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应该没问题……”
“好!”
赵煦话音未落,赵佶便露出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情。搜索本文首发: e8中文网 e8zw.com
“六哥,那我们即刻出发?”
此时的赵佶那是一刻都等不了了,他迫切地想要前往淳熙十四年,去好好教训一番他的那位逆子。
“此事不急,因为淳熙一朝的代理人目前并不在南宋的都城临安,而是在江南东路的饶州,他现在正在从饶州前往临安,据我估计,差不多需要花费半月到一月的时间。
刚好,宗老将军计划在半月后进行北伐,你就在南宋待上半月如何?”
见现在不能即刻前往淳熙十四年,原本情绪有些激动的赵佶也是平静了下来。
沉默片刻,赵佶点点头。
“好,六哥,那我这段时间就待在南宋,等北伐开始后,再前往后世一趟。”
……
永乐六年。
日本,京都,北山山庄。
北山山庄内有着一间金阁,其乃是一幢三层阁楼。
一层名为法水院,乃是平安时代的建筑风格,白墙木构,里面供奉着释迦如来像。
二层名为潮音洞,乃是镰仓时代的建造风格,外墙贴着金箔,内供观音菩萨与四天王像。
三层名为究竟顶,乃是禅宗样式的方形阁楼,内外墙皆贴着金箔,供奉佛舍利。
而在佛楼顶部,还有着一只铜制鎏金凤凰,其不仅是辟火符咒,还寓意着尊贵与重生。
一位身着黄色裟衣,看上去朴实无华的老僧人,正站在金阁前不远处的一棵一人多高的五叶松下。
其手持一把剪子,正在为五叶松进行着修剪。
这位看似人畜无害的老僧人,并非常人,而是东瀛室町幕府的前任将军,足利义满。
虽说在十余年前,足利义满已经将幕府将军之位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足利义持。
但是实际上,足利义持并无实权,足利义满如今依然还是东瀛的实际掌权者,所有重要的议事,也都在足利义满所居住的北山山庄内进行。
足利义满退后几步,望着面前被他修剪成帆船样式,朝向西方的五叶松,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决定了,为这棵松树取名为陆舟之松,寓意渡向西方极乐之地。
就在足利义满满足于自己的成果时,一位与足利义满差不多的僧人来到了足利义满的身边。
来人也不是普通的僧人,其名为斯波义将,乃是足利义满的亲信。
在足利义满担任幕府将军时,斯波义将担任管领一职。
其主要职责乃是辅佐幕府将军管理,支配领地,传达将军对地方守护大名的命令,掌管着众多机构。
可以说,斯波义将就是足利义满的左膀右臂。
而随着足利义满的出家,斯波义将也跟随着足利义满一同出家了。
不过,虽然两人目前都是僧人,但是日本僧人的戒律极为宽松,甚至可以说,地位非凡。
这也是足利义满与斯波义将两人出家,也能够掌握极大权利的原因。
足利义满这是也注意到了行色匆匆的斯波义将。
他深知,斯波义将做事极为稳妥,很少出现像今日这般的表情。
换而言之,能够令斯波义将出现此等表情,也就意味着这件事绝不简单。
因而,还未等斯波义将开口,足利义满便抢先说道。
“义将,发生了什么事。”
“将军,据传回的消息,明朝使臣不日便要抵达兵库津。”
兵库津,在后世名为神户港,乃是日本的第一大港。
而在如今室町幕府时期,兵库津就已经是日本的第一大港了。
“什么,明朝使臣又来了?”
足利义满眉头微皱。
不知为何,他的心中浮现出一抹不妙的念头。
早在三十年前,他就派人前往明朝请求朝贡了。
但是,当时明朝的洪武皇帝以他乃是将军,不是国王为由,拒绝了他的朝贡请求。
后来,洪武皇帝离世,建文皇帝上位,他再次派人前往明朝。
这次就顺利很多了。
当时的建文皇帝封他为日本国王。
他还没高兴多久,就得知明朝发生了政变,永乐皇帝朱棣成为了新的皇帝。
得知这个消息的他,在永乐皇帝登基之初,便派人前往朝贡。
面对他的朝贡请求,永乐皇帝要求他清除倭寇。
这对他而言自然没什么难度。
于是就在三年前,明朝派遣使臣来到日本,赐予他“日本国王”金印一枚,允许他以属国的名义进行朝贡贸易。
自此,日本就成了明朝的藩属国。
而如今,明朝时隔三年,再度派使臣来到日本,又会是什么原因呢?
“可知明朝此行带了多少
人马。”
“据明朝先头部队所言,此行明朝出动了三万人。”
“三万人……”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足利义满,也感觉到压力山大。
八年前的应永之乱,他集合细川氏、京极氏和赤松氏数家之力,才勉强凑足了三万余人。
结果,明朝此次出动的水军就有三万人。
而且,他可是知道,这三万余人可不是明朝的全部实力。
三年前,在兵库津所看到的那幅旌旗蔽空的场景,即使到现在,他都还历历在目。
足利义满的感慨并未持续多长时间。
对于现在的他而言,首要问题便是要搞清楚,明朝携带着如此多的兵马来日本是干什么?
倭寇都已经被他解决了。
明朝应该犯不着如此兴师动众。
难不成是想对日本动手?
可是这也没道理啊。
三年前不动手,三年后成为藩属国再动手?
“明朝先头部队可曾说明此番来日本的目的。”
“将军,并未告知。”
“嗯……”
足利义满并未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仿佛早有预料一般。
“将军,我们接下来……”
“即刻备马,我们立即动身。”
“是!”
几日后,兵库津。
作为日本第一大港的兵库津,今日热闹非凡。
一支庞大的明朝舰队,正在驶进兵库津。
虽然兵库津号称日本第一大港,但是实际上,面对着大明如此庞大的舰队,兵库津根本容纳不下。
因而,大部分船只就只能停靠在海面上。
在舰队前往,为首宝船的甲板上,正有两人手持望远镜,注视着岸边翘首以盼的“日本国王”足利义满以及其身后的一众人员。
其中一人身材挺拔,面如冠玉,正是已经来过一次日本的郑和。
另一人身着一身黑色裟衣,脑袋上并无寸缕,其乃是永乐朝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道衍此行跟着郑和来东瀛的目的很简单。
一方面是由他来主导接下来与日本的交涉,好挖好坑让日本跳。
另一方面,自唐朝鉴真东渡以来,佛学便在东瀛流传开来。
道衍此行还想看一看,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日本的佛学发展到了何种的地步。
“道衍大师,港口那居于首位,身着黄色裟衣的僧人,乃是三年前册封的日本国王,前幕府将军,日本的实际掌权者源道义。
而根据店家给的资料上的说法,其名为足利义满。
他身后之人,名为斯波义将,乃是足利义满的左膀右臂。
在斯波义将身后,则是足利义满的两位子嗣,幕府现任将军足利义持以及其弟足利义嗣。”
已经来过一次的郑和,为道衍介绍起在港口等待之人的名字。
道衍一边用望远镜进行着观望,一边频频点头。
在来东瀛的这些日子,他熟读了店家给郑和的那些资料。
东瀛的制度与中原的制度可谓是完全不同。
中原的最高掌权者是皇帝,而东瀛的掌权者则是幕府将军。
幕府这一词,在中原王朝倒极为常见。
本意是古代将军的府署,因为将军出征使用帐幕,所以称之为幕府。
后来,就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作幕府。
但是东瀛的幕府,则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东瀛的幕府指的是由一群名为武士之人所建立的政权。
在幕府制度下,日本名义上的天皇并无实权,实权都是由征夷大将军所掌握。
而在店家给的资料中,他还发现了一件瞠目结舌的事情。
幕府制度存在了近700年。
这什么概念。
七百年的时间,全是由幕府的将军所掌权。
而那些将军全都无一例外,都没有自立为日本天皇。
要知道在中原地区,虽然出现过权臣的情况,但是用不了一两代,就会直接取而代之。
不过,随着他的仔细翻阅资料,他终于明白了这是什么原因了。
简单来说,就是实力不够。
虽说幕府将军乃是日本的掌权者,但是实际上,幕府将军掌握的势力也极其有限,一般就是京师周围的地区。
而在其他边缘地方,各个家族就相当于自立为王。
也就是说,如今的东瀛,并不是铁板一块。
此番情况,对大明而言,那是极为有利。
大明完全可以左右逢源,甚至不需要怎么出力,便可让东瀛的各方势力互相之间大打出手。
他已经为之准备好了好几条计策。
借此,大明可以从中坐收渔翁之利,从而掌控东瀛甚至接管东瀛。
念及至此
,道衍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
接下来,就该为会面做准备了。
随着为首的一艘宝船停靠在岸边,在众多士卒的护卫下,道衍与郑和从船上走下。
见到使臣是郑和,足利义满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在三年前,明朝使臣就是郑和。
既然是熟人,那就好办了。
只不过……
足利义满的目光从郑和移向了道衍。
他看出了对方乃是一位僧人。
但是……
他深知,在明朝,僧人的地位与在日本那是截然不同。
按理来说,走在前列的人应该是郑和,而不是那名僧人。
难不成那名僧人身份不一般?
在足利义满思考着僧人身份的同时,道衍与郑和已经来到了足利义满的跟前。
“郑使。”
足利义满蹩脚地与郑和打着招呼。
虽然可以使用翻译,但是足利义满还是选择了自己上。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表明他的诚意。
郑和冷冷地注视着与他打招呼的足利义满。
来此之前,他便已经在太子殿下那获悉了将来东瀛对大明所造成的威胁。
原本以他的想法,是想要将威胁消除。
但是,太子殿下说了,此行不宜大打出手,而是应该徐徐图之,一切以道衍大师为主。
因而,在应了一声后,郑和便为面前的足利义满介绍起身侧的道衍。
“源道义,此番我只是副使,道衍大师才是正使。”
“道衍……大师……”
足利义满的眼睛陡然睁大,不可思议地望向一脸微笑的道衍。
自永乐皇帝登基后,他派遣了两次队伍前往明朝朝贡。
从朝贡队伍所带回的信息中,他知晓了明朝有这么一位僧人,为永乐皇帝的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那位僧人法号道衍。
“鹿苑院天山道义见过道衍大师。”
足利义满双手合十,强行平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他没想到明朝此次派遣而来的正使是身为僧人的道衍。
如此,那便好办了。
凭借着他也是僧人的身份,如果能够与对方打好关系,那他势必能够从明朝攫取不小的收益。
面对着足利义满的招呼,道衍也是双手合十回应道。
“鹿苑院天山道义?可是法号?”
“正是。”
道衍点点头,并未有其他言语。
这时的足利义满决定趁热打铁。
“道衍大师,我已在四天王寺准备好膳食,我们移步前往四天王寺如何?
四天王寺,乃是日本佛教最早的寺院,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
毫不夸张地说,四天王寺就是日本佛教的源头,其地位不言自明。
而足利义满邀约道衍前往四天王寺目的很简单。
他想以僧人的身份,与身为明朝正使的道衍好好套套近乎,以谋求更多的利益。
足利义满怀着此等想法,道衍何尝不是。
作为看过足利义满生平的道衍,可以说对足利义满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因而,面对着足利义满的邀约,道衍面带微笑,微眯着眼表示赞同。
“好,就依鹿苑院天山道义大师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