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紫禁城。
晨光如薄纱般轻覆大地,远处的天空显露出一片鱼肚白,人心惶惶的大明京师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忽地,紫禁城的一角,突兀地出现了数道人影。
察觉到眼前场景变换的朱祁钰,第一时间便打量起周围的环境。
最终,他确定了,自己回到了正统十四年。
而且,就和二叔祖父与他说的那样,正统一朝的时间流速与后世大不相同。
明明他离开时太阳高悬,现在却已经是清晨时分。
如此说来,岂不是过去了一日?
可是他感觉仅仅过去了一个时辰左右。
这便是后世的神奇吧。
“高祖,伯曾祖父,曾祖父,祖父,叔祖父,我们到了,这便是曾祖父迁都北平后的紫禁城。”
朱元璋神色如常地点点头。
迁都一事对他而言已经不稀奇了。
早在史书当中,他就已经知晓了迁都一事。
并且,他还亲自前往了一趟崇祯朝,见识过了明末时期的紫禁城。
“祁钰,看天色,今日应该是八月十八吧。”
“是的,高祖,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御前会议已经开始了。”
一提及御前会议,朱元璋眉梢一挑。
御前会议,一般都是由皇帝或者太后召开,而从现在的时间可以推断出,他的这位玄孙目前还未成为皇帝。
如今的大明皇帝还是狗日的朱祁镇。
但是,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了,所以,现在召集御前会议的,想来就是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氏了。
“祁钰,发起御前会议的可是孙氏。”
朱祁钰听出了朱元璋的语气不善。
虽不明白缘由,但他还是恭恭敬敬地说道。
“是,高祖。”
得知这一事的朱元璋不满地冷哼一声。
对于这位瞻基的皇后,他可谈不上一点好感。
首先,孙氏的身份有很大的问题。
当初,为了避免像以往朝代外戚干政的情况发生,他早就立下了规矩,皇后得从身世清白,没有什么身份背景的人家去选,如此,才能够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而孙氏的父亲,是永城县一名普通的主簿。
看起来孙氏确实符合做皇后的条件。
但是实际上,孙氏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
高炽的皇后张氏,其母亲同样在永城县。
而张氏的父亲搭上了这一层关系,将孙氏送进了当时是太子的高炽府中。
大概就是在这段时间,孙氏与瞻基培养起了感情。
不过……
好在老四也不是傻蛋。
孙氏名义上是张氏带进宫的,如果孙氏成为了太孙妃,那么她将来大概率也会成为皇后,这也就意味着大明连续两任皇后都被一条线上的人包圆了,风险实在太大。
因而,老四出手,将太孙妃的位置给到了一位出身百户之家,名为胡善祥的女子。
不得不说,老四的眼光确实不错,胡善祥确实可以被称作贤后。
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注重节俭,为后宫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对待宫人和妃嫔都非常仁慈,从不滥用权力,深得宫中上下的尊敬。
在瞻基犯错时,她还会提出意见,希望瞻基纠正。
不过,就是这么好的一个媳妇,瞻基那小子,却出于他对于孙氏的感情,以及孙氏的教唆,直接就将胡善祥废了。
而瞻基的这一行为,直接就开启了大明无过废后的先河。
朱见深,朱厚熜都是如此。
得益于此,孙氏成功地登上了皇后的位置。
但是,要知道,皇后的位置非比寻常。
需要妥善处理好后宫的关系,还要时不时地为皇帝分忧。
而孙氏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在瞻基怠政的时候,她根本就没有像胡善祥一般起到劝谏的作用,而是放任自流。
在身为太后期间,纵容宦官王振专权,使得王振干预朝政,排除异己。
对王振的不管不顾,也造就了之后的土木堡之变。
此外,她还没有教导好她那王八蛋儿子,在朱祁镇亲征瓦剌前,身为太后的孙氏并未有效劝阻,这同样导致了之后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可以说,土木堡之变,也有着孙氏的一份责任。
随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孙氏在处理后续一系列问题上的做法,也颇令他不满。
就例如在是战是和这个问题上,不够明智和果断。
她甚至一度将皇位给她的宝贝儿子留着,甚至不惜和瓦剌做交易,想要换回儿子。
直到那狗日的朱祁镇叫门之后,她迫于压力,终于同意了监国的祁钰成为皇帝。
不过,在这之前,她还颇有心机地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先
行立为了太子。
景泰八年,在她那个废物儿子趁着祁钰生病,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孙氏也站在了她那废物儿子的那一边。
她儿子什么能力她不知道?身为太后,竟然将大明的江山弃之不顾,真是枉为朱家的媳妇!
不过,他虽然对《明史》上记载孙氏所做之事极为愤慨,但是他也清楚,《明史》作为后金编写的史书,其真实性有待商榷,不可全信。
就譬如在《明史》中记载,朱祁镇那王八蛋就不是孙氏亲生的,而是抱养宫女的。
但是这件事只要是个明眼人,就都能看出来。
要知道,当时的瞻基可是无后,朝廷上下多少双眼睛都在盯着,看孙氏与胡善祥究竟谁能诞下第一个皇子。
当时,后宫之主是高炽的皇后张氏,而孙氏仅仅是一个贵妃,她不可能一手遮天,将怀孕一事瞒过所有人的眼睛长达十月之久。
相较于《明史》中的偷梁换柱,还是《明实录》的说法靠谱。
狗日的朱祁镇,就是孙氏的亲儿子。
但是,即使《明史》中的内容不可全信,他还是能够从《明史》的记载中窥得孙氏品性一二。
他的妹子,老四的妙云,高炽的张氏,可都在明史中评价颇高。
就连被瞻基废掉的胡善祥,在《明史》中都有着不错的评价。
怎么到孙氏这,评价却急转直下,如此拉胯呢。
这是不是说明真实的孙氏确实有着很大的问题?
想到这一点的朱元璋,眼神落在了还不知晓将来发展的朱祁钰身上。
虽然在历史当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
现在的他很怀疑一件事。
那就是祁钰一家的遭遇,与这位孙氏脱不开干系。
他的太子朱见济,景泰四年离世。
他的皇后杭氏,景泰七年离世。
而祁钰仅在位八年,就在景泰八年离世,离世时仅三十岁!
如果仅是一人离世那还可以用偶然来解释,但是一家人都在如此年岁离世,意味着绝对有猫腻。
能够做下这件事的,毫无疑问只有一人。
那便是身为后宫之主的孙氏。
既然他现在来到了这里,那是势必要将孙氏的问题处置妥当。
免得将来登上帝位的祁钰再度走上老路。
“祁钰,走,咱们去参加这御前会议。”
“是,高祖。”
同一时间,紫禁城,奉天殿。
一身青色翟衣的孙太后立于大殿高台之上,望着下方气喘吁吁的羽林卫道。
“郕王呢?”
“回太后,据郕王府中的管家所言,郕王殿下昨日并未回府。”
并未回府?
羽林卫的一番话,令得在场的诸位大臣,都开始了窃窃私语。
郕王朱祁钰的消失,可以说是出乎了在场所有人的预料。
原本,今日的辩论,便较之昨日更甚。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无论是坚守京师,亦或者是南迁,就在今日,差不多就要拿出个章程来。
此事拖得越久,对大明而言越不利。
既然要拿出章程,势必要有个主事人。
虽然太后能够算作是暂时的主事人,但是这个主事人并不能长久。
原因便是太祖皇帝在《皇明祖训》中曾规定,后宫不得干政。
因而,身为宣宗次子的郕王便是这个主事人的最佳人选。
但是,如今郕王竟然消失不见,那主事之人应该换做谁?
不过,在场有一人的想法与其他的诸位大臣都不相同。
听闻朱祁钰并未来此,翰林侍讲徐珵嘴角的笑意怎么样都压不住了。
在昨日的议事中,郕王可是明确地提到过,要留下来抵抗的。
而今日,郕王并未来此,意味着他的南迁之策大概率将会通过。
紫禁城内。
朱祁钰领着朱元璋等人已经穿过了奉天门,向着不远处的奉天殿靠近。
一行人刚刚走上数十级的台阶,便有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上前拦住了朱祁钰一行人的道路。
其名为陈润,乃是羽林前卫的指挥使。
能够在奉天殿外值守的陈润可不是一般人,他乃是勋贵之后,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勋贵。
他的祖父陈亨,跟随着朱元璋在濠州起事,大明建立后,跟随着大将军徐达数次北征,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父亲陈懋(mào),早年间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功成后,被封宁阳伯。
之后与朱棣五次北伐,可谓是极受器重。
在洪熙,宣德,正统一朝也多加恩宠。
他也是唯一一位,以靖难之役功臣受封,而活至天顺年间仍保持爵位的将领。
而拦住朱祁钰等人的陈润,便是陈懋的四子。
“郕王殿下,
太后正在举行御前会议,不知这些人是?”
陈润一边说着,一边细细观察起朱祁钰身后跟着的一大群人。
首先映入眼帘的乃是一名老者,虽然看上去约莫五六十岁,但是那如鹰一般的目光使得陈润心中一惊。
直觉告诉陈润,这老者非同一般。
老者的身后,站着一位二三十岁的中年人,其看上去倒是儒雅随和,平易近人,倒是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然后,陈润的目光就落在了第三人的身上。
只看了片刻的功夫,陈润就咽了口唾沫。
眼前之人与太宗皇帝实在是有些太像了。
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而在中年“太宗皇帝”的身后,还跟着一个极为年轻的“太宗皇帝”。
虽然如今已经入秋,但是陈润头上的汗珠不由地涔涔留下。
之后他看到“太宗皇帝”身后之人时,他那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因为他看到了仁宗皇帝陛下,汉王,赵王!
“扑通”一声,陈润直接跪倒在地。
“臣陈润见过太宗皇帝陛下,仁宗皇帝陛下。”
“祁钰,这位是?”
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
“高祖,曾祖,这位是北平都指挥使陈亨之孙,宁阳伯陈懋第四子陈润。”
朱元璋与judy的脸上均露出了了然之色。
此刻的陈润猛地抬起头,看向站在首位的朱元璋。
刚刚,郕王殿下喊他高祖。
那岂不是……
“臣陈润见过太祖皇帝陛下。”
陈润再度诚惶诚恐地跪拜道。
对于刚刚陈润并未认出自己一事,朱元璋倒是没有太过计较。
“起来吧。”
见陈润站起,朱元璋示意朱祁钰继续前行。
“祁钰,走吧,也是时候见一见你们正统一朝的诸位大臣了。”
“是,高祖。”
朱祁钰领着朱元璋来到奉天殿门口。
刚刚门口发生的动静,已经吸引了一些在后方官员的注意,只是因为相距较远,并未能够听清楚发生了什么。
而看到朱祁钰出现在门口,后方的一众大臣均是面露喜色。
“郕王殿下来了!”
惊喜声经过一层层的传递,几乎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集到站在门口的朱祁钰身上。
不过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朱祁钰并未直接进殿,而是让开身位,让他身后的一名老者率先进殿。
站在队伍前列的吏部尚书王直,目光紧紧地盯着进殿的一群人。
倏然间,他那已经有些浑浊地眼眸瞬间一凝,直直地落在了judy与朱高炽的身上。
虽然这一切实在是有些难以相信。
但是不会错的,那两人,是太宗皇帝陛下与仁宗皇帝陛下!
而走在他们面前的那名老者……
在脑海中搜寻了片刻的时间,王直不自觉地就将老者的面庞,与太庙中的画像联系在一起。
在经过短暂的愣神后,王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臣参见太祖皇帝陛下,太宗皇帝陛下,仁宗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