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宝贝 作品

第101章 答应她的考验

杜倩跟着李冰走出冷饮店,文化宫广场上的鸽子扑棱棱飞起,翅膀拍打声盖过了她急促的脚步声。

她终于忍不住拽住李冰的袖口:

“为什么要答应她的考验?

那些数据”

李冰的袖扣硌得她掌心发疼。

他停下脚步,从公文包里抽出个泛黄的笔记本:

“1987年西北五省干货流通数据。”

翻开的内页上,钢笔字迹已经晕染成蓝色的蛛网。

杜倩倒吸一口凉气。

这些本该锁在省统计局档案室的数字,此刻正在夏风中微微颤动。

她突然注意到页脚有个模糊的印章——“阅后即焚”四个字被水渍泡得发胀。

“赵德坤当年在兰州站当过调度。”

李冰的指尖划过某行数字:

“他比谁都清楚,真正的商业机密从来不在报表上。”

广场喷泉突然开启,水雾中他的伤疤泛着珍珠母的光泽。

杜倩的视线黏在最后那栏数字上。

运输损耗率278,比公开数据高出整整九个百分点。

她突然明白过来:

“你要用三十年前的把柄”

“是给她看三十年的规律。”

李冰合上本子,不锈钢保温杯反射的阳光晃过杜倩的眼睛:

“赵雪在复旦读计量经济学,她比我们更懂数字会说话。”

他们拐进邮电局后巷,潮湿的墙面上贴着褪色的“严打”标语。

李冰突然转身,杜倩的鼻尖差点撞上他第二颗纽扣。

他压低声音:

“今晚去铁路招待所204房,带上计算器。”

杜倩摸着手腕上的上海表——这是去年完成任务后李冰送的。

表盘在阴影中泛着冷光,秒针正指向某个被刻意记住的时刻。

她突然发现李冰的皮鞋后跟沾着新鲜的水泥灰,就像刚从某个工地回来。

傍晚的铁路招待所飘着煤烟味。

杜倩数着台阶上的烟头走到204房前,听见里面传来算盘珠的脆响。

推门看见李冰正在往墙上贴一张手绘的铁路货运图,泛黄的图纸上标注着各种颜色的箭头。

“1988年干货专列调度表。”

他头也不回地说,手指点在某条红色虚线上:

“赵德坤的发家路线。”

杜倩看见图纸边缘用铅笔写着“内部参考”四个小字,字迹已经模糊得几乎不可辨认。

她突然注意到床头柜上摆着三盒太阳锅巴,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都是今年三月。

李冰顺着她的目光轻笑一声:

“尝尝看?”

杜倩撕开包装,辣味在舌尖炸开的瞬间突然僵住——这分明是上周才上市的新配方。

“运输损耗包括时间损耗。”

李冰的钢笔尖点在货运图某个节点:

“当年兰州站延误的十七天,让赵德坤学会了用时间差做账。”

他翻开赵雪给的牛皮纸信封,抽出张泛着油墨味的报表:

“现在考考你,能看出几个太阳?”

杜倩的瞳孔骤然收缩。

报表上太阳锅巴厂的logo被刻意放大,在六月销量栏投下锯齿状的阴影。

她抓起计算器,机械女声报出的数字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归零、三、乘、八”

凌晨两点十七分,招待所窗外的铁轨传来闷响。

杜倩揉着发酸的眼睛,突然按住李冰翻页的手:

“这个小数点!”

她的指甲油在“378”的“3”上留下月牙形的划痕。

李冰的伤疤在台灯下变成淡粉色。

他抽出张老照片推过来:

年轻的赵德坤站在货车旁,背后是模糊的“兰州西站”字样,他手腕上的表针指向四点十五分。

“当年验收员的手表。”

李冰的声音像砂纸擦过生锈的铁:

“永远比标准时间慢十七分钟。”

杜倩的脊背窜过一阵战栗。

她突然意识到,这间房里所有物件的摆放角度——算盘的倾斜度、保温杯的把手朝向、甚至床单的褶皱——都在复刻某个早已消失的场景。

“明天赵雪会算出321的合理损耗率。”

李冰把太阳锅巴的空袋子折成纸飞机:

“而她父亲很清楚,这个数字在1987年是278。”

纸飞机掠过杜倩的耳畔,撞在货运图上那个用红圈标记的兰州西站。

文化宫东门的集市像一锅煮沸的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夹杂着劣质收音机播放的《渴望》主题曲。

杜倩攥着装钱的信封,手心渗出的汗水把牛皮纸浸出深色痕迹。

“先买这个。”

李冰从音像摊拿起一盒空白磁带,指尖在“广州太平洋影音”的烫金logo上摩挲,“二十盒,按批发价。”

摊主是个扎马尾的姑娘,耳垂上的镀金耳环在阳光下反着光:

“哟,行家啊?”

她瞥了眼李冰的上海表:

“这盒子现在可紧俏。”

杜倩看着李冰数出三十元钱,忍不住拽他袖子:

“买这么多空白磁带干什么?”

“下个月文化局要严打盗版。”

李冰压低声音,热气拂过她耳畔:

“这些正版包装盒能救命。”

他的左臂伤疤在衬衫下若隐若现,泛着不自然的粉红。

电子表摊前,李冰突然掏出瑞士军刀。

摊主脸色骤变:

“同志你这是——”

“别紧张。”

李冰已经撬开表盖,露出里面芝麻大小的芯片:

“这批电子表的振荡电路有问题。”

他用刀尖轻点某个金属部件:

“三个月后走时误差会超过十分钟。”

文具摊的太阳伞投下锯齿状的阴影。

李冰正和戴眼镜的摊主讨价还价,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杜倩看见他左手死死按住伤疤,指缝间渗出细密的汗珠。

“没事。”

他吞下两片药,转向摊主:

“英雄钢笔,要86年那批库存货。”

摊主推了推眼镜:

“你怎么知道我有——”

“笔夹上的防伪刻痕。”

李冰的嘴角扬起一个微妙的弧度:

“那年上海厂的冲压模具出了问题。”

杜倩的钢笔在记事本上顿住。

这已经是今天第三个超出常理的细节。

她在纸上悄悄写下:

“1磁带包装知识 2电子表芯片识别 3钢笔模具问题”。

两点整,文化宫的大喇叭突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