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煦与赵佶返回北宋后,李承乾也向张泊提出了辞行。
对于此次的行程的结果,他颇为满意。
一方面,他与青雀算是完成了和解。
兄弟关系恢复到了早年间的时候。
另一方面,他也将虞县公想要前往北宋的打算告知了店家。
因为刚好碰到了宋哲宗赵煦的关系。
所以虞县公前往北宋的愿望也算达成了。
也是时候该回去了。
不过,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带着父皇再度前来。
“青雀,我们回去吧。”
李承乾说完,便欲带着李泰一同离开。
但是李泰仿佛没有听见李承乾的呼喊一般,整个人牢牢地固定在原地。
李承乾也是注意到了这一幕。
“青雀?”
李泰的脸上,此刻浮现出一抹纠结之色。
似乎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李泰经过了几息的时间后,终于开口了。
只是,他说话的方向,不是李承乾的方向,而是张泊的方向。
“店家,我有个不情之请。”
“李泰,有什么事尽管说便是。”
李泰扭捏半天,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店家,关于刚刚的那个《兰亭集序》的复印件,不知道可不可以给我一份。
至于条件,只要我能够做到,店家你只管提便是。”
张泊释怀一笑。
他见李泰一副煞有其事的模样,还真的以为李泰是有着什么天大的事要和他说。
结果……
仅仅是如此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原来是这件事啊,这件事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过……”
张泊的目光看向一旁的李承乾。
他确实可以直接将《兰亭集序》给李承乾,但是,他给李泰,与李承乾给李泰,是不一样的效果。
如果是李承乾将《兰亭集序》的复印件给李泰的话,那他们兄弟的关系,肯定会更深一层。
“店家,不过什么?”
李泰一脸担忧,他就怕店家提出一个对他而言不可能完成的事。
“不过嘛,这件事你不应该问我,而应该问你大哥,你大哥的手中,可是有着百八十份《兰亭集序》的。”
李泰整个人僵在原地。
他被这个惊人的数目,震惊地说不出话。
“多……多少,百八……十份?”
李泰微微侧过头,看向了已在屋门口的李承乾。
李承乾脸上挂着笑容,缓缓地点了点头。
“青雀,确实如店家所言的那般,如果你想要的话,回去我便给你。”
在经历了短暂的愣神过后,李泰当即向李承乾表达了感谢。
“高明,如果没有的话,再来我这复印。”
对此,李承乾苦笑着摇了摇头。
原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算得上绝世孤品,但是,被店家这么一复印,整的倒像是烂大街的一般。
“够了,店家,目前在贞观年间,才堪堪送出去几份,要想将之全部送完,恐怕来日方长。”
“那就行。”
“对了,店家,我预估差不多两个时辰后,父皇便可前来,不知到那时,店家你可有时间带父皇前往医院看病?”
“两个时辰后看病确实可以,但是,我推荐后日早上前来。”
后日?
李承乾估摸了一番时间。
如果以后世的后日计算,差不多就相当于大唐过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店家,为什么特意要定在后日的早上?”
“因为后日的早上,医院里有专家号。”
“这专家号是何意?”
“简单来说就是专家坐诊的门诊,打个比方,就例如你贞观时期,由孙真人坐诊的门诊,与普通医师坐诊的门诊,肯定是有着不小差别的。
而孙真人所坐诊的门诊,就是专家号。”
如此通俗易懂的解释,李承乾瞬间明了。
“既然如此,那还是过两日吧。”
“行,依然同今日是差不多的时间。”
“没问题,店家。”
李承乾说完后,目光落在了一旁的虞世南身上。
“店家,为了使虞县公不舟车劳
顿,就将虞县公暂时安置在店家你这,不知可否?”
李承乾简短的一番话,却令得张泊陷入了思考。
或许,他可以卡bug。
按照原本历史的发展,虞世南就只有一年的寿命。
但是,如果将虞世南放在后世,以后世的时间流速而言,一年就差不多等于十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就算按照原本记载,虞世南一年后离世的话,他是能够看到十年后大唐的。
“店家,店家。”
李承乾对着发呆的张泊喊道。
张泊顿时回过神来。
“店家,莫不是有什么难处?如果实在不便,那我就将虞县公带回大唐。”
“没有,很方便,只是刚刚高明你的话,让我生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
“有趣的想法?”
“简单来说就是,让虞县公长期生活在后世,因为后世与大唐之间的时间不同,即使是历史上的虞县公,也能够活到大唐的十年后。”
李承乾当即眼前一亮。
按照店家所说的方案,貌似真的可行!
“而且……”
张泊望向虞世南。
“虞县公在后世也不用担心无聊什么的,毕竟我这算是各个朝代的枢纽,各个朝代的人,都会汇集于此,虞县公在此,也能见识到各个朝代的人。
至于虞县公心心念念的,想要与其他朝代的书法大家交流一事,也可以依靠着我的这间食肆完成。”
虞世南的脸上,当即也是露出了了然的神色。
“如此,会不会太过叨扰店家了。”
张泊直接了当地摆了摆手。
“虞县公,不碍事。”
虞世南待在后世,肯定闲来无事要练习书法,这字帖不就到手了吗?
“如此,那便谢谢店家了。”
又交谈了片刻的时间,李承乾便领着李泰离去了。
在旁听了半天的杨广终于找到机会开口了。
“店家,关于刚刚你们谈论到的那个《兰亭集序》,不知为何物?为何赵佶与李泰谈及那物,均是一脸的激动之色。”
“杨广,你不会没听说过《兰亭集序》吧。”
张泊的话语令得杨广一愣。
店家怎么又将问题反问给他了。
而见到杨广此等神情,张泊便知晓,杨广确实没有听说过《兰亭集序》。
“那你知道王羲之吗?”
“王……羲之,有点耳熟。”
“行吧,那我便来为你大致地讲解一下,这《兰亭集序》是晋朝时期的王羲之,所写的一张字帖,其在书法界被封为极品,北宋时期的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杨广有些无语地撇了撇嘴。
说到底,这不还是一张字帖吗。
对他而言,字帖终归是字帖,如果让他选择,恐怕还是一罐,不,一箱快乐水比较划算。
张泊注意到了杨广不在意的神情。
他也没有多说什么。
不说隔行如隔山,就说杨广的那个性子,就不是看重《兰亭集序》的性格。
忽地,张泊意识到一件事。
如果,唐朝时期有《兰亭集序》,那么相对应的,隋朝时期,同样也有《兰亭集序》!
而且,依然还在永欣寺的辩才和尚手中。
如果,他能够拿到两幅《兰亭集序》的真迹。
恐怕要震惊收藏界了。
不过,张泊仅是想想,便放弃了这个打算。
有一副《兰亭集序》已经足够了,贪多嚼不烂。
……
天宝十二年,陇右。
陇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陇西郡,后来在汉武帝刘彻时期,设立河西四郡,至此,陇右算是正式地纳入了中原的版图。
待到后来,贞观元年,置陇右道。
其为大唐十道之一,管辖19个州和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可以说,西域的一切,都隶属于陇右道的范围。
唐睿宗景云二年(717)年后,陇右道被分割成了两份。
以黄河为界,黄河以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设河西道。
刚好,现在的哥舒翰,所担任的正是陇右,河西两镇节度使。
李白与杜甫经过月余的跋涉,如今终于抵达了陇右的治所鄯(shàn)州,并且已经来到了节度使府的门前。
节度使府作为节度使平日里办公的场所,门口有着重兵把守。
因而,李白与杜甫两人还未靠近,就被门口的士卒拦了下来。
“站住!你们是何人?来这何事?”
一位守门的士卒厉声问道。
“我名为李白,字太白,这位是杜甫,字子美,我们两位乃是掌书记高适的故人,今日来此,特来见掌书记高适一面。”
门口把守的士卒,互相之间看了一眼,脸上均露出了极为郑重的神色。
虽然掌书记官职不大,仅仅为从八品,主要负责战情军需的记录、文书、信件等事务。
但是掌书记高适不同,他可以称得上哥舒翰节度使的亲信。
正是在哥舒翰节度使的引荐下,高适才能够担任左骁卫兵曹,以掌书记在节度使府中任职。
甚至,能够跟随着哥舒翰节度使一同入朝。
据说,哥舒翰节度使还曾在陛下面前盛赞过高适。
此等殊荣,陇右可没有几人能够获得。
因而,在听到高适这个名字后,门口士卒的态度稍缓。
“如此,你们在这安心等待,我去禀告。”
士卒说完,便转身前往了节度使府中。
不多时,就见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者,从节度使府中一路疾行而出。
其正是如今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府中的掌书记高适。
此刻的高适,心情那是异常激动。
虽然他先前收到过好友李白的信件,说要前往陇右,告知他一个天大的事情。
但是,没想到,李白此行不是一人前来,还带来了他们两人的共同好友,杜甫杜子美。
快步来到门口,高适一眼就见到了风尘仆仆的李白与杜甫。
当即,他的脸上洋溢着一抹灿烂的笑容。
“太白,子美,许久不见了。”
望着面前笑意盈盈的高适,李白脸上同样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是啊,距离我们上次相见,已经过去九年了吧。”
虽然九年未见,但是当年三人在一起的场景,对李白而言依然历历在目。
上次三人见面,还要追溯到天宝三年。
他刚被赐金放还,就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接着他们一同结伴前往了梁宋地区,之后便遇见了高适。
当时的三人心中各有大志,理想相同,相见恨晚。
在此过程中,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然后三人结伴前往齐鲁大地,在此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听到李白提起当年之事,高适的脸上也是浮现出一抹追忆之色。
可以说,当年他与李白杜甫两人一同从梁宋游览至齐鲁的那段时光,算是他人生中最为快乐的一段经历。
“是啊,已经过去九年了,走,我们进去详谈。”
高适说罢,便领着李白与杜甫二人,一同前往了节度使府中。
在准备好茶水糕点等一系列的事物后,高适一脸笑意地和李白说道。
“太白,子美,不知你们最近的境况如何?”
“我还是老样子,在大唐境内东奔西走,游览名胜古迹。”
虽然李白想直接告知高适有关后世之事,但是高适既然都这么问了,那他还是决定先行回答高适的问题。
高适点了点头。
这确实是他这位好友会做的事。
随后,高适又将目光看向了好友杜甫。
“自打与达夫你分别之后,我便一直待在长安寻找机会,如今,已经过去了八年,依然一事无成。”
谈及八年碌碌无为,杜甫极为坦然。
但是得知这一切的高适,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转而是一脸担忧。
“子美,要不……来陇右任职可好?”
虽然高适知晓,杜甫想要靠自己的学识获得官职。
但是,目前看来,情况有些不太乐观。
为了好友着想,他或许可以向节度使哥舒翰引荐一番好友。
以好友的才学,谋个一官半职,应该不是问题。
对于高适的提议,杜甫摇了摇头。
“达夫,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官
职一事,我已不再执着。
我们此次前来,其实是有要事要与达夫你说的。”
“要事?”
高适蓦然联想到先前李白寄给他的信件中,所提到的那件天大的事情。
而且,他也觉察到了李白此行,那超乎寻常的速度。
根据信件所言,李白当时身在江陵,而以江陵与陇右的距离,一路上慢慢行走,恐怕要半年之久。
但是,如今才两三月的时间,李白便从江陵抵达陇右。
可以说,行程飞快。
如果说,他的两位好友,行进如此迅速的原因,就是来此告知他某件事情的话。
那么,这件事一定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