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雨季 作品

第四百四十七章 皇太极

大明崇祯九年,同时也是大清崇德元年。免费看书就搜:求书帮 xqiushubang.com

就在这一年的四月十一日,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践天子位,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而作为大清京师的盛京,在明朝时期被称为沈阳中卫,隶属辽东都司。

天启元年,沈阳中卫被后金占据。

天启五年,努尔哈赤将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到了沈阳中卫,并在沈阳城内着手开始修建皇宫。

天启七年,掌大汗位的皇太极开始着手扩建沈阳城。

崇祯七年,皇太极正式尊称沈阳为“盛京”。

今日,在盛京九门之一的天佑门。

把守城门的士卒平日里的工作很是轻松,只需要盘查可疑人员即可,毕竟也没有谁胆敢在盛京造次。

所以,他平常无事的时候,就相互之间闲聊。

忽地,有一人指向远方,对着周遭的士卒喊道。

“看,那是什么?”

循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众士卒见到远方尘土滚滚,似乎有人正向着盛京疾驰而来。

所有人当即一改之前的轻松,转而严阵以待。

没多久,便有几人骑着马来到了城门口。

在看清马上之人的相貌后,所有士卒迅速分列于道路两边,好让这几人快速入城。

几人并未有丝毫的停留,骑着马匹径直冲入城中。

望着几人离去的背影,门口的士卒开始了新一轮交谈。

“郡王月余前不是才率军攻打明朝吗,怎么这么快便回来了?”

“会不会郡王已经势如破竹地结束了战事,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个好消息告知陛下?”

“很有可能,就是不知晓郡王此行究竟劫掠了多少物资,搞不好我们也能够分到点残羹冷炙。”

众士卒一脸轻松地交谈着。

对他们而言,此役根本就没有一点难度。

明军只会当缩头乌龟缩在城里,根本无法与大清将士作战。

“不知你们刚刚有没有注意到,郡王身上的衣服有些脏乱,看上去似乎并不像是打了胜仗的样子?”

有一位士卒提出了质疑。

“你的意思是郡王被明朝军队打败?这怎么可能?郡王可是跟随太祖皇帝东征西讨十余年未尝败绩,就明朝那个疲弱不堪的军队,怎么可能将郡王打败。”

“就是,就是,想来是郡王此番劫掠甚多,想要快点回来告知陛下这个消息,这才未来得及换衣服。”

盛京皇宫,崇政殿。

有一人正站在龙案后,仔细端详着龙案上的一张地图。

此人乃是后金的第二位大汗,如今大清的首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而被他摆在面前的地图,是一张朝鲜地图。

望着面前的朝鲜地图,皇太极正在脑海中盘算着不久后对朝鲜的作战事宜。

不久前,他准备登基称帝,派使臣前往朝鲜。

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想要朝鲜国王对他劝进,也就是劝说他成为皇帝,以此来证明他乃受命于天。

但是朝鲜国王拒绝了此事。

后来,兴许是不敢得罪他的缘故,朝鲜派使臣前来。

恰逢他的登基大典,那些朝鲜使臣,竟然对明朝无比愚忠,拒绝向他下跪臣服。

即使如此,他也没有问罪使臣,而是将他们放了回去,并交给他们一封国书。

在国书中,他向朝鲜下达了最后通牒。

要求朝鲜国王送子弟来到大清,不然将兴师问罪。

但是,朝鲜国王冥顽不灵,竟然胆敢向他发出檄文。

既然道理讲不通,那就只能通过战事来让朝鲜明白这个道理了!

不过,现在还不急,因为他正在派他的弟弟,大清的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明朝。

他的这位弟弟可是以骁勇善战著称,早在父亲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展露峥嵘。

而到了他继承汗位后,阿济格更是数次与他出征或者单独领军出征,对阵明军经验丰富。

可以预见的是,过不了多久,阿济格便能够凯旋而归。

到时,他肯定要率众大臣出城亲自迎接。

就在皇太极如是想着的时候,一名禁卫进入殿中。

“陛下,多罗武英郡王在外求见。”

“嗯?”

皇太极的目光从面前的条案上移开。

按理来说,阿济格不可能这么快就回来的。

毕竟此行可是前往明朝劫掠的,怎么可能不多花费些时间。

以他的估计,再过两三月阿济格回来也不迟。

而且,此番阿济格的归来,都没有派人提前传回口信。

难道,此次出证大明发生了什么意外?

不,不可能。

阿济格

也算是对阵明军的老手了,对阵明军未尝败绩,不应该会发生意外。

希望是他想多了。

怀着此等心情,皇太极朗声道。

“宣。”

没一会儿的功夫,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领着几人进入殿中。

行至皇太极下方两三丈远的地方,阿济格率领众人扑通一声伏跪在地。

“陛下,臣请罪。”

皇太极大致扫视了一番,便认出下方跪着几人的身份。

他的十二弟,大清多罗武英郡王爱新觉罗·阿济格。

他的七哥,大清贝勒爱新觉罗·阿巴泰。

以及大清开国元勋,公爵舒穆禄·扬古利。

这三人正是此番进攻明朝的主导者。

望着三人身上满是血污的甲胄,皇太极不自觉地眉头一皱。

难不成真的和他想的一样,此次征讨明朝,发生了意外?

“阿济格,发生了何事?”

伏跪在地的阿济格一脸悲戚之色,沉寂片刻后,他才徐徐说道。

“陛下,此次进攻明朝,我军大败。”

即使是皇太极,此时也不由得感觉到呼吸停滞。

不过,他的脸上并未显露出明显的情绪波动,而是沉声问道。

“那我八旗子弟损失如何?”

对皇太极而言,大败不可怕,只要能够保存有生力量,那将来也能够反败为胜。

就例如当年明宪宗的犁庭扫穴一般。

虽然当时他女真一族损失惨重,但是依然保存着火种。

如今风水轮流转,他女真已经建国,强大到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

甚至,不久后将明朝拿下也不在话下。

而随着皇太极的问题问出,下方的阿济格欲言又止。

“这……”

“说!”

“回陛下,此役我八旗子弟剩余不足万人。”

“什么!”

即使皇太极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但是阿济格带回的这个消息还是让皇太极惊呼出声。

要知道,阿济格出发时可是带了十万的八旗子弟。

结果现在,就剩下了不到一万!

皇太极感觉有些天旋地转。

原本,他都已经做好了阿济格凯旋而归的准备。

然后阿济格竟然给他带回了这么一个消息。

毫不夸张地说,阿济格此番大败,将他后续的所有计划全都打乱了。

感觉有些头晕的皇太极坐到了龙椅上,双手不停地轻揉太阳穴。

为什么他大清会遭遇此等大败?

曾经打破他清军不败神话的袁崇焕,在他反间计下被明朝皇帝处死。

主持辽东防务,修筑关宁锦防线的孙承宗,被罢免官职。

即使是遇到孙承宗,他的这位弟弟也不可能遭遇此等大败。

这已经近乎于全歼了。

“可知明军守将是谁?”

“这……臣不得而知?臣只看到了一位近乎六七十岁的老者站立于城头。”

“六七十岁……”

皇太极念叨了一声,随后摇了摇头。

这年龄倒是和孙承宗对得上。

但是他的这位弟弟见过孙承宗,如果是孙承宗的话,他应该会认得。

难道明朝又出现了一位与袁崇焕那般的人物。

可是即使是当年的宁远之战,袁崇焕以一万人抵御住他大清十三万人,那时他大清也不过损失千余人。

这便是进攻方的好处。

如果进攻遭受挫折,撤退便是。

阿济格肯定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

“阿济格,将你此行的经历一字不差地说出来。”

“此番,臣自雕鹗堡进入长安岭,逼近延庆州……”

在阿济格讲述的同时,皇太极眉头紧皱。

在遭遇明军之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但是在遭遇明军后,他大清的军队就和土鸡瓦狗一般瞬间崩溃。

什么飞天之物,速度极快的庞大车驾,甚至听阿济格的意思,明军的火铳与火炮甚至较之大清还要先进。

此刻的皇太极满腹狐疑。

他又不是没有和明军交战过,正是因为与明军有过交战,所以他才清楚明军究竟有几斤几两。

再怎么说,他大清的将士不可能会遭遇如此大的损失。

而且,听阿济格的意思,他似乎是遭遇了明军主力。

这必然不可能。

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派多尔衮与多铎一起进攻山海关来吸引明军的主力。

当然,这只是佯攻。

他深知,作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是不可能如此轻易被攻破的。

除非他集合大清全部兵力,才有可能攻下山海关。

但是明军

可不知道多尔衮与多铎的进攻是佯攻。

按理来说,见到他大清进攻山海关,明朝应该会将所有的兵力都集中于山海关,对其他地方疏于防范。

而这,便是阿济格此行的目的。

从其他方向进入明朝劫掠。

结果现在,听阿济格的意思,明军大部队就在延庆州等着他。

这怎么可能呢?

明朝军队又不可能未卜先知。

“阿巴泰,扬古利,你们的说辞也与阿济格一样吗。”

“是,陛下。”

伏跪在地的两人齐声道。

皇太极默默地点了点头。

要想验证三人的说辞,其实很简单。

跟着他们一同前往的八旗子弟不是还有不少人活下来吗,问一问他们便知。

另外,等到多尔衮与多铎回来后,也可询问他们有关明军的动向。

到时,是明军真的有如神助,还是阿济格在为自己的失误辩解,一切都将水落石出。

在皇太极思考的间隙,崇政殿静的出奇。

伏跪在地的三人听着自己“嘭嘭”的心跳声,等待着自己的判决。

“行了,朕知道了,退下吧。”

皇太极挥了挥手,示意阿济格退下。

阿济格三人本来以为此次罪责难逃,甚至都已经做好了身死的准备。

结果没想到峰回路转。

陛下竟然没有责罚他们,而是放他们离去。

当即,三人感恩戴德了一番,便快速退出了崇政殿。

皇太极望着三人离去的身影,将目光落在了面前的朝鲜地图上。

按照他的计划,是等阿济格回来后,便直接开启对朝鲜的征讨。

但是现在……

他陷入到两难的境地。

是继续对朝鲜的征讨,还是准备应对明朝的反扑。

朝鲜对他而言,是一定要征讨的。

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征讨朝鲜,将朝鲜纳入大清的控制,算是彻底解除朝鲜对明朝的军事策应。

此前毛文龙驻守朝鲜所有的皮岛,就多次侵扰他大清后方。

如果不将朝鲜拿下,他大清南下之事将永远无法提上日程。

其二,他大清需要朝鲜的各项资源。

例如粮食、船只、火药等物资,甚至可以向明朝那样,让朝鲜协助大清作战。

其三,他登基之初,朝鲜便不将他放在眼里,此举绝不可以姑息。

必须通过武力,来让朝鲜意识到,谁是宗主国。

只是……

这是他原本的计划。

现在突生波折。

明军竟然莫名其妙地将他的十万八旗子弟几乎全歼。

此等战力,搞不好明军不久后,便会开始进攻大清。

如果他这时候进攻朝鲜,恐怕正入明军的下怀。

犹豫再三,皇太极还是决定稳妥行事。

先行观望几月,到时再决定如何行事也不迟。

另外,刚刚阿济格所提到的明军新式武器,也很让人在意。

他或许应该询问那些投降的明朝人,知不知道这些新式武器的消息。

“来人,宣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前来。”

在等待三人的时候,皇太极心情沉重地靠在龙椅之上。

阿济格凯旋而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朝鲜,南下进攻明朝。

听起来多么顺耳。

但是……

现在还是将重心放在明朝即将到来的反扑上吧。

“来人,传令让多尔衮与多铎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