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在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的大臣。
听到李斯的话后,
王绾眼中闪过一丝不满,但在秦王面前也不敢太过放肆。
“或许少府说得有理,但这一切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王绾斜视了李斯一眼。
此时,
一直沉默未语的王翦终于开口了。
此次关于军事讨论,王翦与蒙武自然也在场。
“赵的策略,臣赞同。”
“臣多年在军中,此计可行。”王翦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听了这话,
嬴政微微一笑:“上将军所言极是,赵的策略确实可行。”
“此计在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攻心为主。”
“一方面,所有韩国投降士兵已失去祖国,他们无路可退,他们的家人全在我们秦国掌控之下,若背叛,满门抄斩。”
“另一方面,赵提出的让投降士兵成为我们秦国真正的精锐战士,只要杀敌立功即可获得资格,给每位投降士兵机会,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投降士兵会拒绝,这也是军功制度对投降士兵的另一种体现。”嬴政缓缓说道。
表面上像是召集重臣商议,实际上嬴政早已决定同意赵提出的策略。
“大王英明。”尉缭第一个附和。
殿内的其他大臣也纷纷随声附和:“大王英明。”
“上将军。”
“传朕旨意,准许赵实施此策。”
“朕给他时间,如果他真的能让投降士兵形成战斗力为我们所用,朕必定重赏。”嬴政沉声说道。
“臣领旨。”王翦立刻回应。
“启奏大王。”
“这关系到赵国。”
尉缭此时缓缓开口。
“说吧。”嬴政注视着尉缭。
“臣有一些情报。”
“赵国似乎有对别国用兵的意图,如今赵国最精锐的边军已经调动,廉颇和庞煖似乎也在前往邯郸的路上。”尉缭声音低沉地说道。
“赵偃。”
提到赵国,嬴政便想起了赵偃,脸上的神情也不禁变得阴冷几分。
“他篡位得国,朝野内外对他多有非议,赵偃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外扩张,开辟疆土。”
“他有此念头并不奇怪。”嬴政微微一笑。
他对赵偃的目的早已洞悉。
“大王所言极是。”
“此刻赵偃正急切地想通过开疆拓土来证明自己,然而尽管他有这样的想法,却也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有我们秦国的存在,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我们秦国,最惧怕的是大王您。”
“一旦他出兵,最担心的就是我们会趁机攻击他,所以在确定我们不会攻打他之前,赵偃绝不敢贸然行动。”李斯笑着说道。
“寡人希望赵国能够主动出兵。”嬴政表情严肃,目光扫过群臣。
“此刻他想必正是这么打算的,急切地想要与我们秦国达成不攻盟约,从而为开战创造条件。”
“臣认为,可以派使者前往赵国,表明我们愿意结盟的意愿。”尉缭立刻说道。
“赵国现在想和我们结盟是为了侵略别国、开拓疆土,那么我们秦国该用什么借口呢?”嬴政看着尉缭问道。
尉缭拱手一礼,笑道:“颍川局势不稳!再散布消息,说颍川地区仍有韩国残余势力作乱,我国国力衰退,军力疲惫!”
“同时刻意营造出我们害怕赵国会袭击我国边境,支援韩国的印象,这样必定能让赵偃放下戒心,与我们结盟。”
听到这里。
嬴政眼前一亮,笑道:“果然不愧是我所倚重的鬼谷谋士,此计甚妙。”
“只要我们表现出弱势,赵偃就一定会中计。”
“在他心里,他更希望能与我们结盟,以防被我们从背后攻击,先让他签订盟约去攻打别的国家,在战事无法停止时,我秦国直接发兵攻赵,必能夺取不少赵国城池。”
听闻此言。
众臣也都纷纷跪拜,明白了这位年轻的君主心中所想。
“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赞道。
“谋划之事,就交由尉缭办理吧。”
“此事仅限你我与诸位卿家知晓,若有泄露,孤绝不宽容。”嬴政语气沉重地说。
群臣齐声回应:“臣等明白。”
尉缭亦欣然接受此任。
“谣言扩散之后,出使赵国寻求联盟仍需一位贤才。”
“诸位卿家中可有人推荐?”嬴政再次询问。
“臣启奏大王。”
“臣推荐上卿姚贾,他口才出众,自入我大秦以来,始终苦心寻找为大王效力的机会,如今时机已至,相信他定不会辜负大王的信任。”李斯当即奏报。
听到姚贾的名字,
嬴政目光微凝,思绪飘回往昔。
彼时,
姚贾曾为赵国大臣,受前尸体指派,联合楚、韩、魏三国共同攻打秦国。
确实颇有才干。
然而后来入秦出使时,却被赵国驱逐。
在秦国期间,
姚贾凭借其口才和能力赢得嬴政些许认可,被任命为上卿,封食邑千户。
当年姚贾入秦之际,
引发了诸多议论,就连名望颇高的韩非也直言:“赵之弃臣,梁之贼寇。”
由此可见讽刺之意。
或许,
这也是历史中姚贾为何与李斯联手杀害韩非的原因之一。
韩非之语亦是一个重要诱因。
“出使赵国,应派身份显赫者代表我国,更能体现我大秦因情势所迫而求盟。
臣推荐昌平君芈启,论身份,他是长公子之母的父亲;论地位,则是我大秦的上卿,由昌平君出使更为合适。”王绾站出来大声建议。
显然,
他也想借此机会与李斯竞争。
王绾话音刚落,
嬴政眉头微皱,陷入沉思。
王绾和李斯忐忑地注视着嬴政,身为秦国臣子,他们深知朝廷如今已完全掌控在君王手中。
作为臣属,要想长久荣宠,只能依赖君主,因此只能提出建议。
“相邦所言甚是。”
“以昌平君的身份前往,确实能让赵偃相信我们是出于无奈才求盟。”
片刻后,嬴政缓缓说道。
听罢,
王绾面露喜色,而李斯则略显失落。
此次若能完成出使之功,无疑是一项大功。
“昌平君虽然有些本领,但出身于敌营,论口才未必擅长。
姚贾却能言善辩。”
“传朕密旨。”
“任命芈启为主使,姚贾为副使。
待尉缭计划完成后,时机成熟,两位即刻前往赵国出使。”嬴政立刻吩咐道。
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本以为推荐无用的李斯此刻也露出喜色。
“大王英明。”
王绾和李斯相视一笑,异口同声道。
“父王。”
“韩非已被关押在诏狱近半月,不知父王打算如何处置他?”
“儿臣听闻韩非是当世奇才,若能为我大秦所用,定能增强国力。”
扶苏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
此言一出。
李斯心中一震,眉心微蹙。
“果然如此。”
“扶苏在拉拢韩非。”
李斯握紧了拳头。
他对这位同窗的能力再清楚不过。
如果韩非真的被扶苏收服,那对他来说绝不是好事。
另一位法家巨匠,岂不成了自己的对手?
李斯瞬间洞悉了扶苏的目的。
“启禀大王。”
“臣曾与韩非同在稷下学宫求学,师从荀子先生。”
“依臣之见。”
“韩非向来忠诚耿直,要他真心归顺大秦,绝非易事。”李斯立刻站出,装作一副无奈又深知韩非的样子说道。
“那么,依廷尉之言,韩非便无法为朕所用了?”嬴政看着李斯问道。
韩百官与韩非一同押解而来,其中愿意归顺、有才能的官员已安排事务,家属也将作为人质送往大秦。
至于不愿归顺的官员,官职较高的直接处决,家人贬为奴仆。
唯独韩非。
将韩非捉拿至秦国后,嬴政一直未召见他,而是将其关押在诏狱中,不予理会,或许是在打磨韩非的心性,以便日后召见时能顺利收服。
“父王。”
“儿臣认为韩非才华横溢,但也傲气十足。”
“只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必能让其为我大秦效力。”
“儿臣愿代父王前往诏狱劝降韩非,请父王恩准。”扶苏跪拜道。
李斯见状心中焦急,随即走出来说:“大王,韩非是臣的同学,也是多年的挚友,臣愿意前去劝说他。”
看着殿内争相请缨的二人,嬴政目光掠过,见到扶苏时眼神微微一沉,但很快隐去,只留下一抹短暂的不悦。
片刻间,嬴政定睛看向李斯:“廷尉代朕前往一趟吧。”
“臣遵旨。”李斯连忙答应,眼角瞥见王绾,带着几分得意。
扶苏则是一脸失落退到一旁。
王绾忧虑地看了他一眼。
待群臣散去后。
“王绾。”
“扶苏。”
“一次又一次……”
嬴政望向殿外,冷冷念出两人的名字,似有深意。
身旁的赵高听见后,脸上毫无波澜,内心却泛起喜悦。
宫中。
扶苏与王绾同行。
“公子适才太心急了,绝不能向大王请求前去劝降韩非。”王绾神色忧虑地说道。
“为什么?”扶苏疑惑不解。
“君王最在意的是什么,公子知道吗?”王绾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