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则消息,是他会在三年后的淳熙十六年,禅位给自己的太子赵惇。
这则消息对赵眘而言,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禅位之事他也考虑了许久。
真正令他动容的,是与他禅位密不可分的一件事。
他的“父亲”赵构,将会在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因病离世!
虽然他的“父亲”与他政见不合,但是好歹也算是与他相伴了数十年的“父亲”。
结果,现在还有几月的寿命。
赵眘不由得悲从中来。
不过,悲伤并未持续太长的时间,因为赵眘想到了一个可能。
既然这里身处后世,那万一有方法治疗“父亲”呢。
“店家,我刚刚看到父亲将会在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离世,不知可否……”
“赵眘,你不会想要救这逆子吧。”
听到赵佶那略带寒意的语气,赵眘颇为尴尬。
“祖父,父亲再有什么不对,他也是祖父您的子嗣,如果放任不管……”
“放任不管?我巴不得他死。”
对于这位便宜儿子的身死,赵佶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一方面自打建炎一朝的赵构准备对他动手后,他就已经决定不认这个儿子了。
另一方面,赵构七年后才出生,对这个从未相处过的儿子,他是没有一点的感情。
不过,赵佶也知道,他的意见不重要。
具体救与不救,还得看店家。
张泊自然也是不想救淳熙十四年的赵构的,不为别的,因为淳熙十四年的赵构,经历了赵构的一生。
杀害岳飞,与金国媾和这些事情,淳熙十四年的赵构都干过。
所以,救这个赵构干嘛。
“赵眘,赵构已经八十岁了吧,历史上能够活到这个年岁的皇帝屈指可数,所以,还是放弃吧。”
张泊的婉拒赵眘也听出来了,所以,赵眘情绪有些低落地回应道。
“好吧……店家。”
沉默片刻后,赵眘又想起了他看到的第二则消息。
经过刚刚的查阅,他发现,如店家所说的那样,他的太子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不仅是因为他的太子本身就患有疾病,更是因为他的太子妃李氏。
太子妃李氏虽姿色艳丽,但是喜欢搬弄是非。
“父亲”与他对这位太子妃都极为反感,甚至他还不止一次的当着李氏的面,说出要废掉她的话。
但是,李氏乃是“父亲”为惇儿挑选的太子妃,“父亲”没有废李氏的意思,那他自然也不好将李氏废除。
只是,他没想到,他的这一番优柔寡断,竟然对之后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过史书,他了解到李氏的全部所作所为。
其不仅独霸后宫,不允许任何女人跟她争宠,甚至她还设法离间他与惇儿的关系,致使父子关系紧张,惇儿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甚至在他即将病死前,想要见惇儿最后一面,结果李氏竟不同意惇儿探望自己。
除了这些外,在惇儿成为皇帝,因病不能上朝时,李氏便开始摄政。
摄政也就罢了,她还为娘家人大捞好处。
大肆封赏娘家人,甚至封王。
李氏家庙守卫人数甚至都超过了太庙。
自大宋开国至今,就没有遇到过如此猖獗的外戚行为。
所以,赵眘此刻已在心里给太子妃李氏下达了判决。
他回去后便准备废掉李氏的太子妃之位。
即使是驳了“父亲”的面子也在所不惜。
不过,话虽如此,他还是想听听看,身为后世之人店家的看法。
“店家,关于你刚刚提到的太子一事,我要是将李氏的太子妃之位废除,惇儿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
对赵眘能够一眼发现出问题所在,张泊并不意外。
只是,这件事远没有赵眘想的那么简单。
乾道四年(1168),李氏生下了将来的宋宁宗赵扩。
也就是说,到如今的淳熙十四年,李氏与太子赵惇在一起生活了最起码二十年的时间。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正常的太子变得不正常。
所以,即使赵眘将李氏废掉,恐怕赵惇这个号也算是废了。
“赵眘,你应该知晓,李氏与赵惇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如此长的时间,即使你将李氏废掉,赵惇也不会恢复如初了。”
听到张泊这话,赵眘面露悔恨之色。
他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快刀斩乱麻,结果导致现在这种覆水难收局面的发生。
“或许,你可以试试看能不能让赵惇康复,但是,我的建议是换太子。”
“换太子?”
赵眘面露难色。
“可是店家,惇儿已经
是我唯一的子嗣了。”
张泊自然知道赵眘的情况。
不得不说,老赵家的人真是神奇。
赵构没儿子也就算了,赵眘生了四个儿子,三个都早逝。
老大赵愭(qi)在乾道三年(1167)离世,老二赵恺于淳熙七年离世(1180),老四赵恪更是还未成年就离世了。
所以,赵惇就成了独苗。
太子之位除了他再无别人。
结果呢,赵惇因为赵眘喜欢老二赵恺的儿子赵抦,他整天疑神疑鬼,最后疯了。
“赵眘,你有没有想过,将皇位传给你的孙子。”
“传位给孙子?”
“没错,据我所知,与赵惇之子嘉王赵扩天性懦弱相比,老二赵恺的儿子赵抦很是聪慧,甚得你的喜爱,所以为何不直接传位于他呢。”
“这……”
说实话,赵眘确实有些心动。
但是,他心里还是有所顾虑。
“店家,虽然我想传位于抦儿,但是历史上那些传位于孙辈的国家,最终都走向了末路。
像南越王赵佗,传位给自己的孙子赵眜,二十年后,南越国灭亡。
晋末时期的齐国皇帝萧赜(ze)传位给自己的长孙萧昭业,十余年后,齐国灭亡。
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传位给孙子耶律延禧,而耶律延禧就是辽国的最后一任皇帝。”
赵眘的担心张泊很是清楚,因为历史上不仅发生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赵眘命中注定的对手,“小尧舜”金世宗完颜雍,他也是传位给自己的孙子完颜璟。
结果那家伙汉化严重,最为喜爱宋徽宗,整天研究绘画与书法,人称“小徽宗”,在他的带领下,金国就像北宋一样,一天不如一天,金国拉开了由盛转衰的序幕。
元世祖忽必烈,也是传位于他的孙子,元成宗,这次传承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堪称守成之君。
而最为著名的一次传位给孙子,就要数老朱了。
传位给朱允炆,结果朱允炆不当人,judy直接发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
所以说,赵眘的担心还确实有那么点道理。
“关于这一点,赵眘你不用担心,因为你大宋自有国情在此。”
赵眘懵逼地朝着张泊眨了眨眼。
他有些不明白店家是什么意思。
“因为你大宋的传承,本来就与其他朝代不一样。”
不得不说,宋朝在历朝历代中,都是属于一枝独秀的存在。
历朝历代,大多都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宋朝,几乎就没有长子继承过皇位。
唯二的两次长子继承还要属宋神宗与宋钦宗。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子继承制,那就和宋朝皇子那恐怖的夭折率有关。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结果,长子疯了,次子死了,身为老三的真宗就上位了。
宋仁宗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前面五个死完了,排名第六的他成功上位。
宋哲宗与宋仁宗一样,也是老六上位。
因为子嗣凋零的缘故,宋朝除了不是长子继承以外,还流行养子传承。
例如宋英宗乃是宋仁宗的养子,宋孝宗乃是宋高宗的养子,宋理宗乃是宋宁宗的养子。
在这些之外,兄终弟及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承手段。
像宋太宗赵光义乃是宋太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也是宋哲宗的弟弟。
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传位于皇孙的制度,张泊倒觉得实属正常。
一听张泊提及大宋的传承,赵眘当即面露恍然之色。
“并且,赵眘,一个皇帝的好坏,并不是因为他是儿子或者孙子。
只要你教导得当,皇孙未尝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就例如将你们宋朝灭掉的元朝,也有一位皇帝传位于自己的孙子。
虽不是中兴之主,但是勉强可以称作守成之君,比历史上的赵惇赵扩还是要强上不少的。
所以,皇孙究竟是否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取决于你手。”
赵眘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店家说的确实有道理。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选择了惇儿与扩儿的话,他甚至已经可以预知到接下来的路了。
而如果他放任这一切的发生,不作出改变。
那他可就是大宋的罪人了。
“店家,关于此事,我会好好考虑的。”
见赵眘决定好好考虑,张波也就不再多言。
他提醒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怎么做,就得看赵眘自己了。
实际上,他还有一点没有说。
如今赵眘的寿命还有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保不齐还有其他的宋朝来此。
大不了借人呗。
就像赵佶前往南宋时期一样。
就在这时,屋外传
来了一阵动静,听着屋门口的交谈声,张泊便知道,赵煦来了。
如张泊所想的那般,在屋外的招呼声结束后,一道人影就进入了屋内。
环顾一圈,赵煦将目光放在了赵眘的身上。
这时的赵眘已经站起,对着赵煦恭敬地行礼。
对赵眘而言,哲宗一方面是他的伯祖父,行礼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哲宗在位时可是完成了大宋少有的拓边之举。
不像他,不仅拓边失败,还签下了耻辱的《隆兴和议》。
因而,赵眘的行礼中,还带着些许的崇拜。
“孙赵眘见过伯祖父。”
赵煦微微颔首,示意赵眘坐下。
“赵眘,此番我欲与老十一前往淳熙十四年,去见一见你的父亲,不知你意下如何?”
“伯祖父,刚刚店家与祖父与孙谈论了此事,孙并无意见。”
“好,那我们立刻上路。”
……
淳熙十四年,南宋皇城。
与北宋时期的汴京皇城相比,南宋时期的皇城略小一些。
而且,与北宋时期依照中轴线所修建的皇城相比,南宋皇城的布局则是要自由的多。
垂拱殿中,几人的身影悄然浮现。
正是赵煦,赵佶,赵眘以及辛弃疾。
“赵眘,赵构那家伙身在德寿宫吧。”
德寿宫,并未是南宋皇城里的一座宫殿。
它是当初宰相秦桧从赵构手里求得的一块风水宝地,以作相府之用。
在秦桧死后,赵构便将相府进行改建,将其命名为德寿宫,作为其晚年退位后的居所。
德寿宫内部布局与皇宫内院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大小略有差异,仅仅是相当于皇城的四分之一。
其内部大致上分为两个区域。
以德寿殿为主的宫殿区,包括赵构居住的寝宫,收藏书画的书院。
占全部面积约七成的园林区,以“小西湖”为中心,复刻了西湖十景,里面亭台楼阁不计其数,乃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去处。
并且,身为太上皇,赵构的日子不要太舒服。
所有的规格都是按照宫中的规格来,并且每个月还有四万贯钱。
身为一品官员的太师,一个月俸禄也才四百贯。
一想到赵构这个王八蛋能够过着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赵煦便恨得牙痒痒。
“是,伯祖父,父亲如今正位于德寿宫。”
“好,那我们即刻动身。”
德寿宫内,小西湖旁。
一位耄耋之龄的老者,正在德寿宫的至乐亭中描摹着面前“小西湖”的场景。
他正是如今淳熙一朝的太上皇,曾经的大宋官家赵构。
赵构近些日子心情极为不错。
因为,还有两三个月,便到了他的寿辰。
一旦过了诞辰,也就意味着他的寿命达到了八十岁。
自古以来,能够达成八十岁的皇帝,屈指可数。
仅有梁朝的开国皇帝萧衍,以及武周的皇帝武则天。
而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超过他们,应当不是什么问题。
就在赵构畅想着美好生活时,一声宦官的禀告打断了赵构的思绪。
“禀太上皇,官家在外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