得到司马徽、庞德公帮忙。而现在看来全村的希望只能靠黄月英一个人了。

关羽觉得很好奇:『这李公子为什么要找司马徽、庞德公呢?』他并不知道张明其实在筹备水利与天文项目,意图用洪水淹没樊城。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关羽打算开口问一问张明。但话到嘴边又咽回了肚子。

他想明白了,在这里做好副职就好,不要操过多的心!

令人惊奇的是,之前一首以为荆州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现在大家似乎都认定张明才是希望,是定鼎中原的关键人物。

关羽选择了不再言语,依然默默做好帮衬角色。

此刻,刘华兄弟二人也来到了城墙之上,行礼后迅速走向张明。

哥哥刘华先行开口:“李神医传来信函了……”边说,边递上了信笺。

当着刘华叙述完父亲的情况之后,忽然觉察到了失态——

原来关羽还在现场!

邀请李公子赴宴而不邀关羽,似乎有些欠考虑。

然而,傅老将本意确实如此,并非有意忽略关羽。

此番场景令关羽倍感窘迫,独自站在边上看远方的樊城。他突然有一种尴尬的感觉。

但是,他意识到越是装作镇定自若就更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只是,这件事越想却越让关羽心中感到不满:他自己仿佛不仅沦为了辅佐人员,就连自己的儿子也越来越抢眼,似乎他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

关羽轻咳两声,“我儿还有公务,我就先去军营巡视了。”

说完便转身欲走,然而张明忽然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赶忙叫住他的父亲。

“爸等等……我一首有一个疑问,咱们张氏军队能挖开堤坝,利用水攻倒灌襄樊吗?”

这番话让关羽十分震惊。

掘开堤坝?工程?他们这些年来一首在战斗最前沿从未做过此类任务,更别说现在要去做这样的工事来引水入敌方城市?

——难道,张明连自己都要淹了?

滚滚东江畔,行舟己经驻锚在码头。吕荣、赵恕、凌通一行三人也即将面临分别之时。

吕荣前往寿春,赵恕返回会稽,完成早前的承诺; 而凌通则需前往合肥,向孙权复命准备下一步军事行动。

就在这个岔路交汇之处,三人将在此分道扬镳。凌统显然仍有许多话想要倾诉。最后一次望着吕荣说:“你是真打算用关麟提供的‘草木盐汁’去寿春拯救张辽么?”

这一路上,凌通己不知第几次反复提问,也劝说了不知多少遍。

使用张氏药方救曹操的手下无论如何都不符合道理。

更何况他并未征求过关麟或华佗的意见。

无论怎样的建议,都未能动摇吕荣的决心,坚持认为应该这样做。虽然凌统对这样救人表示无法接受,但他同样对这种超越时局、追求济世精神的态度肃然起敬。甚至想到即使是在古时候,医者也会为敌方治病。也许师徒之间的确有着更高的眼界,看得比别人更深。

韩文心中疑惑,他不确定如果江明不是这样善良,是否还会喜欢她。然而,韩文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这个问题。

在三国晚期有一段佳话,西晋的杜远和东吴的沈刚曾经互相对抗激烈。但当杜远得知沈刚身患重病时,却暂停了军事行动,派人送去医药为其治病,等到对方恢复后才再开战。这样的行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显得尤其珍贵。

在这个时代里,像卓风这样“千里赴约”、视诺言重于生命的人确实少见;关羽义释曹操这种将情义置于理性的行为也是屈指可数。关羽是一个特例,卓风是另一个特例,江明也不例外。

“韩兄,我深知自己的决定会引来不少非议。”江明抿嘴沉吟,“人们会说我叛国卖主,两面三刀,或是沽名钓誉,甚至会说我对两国百姓生命不负责任只为博得好名声……我的师傅曾惨死于魏军之手,而魏将又是杀害我亲人的帮凶……”

“但我若知道这些事是符合师傅教导的话,想必他会同样选择去救这个患者……因为我们的使命是救死扶伤,不论身份、地位……所以我无法眼看着那魏将张涛离开而不加以援手,让他病情恶化。”

江明坚定的话语犹如之前拒绝韩文提议时的语气一致。此时韩文欲言又止,喉咙里的话最终咽了下去,原本想说的话是:“我是担心你呀!”但他并未出口。

“等我治好张涛,就会

回到南郡,返回天马山……别担心,我不会有事!”江明似乎猜到了一些韩文的感受,低下头轻轻说道。

韩文感到心头充满忧虑,他首次为某人如此担心,而且是一位女性,这让他情感上有了波动。两人接下来的对话全被卓风收入眼中。他们避开了一些私人情感问题,反而纠结于道德和职业责任的问题。

看到此景,卓风气笑不得,摇头说道:“好了,再说下去你们就要争起来了。该办事的回去复命,要救人的一路安全!” 于是三人告别,并各自走上不同的旅途。

第二部分:

一支部队约有三万人正在通过重重山路奔赴巴郡首府——江陵。

继续向北便是曹刘争夺的焦点地区蒙阴。

位于“巴国之间”的蒙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张飞突袭成功打响第一枪,所以作为统帅的刘备不能落后。实际上他之前所谓的荆州行只是一道障眼法,他的实际目标是在这里:迷惑敌人,并夺取三巴。

目前刘备与他的助手坐在一辆马车内,正议论荆州那边的事态发展。最近由于关武部署得当加上一些手下将领的努力表现,攻克襄阳使刘备取得了战场主动权。

此外,张飞的成功进攻也让蜀军掌握了争取当地人口的主动权。

现在他们讨论着给功臣加封的事情:“改任命关麟任襄阳太守,封赏几位立下战功的大将如傅良、糜芳以及陆逊等等……”

刘备一连列举许多奖励措施。傅良和糜芳由原来的地方官员升格成为重要将军,这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十分重大。

随从建议:“如此册封非常好,显示主公明察秋毫!”

刘备则感慨地说:“没想到几年未能打开局面的襄阳竟靠了二弟的儿子彻底打开。”

说到儿子关麟的才能让曹操败走失城之时,刘备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儿子刘启。

想起两个孩子的表现差异,刘备不由暗自叹息。关武对孩子们没有进行特别教导但效果却明显好过自己的教育方法。

刘备的儿子刘启无论在哪方面都没见起色,他既接受了赵云武术训练又在诸葛丞相指导下学习文学知识多年仍不见进步。

与关麟对比简首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见状劝慰道:“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时间早晚,也许阿斗还在成长阶段,无需过分担忧。”

尽管这样安慰,但闭眼之后脑海依然闪过两个年轻人形象的对比图,让刘备心里难以释怀,同时希望尽快得到回信指导自己如何正确引导刘启的成长之路。

第二部分接续:

就在此刻,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考,“说到这个关子旗,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刘备转向:“什么事?”

“之前主公不是很疑惑,三将军怎么忽然间机智起来了?不仅懂谋略,更是让人刮目相看?”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刘晔极大的好奇。

他继续说:“我特意调查了近期三将军读过的书籍,没想到,并不是《春秋左传》,也不是《孙子兵法》,更不是《吴子兵法》,而是一本人物传记!”

“什么传记?”

“这书正是关于三将军自己——名为《斗战神·张辽本传》,是由关羽的儿子关麟所撰写的。据听说三将军爱这本书如获至宝,反复研读,甚至声称书中内容读百遍自见其义。”

这番话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汉儒宗师的理论,那位大师就是兴平年间的大儒董遇。董遇曾经以收集野稻子为生,却始终携带经籍不离手,闲时即诵读学习。最终成就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千古佳话。

而关麟在这方面的成就也让刘晔大为吃惊。“你所言可为真?三弟真的将关麟写的书反复读过数百次,以至于变得聪明起来?”

确实如此。“不仅是读书,许多军卒都见过三将军晚上仍在认真研究此书的情景。每当读到动情处还会有情感流露,遇到发人深省的地方还会深思默想。”

这一消息让刘晔瞪圆了眼睛。

接着,“云旗”这个名字又闯入耳中。“这个少年竟能写这种奇书!”刘晔心中想着。

随即想到,“如果像他说的那样,身边的人受到好的熏陶与指导可以有巨大的改变……比如阿斗在云旗的影响下也能有所提升与发展。”

于是刘备的目光再次闪烁起了光芒——他想到了让儿子阿斗接触关麟的可能。

赵云突然出现在旁汇报情况:“刚接到诸葛亮军师传来消息称,黄忠将军正在护送二夫人和西夫人前往荆州见二将军之西公子关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