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喝毛峰 作品

形意拳的核心

形意拳的核心,老辈人也讲、明了三节多一力,内外三合增一力等等,这力是怎么增加的?

不是肌肉多粗块头多大出来的,而是你自身运动机制本来就带着的,拳法通过科学的组织把它们释放出来了。

老辈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没有西方科学的教育,不会用现代人理解的话把它讲出来。

心是怎么回事?你要是琢磨、思考就是后天的功能,这个咱们内家拳不用,使得越多越笨。

咱们是后天返先天,让你用那个不思而得的心。

为什么民国时几乎所有的形意拳大师都是农民出身?

知识分子没几个?因为知识分子大脑发达,后天用得太多了。

如果是学西方科学的,更加不可救药。

这人要是好琢磨事,就练不好形意拳。

大脑再发达,进了门都得当傻子,别没事瞎琢磨,越琢磨越离题万里。

电影《最后的武士》里,汤姆克鲁斯学剑不入门,小孩告诉他别想。这句话含金量很高。

别想,就是别用后天意识。但是还有一句,要顺着先天本能的萌动去练就对了。

这句话郭云深说过,也即所谓真意萌动。

形意拳最核心的本质,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句话。

懂了,功夫上了身,才算练对了。

不懂,当然谈不上功夫,就都在后天上磋磨自己。

记得赵道新说过一句话,某些拳法完全是自己和自己较劲,那咱们审视一下自己,如今练的是不是和自己较劲?

但凡是较劲的,就永远走不出体重量级的限制。

什么叫拳无拳?入门规矩肯定重要,等到拳法已经熟到不用走心,架子就不重要了。

也就是说,从形要进入到意,心意做主的层次。

而意无意,就是不走心,不琢磨,不在后天里。

无意之中有个真意,先天本能的萌动,通过拳法把它用在技击上。

老师和我说过一句话,两人动手,一方精神被笼罩了,干脆就别打了。

平时练太极拳,没有这个一气之鼓荡,就都是在后天上做体操。

当然,体操对身体也是有益的,但改变不了生命本质和自身气质。

练太极拳的人多,受益的反而少,就是没练到先天上,懂了先天身心立马改变,和佛道两家色身转变一样。

所谓顺中用逆,实为人先天之本能。

刚出生的小孩伸手够东西,越伸手自己越是往后走。

这话一开始还不大理解,后来于拳法中自己练到了,才明白老师始终告诫我们练拳要返先天是什么意思。

其实我们真不是要练出什么东西来,只是逆反回真到本来面目而已。

这个面目越是真实的,功夫越高。

蔫人出猛虎,老实人被逼急了跟你拼命,一口气血上来,七八个人都不是对手。

除非遇见个真厉害的一下把他这口气血打下去。这就是瞬间他返了先天,出来的就是内家功夫。

郭云深说形意拳不过神气耳,无需练气。

在后天意识上练气功,会被欲望习气不自觉地引领,见鬼见神的其实是自家精神作祟,早晚出问题。

气血筋骨膜是后天的东西,根子都在先天一气上。

你返了先天归了真,这些后天所谓的功夫自然都会出来,何须鹿头上再寻角?

好比婴儿出了娘胎自然会慢慢长大,需要你给他打激素催长吗?

天道循环就是如此。我们是成人,逆反回真从新来过,再用拳法规矩把需要的功能引领出来,这就是内家拳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能将形意拳真正“修练到身上”,你会发现练拳是自然而成的。

“出手如箭,回手如钩”是形意拳充分运用了肢节在躯干带动下,做循环往复的动作。

任意一动都是“整体劲”,丝毫不会散乱。

在实战中,用“打人如走路”来形容功夫练到身上的程度。

当真正掌握了躯干运动的核心,也就掌握了形意拳的实质!

练形意拳时,要做到“落地生根”,但并不是说一脚踩个大窟窿。

练拳时,要做到脚下有数,得做到“碾压”而行,由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脚趾抓地,步步为营。

人体腿部三节中,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此三节同样遵循“三催”的动作要求。

平时走路,我们注重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用胯抽提带动腿运动,用两腿的磨来感受阻力。

一旦发动,可以做到出腿如钻,抖擞间完成身法步法的变换。

做到“起如风,落如箭,追风赶月不放松”。

“功夫在背”,背为人体最大最宽之处,毫无悬念,所蕴含的劲力也是最大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从背上看出来,背活并且能崩弹旋裹。

背的力学构造由胯、脊、肋、肩主宰,它们开发好了,背必然活力无限,潜能尽数发挥。

我们在练习形意拳三体式的龙折身时,将胯、肩的拧裹崩弹,肋的折合,脊的旋拧,肩的压弹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实现“龙身”!

所谓“身备五弓”,两臂,两腿带身弓,最大的弓在于背,也就是人体躯干。

我们只有将背脊盘好,才可以将这把弓的威力表现出来!

古人创形意拳,观察动物之能,像其形,取其意,而后成拳,精髓全在“本能”二字。

动物不练拳,但却有过人之能,纵横反侧,灵动无比,全在平时以“胯脊”带动身体整体运动所致。

动物不练器械,不练肌肉,天生筋骨发劲,用“大筋”牵动骨节运动。

所以动物不练拳,但又时时在练拳,真正做到“拳不离手”的,是动物而不是人。

狗在犬吠之时,同时在盘练“横隔肌”,能够用其带动内脏进行提坠练习。

我们看到狗在攻击人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实际上是在调动“横隔膜”,处于攻击的状态!

所以说,动物比人更懂得如何运用本能来形成战斗力!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是指在练拳的时候,“根、中、梢”之间的关系。

开始都是梢节的动为主,后面过渡到根节带动梢节的过程。

而在运用的过程中,讲的是“一动无有不动”,根催梢动,梢带根至,整体如弹簧般颤动,又称“颤劲”。

此时劲力不分先后,是劲力的整合阶段,或者称“化劲”也可。

不管“明劲”也好,“暗劲”也好,到最后都是一把劲,也就是“颤劲”。

“静如处子,动如山崩”,“静”如同入睡一般,“动”则如惊醒,越是不经意间,越接近人体本能。

人体的潜能往往是经受外界强烈的刺激以后迸发出来的,此时可以将人体的神经反射与内脏、筋骨融为一体,接近动物般的本能。

所以说,练拳就是练的返先天!

形意拳有内外三合,其中外三合为“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所谓“合”则如皮筋牵引,崩弹而动,同步打击,上下梢节间不是默契,而是“牵引”,是实质性的劲力连接。

“脊柱”是上下肢之间的桥梁,依靠“脊柱”崩弹之功实现对接,令打击一气呵成。

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的“压肩,收尾闾”目的就是拉背,或者称“开弓”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使其充满“弹力”。

使用时,用脊柱带动两“端点”同步崩弹发劲,将劲力传递至上下“节点”,共同攻击,手脚齐到,多点同时攻击。

这在实际运用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五弓合一”的核心体现,也是传统拳区别于现代搏击的重要环节。

“脊柱”这条“大龙”,人体开合崩弹,回转盘旋皆赖与此。

“胯”是人体运动的核心,与“脊”相连接,构成运动组合,两者相互作用,如同一体。

脊柱是多关节连接,每个关节之间皆由“大筋”相连。

既可以撑拔拉伸,又可以压缩成弓,能够有“皮筋”般的纵向崩弹劲力,又具备如竹竿般的压弹。

可铸就四面八方之势,是人体起落纵横的关键元素,其连接于“胯肩”之间,是胯劲延伸的必备条件。

看动物奔跑,内脏的前后冲撞与脊柱一起拉伸收缩,从而将劲力传递至四梢,能够快速窜进。

实质是“胯脊”之动,以根带梢,是根节劲力,更是整体劲力。

无“压”不成功,平时要善于借助肩压、胯升使脊能弹,模仿动物捕捉之势,必有所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