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雨季 作品

第四百八十章 带路党安禄山

虽是安禄山的堂兄,但是安思顺与安禄山不同,其称得上忠君的典范。·求^书?帮* ~埂*辛′罪¢哙′

在察觉到堂弟安禄山想要造反的意图后,他大义灭亲,不止一次地向唐玄宗李隆基举报安禄山想要谋反。

但是,李隆基就连杨国忠的话都不听,更别提安思顺了。

所以,安思顺的举报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了下文。

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安思顺也被诬身死。

不过,现在的安思顺并不知道历史上自己的结局,他还在盯着前方的尉迟敬德以及秦琼怔怔出神。

回忆着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安思顺感觉仿佛做梦一般。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一个多月前。

当时的他听到了哥舒翰正在调兵的消息。

这原本没有什么。

对他们节度使而言,在职权范围内的调兵算不上什么大事。

但是,他很快发现,哥舒翰的调兵不一样。

哥舒翰并未向着吐蕃的方向调兵,而是将数万兵马陈列于陇右与朔方的交界处。

似乎下一刻就要攻打他朔方一般。

哥舒翰此举,无疑是超出了节度使的职权范围。

为了看看哥舒翰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他亲赴前线。

如果哥舒翰有所异动,他也不是吃素的。

虽然他手上仅有六万兵马,远远比不上哥舒翰的十五万,但是拖住哥舒翰,寻找外援,是没有问题的。

等他抵达边境与哥舒翰对峙的时候,他发现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竟然也在这里。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第一时间就告知了堂弟安禄山此事。

而为了搞清楚哥舒翰究竟想干嘛,他亲自与哥舒翰见了一面。

正是因为此次见面,他得到了一个瞠目结舌的消息。

他大唐的太宗文皇帝竟然复活了!

在他刚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是一百个不信。

他大唐的太宗皇帝早已仙逝百年之久,怎么可能会死而复生。

但是,随着他与哥舒翰一同前往营帐后,他确定了哥舒翰所说之事是真的!

驾崩百年的太宗皇帝陛下竟然又回到了他忠实的大唐。

不仅如此,梁国公房玄龄,郑国公魏征,鄂国公尉迟敬德,翼国公秦琼这些在贞观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也一同出现在了天宝一朝。

不过,就在他因为见到活着的太宗皇帝陛下而高兴的时候,他从太宗皇帝陛下的口中获悉了一则惊人的消息。

太宗皇帝陛下此行的目标乃是消弭祸患,而那祸患,正是他的堂弟安禄山。

据太宗皇帝陛下所言,他的这位堂弟将会在不久后发动一场影响大唐将来的叛乱。

这让他有些不敢相信。

堂弟与他可是深受陛下恩惠,与他相比,堂弟更受陛下器重,不仅被封为了三镇节度使,统兵二十万,甚至还被封为郡王。\k*s^w/x.s,w?.`c.o/m~

可以说,他的堂弟安禄山,在大唐的地位可谓是如日中天,完全没有造反的理由。

但是,太宗皇帝陛下拿出了决定性的证据,他天宝一朝的史书。

虽然史书一事有些难以置信,但是太宗皇帝既然能够死而复生,那史书一事,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在史书中,他的堂弟安禄山确实造反了。

了解到此事的他很是愤慨。

陛下对堂弟与他可谓是信赖有加,不然也不会让他们兄弟俩执掌十镇中的四镇。

原以为,他的堂弟与他一样,会为了报效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结果,堂弟他却欲行不轨之事!

知晓此事后的他毫不犹豫站在了太宗皇帝的一边,并将旗下所有兵马,尽数交由太宗皇帝统辖,并跟随着太宗皇帝陛下一同前往他堂弟安禄山的地盘。

而在此行途中,他见识到了许多未曾见过的玩意。

像那个名为热气球之物,能够载人飞天,像那个名为对讲机之物,隔着数十里也能够如同平常一般对话。

刚刚他堂弟安禄山被俘的消息,正是通过对讲机传到了他的耳中。

也就是说,过不了多久,他便能够见到他的堂弟了。

一盏茶的时间后,因为马匹的颠簸,在马背上昏迷许久的安禄山悠悠转醒。

他刚想活动一番筋骨,却发现自己被绑得严严实实,被横置于马背之上。

紧接着,他便感受到了来自脖颈处的疼痛。

回忆起先前发生的事情,安禄山低声咒骂起了封常清。

他方才将注意力在哥舒翰的身上,完全没有察觉到身后封常清的偷袭。

咒骂了几声后,安禄山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

“哥舒翰,封常清,你们这是做什么,我已经投降,你们用不着这样吧,而且,你们要将我带去哪?”

“安禄山,别废话,我们已经到了。”

此时的哥舒翰,嘴角微微上扬,很是开心。

一想到他的仇敌安禄山即将面临的遭遇,他就感觉到浑身舒爽。

“已经到了?”

安禄山不明所以地扭过头,望向马匹前进的方向。

瞬间,安禄山瞳孔微缩。

人。

全是人。

乌泱泱的一群人。

在安禄山震惊之余,哥舒翰与封常清已经将安禄山带到了李世民的跟前。

“陛下,安禄山已被抓获。”

两人单膝跪地,对着马上的李世民抱拳道。

还在马上的安禄山,听着话哥舒翰与封常清的谈话,眼睛瞪得老大。,x.i^a,n¢y¢u?b+o¢o·k+.·c\o?m·

陛下?

陛下不是在长安吗,怎么可能来到他这。

而且,陛下登基数十年,可从未来过边疆地区。

安禄山皱着眉头,思考着前因后果。

难不成,他刚才想错了?

哥舒翰此行不是造反,而是得到了陛下的授意。

马背上的安禄山有些费力地扭过头,看向了距离他不远的那道人影。

在看清哥舒翰与封常清行礼之人的样貌后,安禄山整个人为之一愣。

这特么谁啊?

这也不是陛下啊。

难不成,还未造反成功,就已经用陛下称呼了?

问题是,眼前的这位中年男人,他极其陌生,可以说一点印象都没有。

身为陇右河西节度使的哥舒翰与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再怎么说,也不应该听眼前之人的命令吧。

忽地,安禄山注意到了陌生男子的身侧,有着一位他的熟人。

正是他的堂兄,安思顺。

看堂兄的站位,似乎地位不凡,难不成他的这位堂兄,也是造反团队中的一员?

这对他而言,算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他堂兄看上去便地位不凡,由堂兄跟这自称“陛下”之人好好说说,想来他性命无虞。

说不定,他还能加入这造反团队,并占据不小的地位。

“将安禄山放下来吧。”

李世民看了眼被横置在马背上的安禄山,对着哥舒翰与封常清说道。

“是。”

哥舒翰与封常清招呼几位士卒,将马背上的安禄山费力地搬下,领到李世民的跟前。

此时的安禄山终于找到机会细细打量眼前的这位陌生人。

在端详了几息后,即使是安禄山,也不由得感慨一番面前之人的年纪。

他看出来,眼前之人的年纪较之太子李亨还要小。

看上去还未及四十。

但是……

安禄山可不会小瞧对方。

他感受到对方身上有着一股只有身经百战的将帅才会拥有的气息。

这让安禄山犯迷糊了。

按理来说,此等人物不应该默默无闻啊。

在安禄山思考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膝盖处遭受重击。

这是哥舒翰给安禄山来了一脚。

“跪下。”

随着哥舒翰的话音落下,安禄山的膝盖与地面来了一个亲密的接触,地面也因为安禄山那臃肿的身形,激起了一片尘土。

因为哥舒翰突如其来的一下,安禄山顿觉吃痛。

不过,安禄山也明白,现在可不是吃痛的时候。

因此,在跪下的第一时间,他就将目光投向了李世民身侧的安思顺。

感受到安禄山的眼神,安思顺默默地叹息一声。

太宗皇帝陛下来此的目的就是他的这位堂弟,现在谁都救不了他,即使是陛下亲临也一样。

“河东,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李世民目光紧紧盯着面前身材臃肿的安禄山,语气森然地说道。

正是因为安禄山所发动的安史之乱,使得正值盛世的大唐形势急转直下,之后一蹶不振。

听到李世民呼喊自己后,安禄山虽然浑身被绑得严严实实,但是他还是识时务地俯首道。

“是,陛下。”

李世民被安禄山的回应搞得一愣。

难不成安禄山已经知晓了他的身份一事?

李世民将目光望向安禄山身后的哥舒翰与封常清,就见哥舒翰与封常清两人也一脸懵逼地摇了摇头。

这时,安禄山再度开口。

“还请陛下饶我一命,因为即使有着哥舒翰,封常清等人,恐怕造反之路也不会顺利。

而只要陛下饶我一命,我必率三镇将士来降,到那时,我安禄山可以充当马前卒,为陛下打江山。”

安禄山现在也不管什么有的没的,先保住命再说。

只要他能够活下来,一切都好说。

甚至他已经想好了完整的后路。

比如,他可以跟着眼前的“陛下”造反,以他三镇二十万人的体量,相信在造反的队伍中,也能够获得不小的话语权。

甚至,将来鸠占鹊巢,李代桃僵,自己上位也未尝不可。

又比如,先假意投靠这“陛下”,然后在造反之际反戈一击,接着打出忠君的名号。

如此那般,长安城的那位陛下不得倚重他嘛。

到那时,他的地位肯定会更进一步。

四镇,五镇节度使也说不定。

再然后……就轮到他造反了。

安禄山这么一说,李世民便明白了。

敢情安禄山想歪了。

但安禄山的这番话,却给他提了一个醒。

“安禄山,你是说,你能带领三镇投降于我?”

原本按照李世民原本的设想,是准备直接横推安禄山的地盘。

不过,李白的一番话,令他的计划稍作改变。

抓住造反的主导人安禄山,可以使大量百姓免受战事的侵扰。

而现在,安禄山的提议又让他的计划更加完善。

如果安禄山能够率领三镇的人投降,那无疑会将他此次的天宝之行的影响降到最小。

他只需要将造反的首领除去就行。

“是,陛下,到那时,我必定以陛下马首是瞻!”

“这个嘛……”

李世民佯装思考。

但是安禄山额头上已经冒出了点点汗珠。

“陛下,不妨我们直接前往幽州,我可以进行劝降。”

李世民“犹豫”片刻,“勉为其难”地同意了安禄山的建议。

“好,即刻出发。”

在安禄山的带领下,李世民一行向着安禄山的老巢幽州进发。

为了保险起见,李世民还派人将消息传给了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李光弼与安北都护府副都护郭子仪,让他们行动起来,目标直指幽州。

李世民一行,花费了十来天的时间,终于来到了幽州的城墙下。

幽州城内,一位士卒一路疾行,很快便来到了身处节度使府的史思明面前。

“禀将军,节度使回来了?”

史思明一头雾水地抬起头。

他怀疑是不是幽州到长安的路途经过整修,不然怎么可能这么快。

前有李白,后有节度使。

而且,节度使回来,为何不自己出现,还让士卒通禀。

“节度使人呢?”

“禀将军,节度使正在城外。”

???

史思明脸上的疑惑之色更甚。

这是闹哪样啊。

已经回到幽州,不进来,难道是等人去接?

以往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啊。

“节度使此行可有何异样?”

“节度使此行还带回了数万兵马?”

“数万兵马?”

史思明可不会忘记,安禄山离开时仅仅携带了数百人。

但是现在,却带回了数万人。

这是什么情况?

“行了,我知道了,将此事告知其他将军吧,不过,让他们先行前往城墙上。”

“是。”

不多时,安禄山的几位心腹齐聚城墙上。

“史思明,这是怎么回事,听说节度使回来了,要我们前往迎接,你让我们来城墙上干什么。”

李归仁来到史思明身后,满是不解地询问道。

史思明指了指远方,对着抱怨的李归仁说道。

“你自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