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月风荷 作品

第317章 御赐金书铁券

京城初夏的清晨,薄雾笼罩着皇城,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施公站在御书房外,双手捧着刚刚获赐的金书铁券,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那鎏金的表面上,折射出刺眼的光芒。

"施爱卿,此次破获连环命案,功在社稷。"皇帝的声音从御书房内传出,温和中带着威严,"这金书铁券乃太祖所制,赐予功臣,可免九死。今日朕赐予你,望你继续为朝廷效力。"

施公恭敬地叩首:"臣谢主隆恩,定当肝脑涂地,报效朝廷。"

当他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铁券时,眉头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这重量...似乎比传闻中的要重上许多。施公不动声色地将铁券收入锦盒,退出御书房。

回到府邸,施公径直走向书房,命人紧闭门窗。他将铁券置于案几上,仔细端详。这铁券长约一尺,宽半尺,厚约一寸,正面镌刻着"免死金牌"四个鎏金大字,背面则是密密麻麻的御制铭文,边缘饰以龙纹,整体做工精美绝伦。

"大人,这金书铁券可是无上荣耀啊!"管家老赵站在一旁,眼中满是羡慕,"听说自开国以来,获赐者不超过十人。"

施公没有答话,而是轻轻掂了掂铁券的重量,又用手指关节敲击表面不同位置,侧耳倾听回声。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老赵,你去找个秤来。"施公突然说道。

老赵一愣:"大人要秤何用?"

"莫要多问,速去取来。"

片刻后,老赵取来一杆精巧的铜秤。施公将铁券置于秤盘上,仔细调整砝码。当秤杆终于平衡时,施公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二斤六两..."他喃喃自语,"据《太祖实录》记载,金书铁券标准重量应为二斤整。这多出的六两从何而来?"

老赵不解:"或许是工匠制作时用料多些?"

施公摇头:"皇家御制,岂容如此误差?"他沉思片刻,突然问道:"近日可有可疑之人接近府邸?"

老赵想了想:"前日有个自称工部匠人的汉子,说是奉旨来检查府中防火设施。老奴见他持有工部腰牌,便放他进来了。"

施公眼中精光一闪:"他可曾靠近书房?"

"确实来过,还在书房外转了一圈,说是检查屋檐防火。"

施公不再言语,只是将铁券小心收好,吩咐道:"今夜我要在书房彻夜研读这铁券,任何人不得打扰。你去准备一条棉被,浸湿后拧至半干,悄悄送来。"

老赵虽满腹疑惑,但深知主人行事必有深意,便点头退下。

夜深人静,施公独坐书房,烛火摇曳。他将铁券置于案上,取出一套精巧的工具,开始仔细检查铁券边缘。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他发现铁券侧面的龙纹图案中,有一处几乎不可察觉的接缝。

"果然有蹊跷..."施公低声自语,取出一根细如发丝的探针,轻轻插入接缝处。随着一声几不可闻的"咔嗒"声,铁券的顶盖微微弹起。

施公屏住呼吸,缓缓掀开顶盖。眼前的景象让他瞳孔骤缩——铁券内部被掏空,填满了黑色粉末,一根细如发丝的引线隐藏在铁券背面的纹路中,若不细看根本无法察觉。

"火药..."施公的指尖微微颤抖,"这是要取我性命啊。"

他小心地合上铁券,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谁有如此胆量,敢在御赐之物中暗藏杀机?又是如何通过层层检查,将这改装过的铁券送到皇帝手中?

施公沉思良久,突然想起三日前破获的那起连环命案。死者皆是朝中官员,表面看是仇杀,但他一直怀疑背后另有隐情。特别是最后抓获的凶手赵德安,认罪太过爽快,眼神中总带着一丝诡异的平静。

"莫非...这是调虎离山之计?"施公猛地站起身,在书房内来回踱步。他必须尽快查明真相,但又要打草惊蛇。思虑再三,他决定将计就计。

次日清晨,施公秘密召见了心腹捕快李勇。

"你速去查探赵德安在狱中的情况,特别注意可有外人探视。"施公低声吩咐,"另外,暗中监视工部最近可有异常人员调动,尤其关注与曹公公有关联的匠人。"

李勇领命而去。施公则命人找来一块与铁券大小相仿的铁板,让府中铁匠连夜赶制一件仿品,外表与真品几无二致,只是内部实心无机关。

三天后的朝会上,皇帝突然宣布要当众展示施公获赐的金书铁券,以示皇恩浩荡。朝臣们纷纷向施公投来羡慕的目光,唯有站在武官队列中的赵德安——本该在死牢中的他竟出现在朝堂上,嘴角挂着一丝诡异的微笑。

施公心中了然,面上却不露分毫。他缓步上前,从袖中取出那仿制的铁券,双手奉上。就在皇帝即将接过铁券的瞬间,赵德安突然暴起,从怀中掏出一个火折子。

"狗官,去死吧!"赵德安狞笑着扑向施公。

朝堂大乱,侍卫们一时反应不及。施公却似早有准备,迅速从龙椅后扯出一条湿棉被,将铁券牢牢包裹。同时,他飞起一脚,将赵德安手中的火折子踢飞。

"护驾!"施公高喊一声,几名侍卫终于回过神来,将赵德安按倒在地。

皇帝惊魂未定:"施爱卿,这是..."

施公恭敬地解开湿棉被,取出完好无损的铁券:"陛下,这金书铁券被人动了手脚,内部填满火药,一旦遇火便会爆炸。微臣察觉异常,故以湿被包裹,以防不测。"

皇帝脸色大变:"竟有此事?!"

施公转向被制服的赵德安:"此人本该在死牢中,今日却出现在朝堂,必是有人暗中操作。微臣怀疑,之前的连环命案也是幌子,真正目的是为今日刺杀布局。"

赵德安挣扎着抬起头,眼中满是怨毒:"施不全!你害我兄长性命,今日杀不了你,我做鬼也不放过你!"

施公冷静道:"你兄长赵德全贪赃枉法,罪证确凿,依法处决乃朝廷律法,非我个人恩怨。倒是你,受人指使行刺朝廷命官,罪加一等。"

就在此时,站在皇帝身侧的曹公公突然面色惨白,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施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心中已有计较。

皇帝震怒:"查!给朕彻查到底!施爱卿,此事交由你全权处理。"

接下来的审讯中,赵德安终于招供。原来他确实受人指使,而幕后黑手正是曹公公。曹公公的侄儿曾因贪污被施公查处,怀恨在心,便设计了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刺杀计划。

"那铁券是如何被动手脚的?"施公追问。

赵德安冷笑道:"曹公公掌管内务府,找个能工巧匠改装铁券有何难?他本打算在你接过铁券时让人点火,谁知皇帝突然决定当众展示,计划不得不变。"

施公又问:"连环命案的死者,与你又有何仇怨?"

"他们?不过是障眼法罢了。"赵德安露出讥讽的笑容,"曹公公说,要让朝廷以为有狂徒专杀官员,这样我最后刺杀你,也会被认为是同一人所为。"

案件水落石出,曹公公被革职查办,赵德安被判凌迟处死。皇帝对施公的机智赞不绝口,再次厚赏。

退朝后,施公回到府中,看着案几上那拆解开的真铁券,长舒一口气。老赵端来热茶,心有余悸地说:"大人真是神机妙算,若非提前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施公摇头苦笑:"非我神机妙算,只是这铁券实在蹊跷。多出的六两重量,加上那工部匠人的突然造访,不能不让人生疑。"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又道:"为官之道,既要有忠君爱国之心,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今日之事,看似冲我而来,实则是对朝廷法度的挑战。若让此等奸人得逞,国将不国。"

老赵连连点头:"大人高见。只是...这金书铁券已毁,皇上的恩赐..."

施公笑了笑:"免死金牌本是身外之物。为官者但求问心无愧,何须凭券保命?"

窗外,夕阳西下,将书房映照得一片金黄。施公望着天边的晚霞,心中已开始思考下一个案件的线索。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智谋与勇气才是真正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