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 作品

第68章 鬼谷

颖儿,跟我回去告诉你娘这个好消息,让她也安心吧。”

吴里正说完便亲自引路,带领赵颖往村中走去。

村民们自觉退让,不敢阻拦。

看着渐渐远去的身影,赵颖心中仍存余悸。

那些村民刚才的态度着实令她害怕。

与过去判若两人。

当吴里正与赵颖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时,人群中又响起零星的私语。

不过此时他们已收敛了许多,只敢低声交谈。

赵颖迈着急促的步伐往家的方向赶去,身后吴里正亦步亦趋。

她满心欢喜,想尽快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知母亲。

一踏进家门,便见赵氏已在院中翘首企盼。

“颖儿,你哥如何了?”

赵氏急切地站起,忧虑地问。

“娘,哥还活着,且比以往更出色。

你肯定猜不到他现在多么了不起。”

赵颖兴奋得脸颊泛红。

听闻赵封安然无恙,赵氏也宽慰不少。

“只要他还活着就好。”

“有他归期的消息吗?”赵氏再次追问。

“赵家的。”

“恐怕近来你哥一时半刻回不来。”吴里正乐呵呵地说。

“吴伯伯,莫非我哥犯了什么事?”赵氏惊讶地问。

“还是让颖丫头来说吧,不过你得做好心理准备,别太惊慌。”吴里正笑着说。

赵氏依旧满脸疑惑,视线转向赵颖。

“娘,我哥成了大秦的将军。”

赵颖激动地喊道。

“将军?”赵氏愣了一下,带着疑惑与惊讶,“什么将军?”

“带兵打仗的将军啊。”赵颖笑着回答,那兴奋的表情显而易见她此刻有多开心。

“是不是搞错了?”

“封儿才入伍不到一年,即便侥幸立了些功劳,也不至于成为将军吧。”赵氏疑惑地说道。

“娘,我起初也不信。”

“可你看朝廷的册子都到了,上面清清楚楚记录着哥的每一份战功,而且他不仅当上了将军,还被封为左庶长,你知道这是什么级别的爵位吗?这是十等爵位啊,咱们家以后能分到千亩良田了,而且将来哥的儿子还能世世代代继承这些土地。”

“你快看看。”

赵颖开心地举起手中的竹简递给赵氏。

兄妹俩都是由赵氏启蒙识字,所以她也识字。

赵家接过那竹简,展开细看,每一个字都印入眼帘。

待看完,她神色大变,满脸震惊。

“怎会如此?”

赵家紧握竹简,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

“赵家的。”

“这是真的无疑。”

“你家封儿出息了,如今已是将军。”

“往后你可以享福了。”吴里正笑盈盈地说。

然而,赵家脸上并未见太多欢喜,反而心底涌起一股忧虑:“若可以选择,我宁愿他不去军中。”

“娘。”

“现在再说这些也没用了,兄已闯出名堂,屡立战功。

方才那颁岁俸的人也说了,当今大王对他极为赏识,下诏令将他的功绩昭告全军。

兄如今已是大秦最年轻的将军。”

“这些年我们多亏了吴老爹分了三亩地给我们种,以后我们会有更多田产,还能收租了,不再那么辛苦。”

“而且你知道兄长的俸禄有多少吗?”

“算起来一年竟有八百石。”

“到时能买些更好的药给你调理身子了。”赵颖也喜形于色地说。

赵颖对权势并不在意,只盼能让母亲过得更好。

“那么一年后,你兄恐怕也退不下来了。”赵家失望地说道。

她原本期望兄弟能服役两年后回家团聚。

但自从赵封升任副将,成为将军,两年服役便成了一纸空文。

普通士兵服役期满即可退役,但他作为难得的将领,显然不可能退出军旅。

“这必定退不了。”

“不过等他安定下来,肯定会回来探望你。”吴里正笑着安慰道。

“娘。”

“兄现在平安无事,你为何还这般愁眉苦脸?”

看着愁眉不展的母亲,赵颖笑着宽慰。

“兄没事就好。”赵家随声附和,但神情间显然有难言的心事。

“当初好不容易从那险境脱身,才保住了封儿和颖儿性命,如今封儿竟有这样的际遇,成了将军。”

“但愿日后他不要再涉足那险恶之地。”

“若消息传开,封儿、颖儿他们就有危险了。”

“若能如此,咱们一家便一直住在这里,永不离开该有多好。”赵氏心中暗叹。

此时。

吴里正开口道:“赵家的,你也该有所准备,刚才那位陈奋大人说了,小封的岁俸不由他发放,而是由郡守大人负责。

或许明日或后日郡守就到。”

“吴爷爷放心,我定会准备好。”赵颖忙答。

“另外,赵家的。”

“有一事我需与你商议。”吴里正欲言又止地看着赵氏。

见状,赵氏轻笑:“吴伯伯,若非您当年相助,我和女儿还有封儿可能至今难以存活。

您的救命之恩、照拂之情,我们一家永生难忘。”

“早前我就说过,”

“我们的性命是您救下的,封儿和颖儿都是您的孙儿。

无论何事,我们一家绝无推辞。”

从这话中可看出赵氏对吴里正的感恩之心。

吴里正亦感动地笑了下,说道:“此事并非其他,你家封小子如今已成材,获十级爵位,有千亩良田。

村里十余户人家耕种的土地都不足,向富户租田又需高额佃租。

我想您能否稍稍降价,分些良田给乡亲们耕种,至少佃租能低些便好。”

“吴伯伯,”

“这些事您无需问我,我们母女对此一窍不通。

若有余田,您自行处置便是。”赵氏莞尔一笑,并未在意。

“您这样说就够了。”

“替村里那些贫苦人家谢谢您。”吴里正笑着道。

不得不说,

这吴里正确实担得起德高望重之名。

他年近六十,在这个时代已是高寿。

他曾育有三子,均战死沙场,遗孀也早已离世,如今孤身一人。

因他三子皆为国捐躯且有功,他们的爵位田地本应归还国家,仅在他百年之后才收归国有。

但他并未将几十亩田地据为己有,而是分给了村里的贫困家庭及人丁多的户主。

至于他自己,仅留下两三亩地自种。

就连赵家耕种的田地也是他所赐。

到了这般年纪,他对享受已无所求。

他历经太多沧桑,只愿让村里贫苦的村民过得好些。

就在这个时候!

村口的脚步声逐渐清晰起来,周围聚集了不少村民。

赵家出了个将军,这在沙村乃至整个沙丘郡都是大事,所以大家都带着几分巴结之意。

“恭喜赵家。”

“你们家赵封真是出息了。”

“没错。”

“现在赵封已经是将军了,我们特意来道贺。”

“往后你们的日子可就轻松多了。”

大婶们陆续走进院子,向赵氏送上祝福。

赵氏依旧面带微笑,一一回应。

咸阳,章台宫里。

嬴政端坐王座,面前站着几位朝中重臣。

此刻,大臣们神色不一,手中各自拿着传阅过的奏折。

“都看完了?”嬴政问。

“回禀大王,臣等已看完。”王绾毕恭毕敬地回答。

“对赵封将军的建议怎么看?”嬴政环顾四周问道。

“老臣认为。”

“把投降的士兵整编存在太多隐患,不如直接贬为奴隶。

一来省去俸禄开支,避免浪费国库的钱粮;二来也是因为隐患确实太大,若真按此整编,国力上也会受到损失。”王绾直言。

“我觉得赵封将军的办法可行。”

“自古以来,战场上的计策多种多样,最好的策略莫过于智取。

韩国已亡,成为我大秦颍川郡的一部分,那些投降的士兵严格来说也是我大秦的子民,正如赵将军所说,这样可以避免过去整编降卒的问题。”

“过去的投降者总是反复无常,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母国还在,让他们不能真心归顺。

但现在韩国已经尸体,他们还能背叛吗?我大秦律法严酷,一人尸体牵连全家,若有人胆敢背叛,就拿他全家示众。”

“此外。”

“对投降士兵进行整编对我大秦非常有利。

我大秦志在统一六国,每次灭国后都会招降大量士兵,这些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战斗力不弱,比重新训练新兵强得多,而且耗费的国力也少。”

“赵将军提出的整编方案,在正式成为锐士之前,他们依然是降卒身份,我大秦只需提供一日三餐,不必支付年俸,这能大大减少国家的负担。”尉缭站出来支持道。

相比保守派的王绾,尉缭作为鬼谷尸体的尸体,显然更加开明先进。

赵提出的整顿方案立即被他认可,并且他认为这方案切实可行。

“廷尉谈谈你的看法。”

嬴政并未直接下定论,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李斯。

“臣虽不懂太多军事部署,也不了解军队编制之事。”

“但少府出身鬼谷,擅长用兵谋划,对于军队的见解远超我们这些久居朝廷的人。

因此,臣以为少府所说很有道理。”李斯拱手说道。

这些话一出口,

确实说了不少内容。

然而并没有明确表达李斯的态度,而是附和了尉缭的意见,顺便也对王绾身为朝廷重臣却不懂军事表示了批评。

不得不承认,

李斯说话真是话中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