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穹顶遗址的玻璃平原在暮色中泛着淡蓝色光晕,那是先驱机甲残骸中渗出的怪兽毒蓝与海水混合后的产物。
自从三年前杰顿撕开的那道通往恒星的虫洞,将太平洋舰队融化的金属骨架浇筑成天然防波堤,如今正反射着重建工地的探照灯光。
海风呼啸,安全员的喊声混在风中传来:
“第七区地基要打三十米深。”
他手里挥动的检测仪,甚至都是用无人机残骸改装的。
不远处,操控无人建筑器械的技术员们正闲聊着。
“听说欧洲核尘暴明年就有可能逸散到平流层,咱们这边到时候可能还会有辐射!”
“啥?以前他们不都说自已是发达国家吗,连核废料处理都做不好?”
“谁说不是呢,听说是他们那边还忙着闹战争呢,好像说是要再建新世纪罗马帝国,所以没空管那些有的没的。”
“逆天啊,当年那些核弹是不是把他们炸傻了?”
“感觉他们那边儿是因为高层全死光了,所以现在只剩下一群被核辐射照坏脑子的家伙。”
“听说米国还要打着援助建设欧洲的旗号去那边儿挖矿……”
“老米也不消停,三年前他们舰队几乎都全军覆没了,还真将自已视作世界警察?”
“唉,这么一说才发现,眨眼就过去三年了。”
“连那个叫杰顿的外星人也消失三年了。”
此时,大家看到一旁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报每日新闻。周围的嘈杂声渐渐小了下来,仿佛都被一种庄重的氛围所感染。
……
主持人微笑着,用庄重的语气叙述道:
“各位观众晚上好,今天是环太平洋战役胜利三周年纪念日。在这场人类与外星入侵者的殊死较量中,我国沿海地区及全球多国付出了巨大牺牲。三年来,华夏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谱写出一曲自强不息的时代壮歌。
无人机航拍镜头掠过黄海之滨,碧空如洗,海浪轻轻拍打着礁石。
一座高耸的灰白色纪念碑矗立在青岛海岸,它形似断裂的机甲巨刃刺向天空,基座环绕着青铜浮雕,上面刻有“环太平洋防卫联军”六国语言。
2028年3月28日上午10时,我国首座“环太平洋战役英雄纪念碑”在深城大鹏湾畔正式落成。
纪念碑总高37.9米,由花岗岩与汉白玉砌筑而成。
碑体正面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铭刻着战役中牺牲的1.2万名pLA官兵、机甲驾驶员及平民姓名。
碑座四面镶嵌着巨型浮雕,分别展现“机甲出征”“海岸线阻击”“虫洞爆破”“灾后重建”四大主题。
花岗岩碑体上嵌着三颗直径两米的红色玻璃球,象征着机甲驾驶舱核心。
基座两侧延伸出百米纪念墙,投影着暴风赤红、切尔诺阿尔法、尤里卡突袭者等传奇机甲残骸影像。
与此同时,还有参与过那场战役的官兵来到现场献花。
一位断臂的士兵,缓缓走到纪念碑前,眼中满是沉痛与敬意,他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
“在那场战役里,我们的机甲展现出沉着冷静、勇敢无畏的精神,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和优秀的团队合作,成功为全世界战线的战略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起到了一决胜负的重要作用!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的胜利!今天我们埋下战友的遗物,也埋下了民族的脊梁。”
另一位年轻的士兵,表情肃穆,大声接道:“英雄的血不会白流!这座纪念碑不仅是追思,更是向世界宣告——任何灾难都压不垮中华民族的脊梁!”
……
随后画面切换为快速剪辑的工程画面:塔吊林立的魔都浦东,工人们在脚手架上忙碌穿梭;贯通舟山群岛的跨海大桥,如巨龙般横跨海面;香江战役遗址中崛起的生态新城,绿树成荫,高楼林立。
三年来,我国累计修复沿海铁路干线12条、高速公路网8000公里,重建住房320万套。
以魔都、香江等沿海城市为核心的“新型防灾城市群”初具规模,所有建筑均采用抗震抗腐蚀材料,地下管网系统可抵御九级强震。
一位工程师站在大桥施工现场,自豪地介绍道:“大桥钢结构中融入了回收的机甲残骸,每一块钢板都承载着历史。”
在受灾最严重的香江九龙区,3.2万名渔民迁入“曙光新城”。
社区内配备智能化防灾警报系统,学校、医院与生态农场一体化设计,实现“五分钟应急生活圈”。
孩子们在操场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在花园里悠闲散步,一片祥和的景象。
……
最后主持人总结道:“战后的重建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复苏,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塑。我国已建成47个‘战役记忆馆’,馆内收藏机甲操作舱、驾驶员日记等文物1.5万件。教育部将‘防灾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全国开展‘废墟上的党课’等主题活动1.2万场次。”
国际反响板块:多国政要纷纷对我国重建速度表示赞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东大方案为全球灾后治理提供了教科书范例。”
……
最后主持人的结束语总结道:“从断壁残垣到万家灯火,从机甲残骸到跨海长桥,我们的人民用双手证明:任何灾难都摧毁不了生命的尊严,挡不住民族复兴的步伐。明天,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
字幕:英雄不朽,山河重光
……
在三年前的那场战争里,人类用了十八个月才统计清楚伤亡数字——精确到个位数的努力在第七天就被迫放弃。
那场战役后的机甲驾驶员与参战士兵的骨灰盒堆成金字塔形状,底座刻着“已知姓名的英雄”,顶层摆着七千三百个无名金属铭牌,每个都嵌着代表抗击怪兽英雄的勋章。
欧洲沦陷区的土壤至今无法种植作物。从马赛到华沙的辐射云层下,无人机甲残骸被改造成移动净化塔,它们外壳上的蓝色纹理成了检测辐射值的天然刻度表。
联合国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文明墓园”,每年雨季来临时,残渣会随雨水冲刷出人形,像是在诉说着那场惨烈战争的余悲。
中东地区,原本就纷争不断的各国在战后罕见地团结起来,共同建立了一个名为“和平守护联盟”的组织。
他们将从战场上搜集来的废弃机甲部件,改造成坚固的防御工事,抵御着战后各种混乱势力的侵扰。
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这些由机甲残骸铸就的壁垒,承载着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非洲大陆上,许多部落将机甲战斗视为神灵间的争斗。
一些部落长老声称,那些牺牲的驾驶员是神灵派来的使者,他们用生命拯救了人类。
在肯尼亚的一个部落,人们用兽皮和彩石绘制机甲战斗的壁画,讲述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壁画成为了部落新一代了解那场战争的重要窗口。
而在南美洲,巴西雨林里的新兴教派把戈布甲壳的碎片磨成粉末混入圣水,认为这样能获得神秘的力量;马来西亚的寺庙将机甲润滑油当龙涎香供奉,他们相信这是上天赐予的圣物。
最离奇的是印尼某教团,他们从海底打捞出半截先驱触须,每天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刺激它,声称收到了“宇宙清洁工招聘启事”,这个教团的行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让不少人对他们荒诞的行径感到哭笑不得。
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上。
日本代表坚持称呼杰顿为“可耻的侵略者”,米国代表则拍桌子吼着“那东西该下地狱”,然而其他国家对于“杰顿”的命名还是持保留态度。
毕竟他们这些没有确切被杰顿凌虐的国家可不敢打包票,那个“百特星人”会不会在某一天卷土重来。
最后的和解发生在几十年后的纪念日。太平洋海底打捞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曾经的虫洞遗址,发现杰顿胸口发光器官的残片(蜕的死皮),经过三个月争吵,人类决定将它封存在国际空间站的透明舱里。
每当空间站掠过曾经爆发激战的坐标点,那颗淡黄色晶体就会微微发亮,如同宇宙为所有亡者点起的长明灯。
这颗晶体仿佛在提醒着人类,那场战争的伤痛虽已渐渐远去,但历史的教训永远不能被遗忘,和平的珍贵值得全人类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