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爱卿,朕今日有几件物件要交予你们。”
几件物件?
夏原吉与黄福脸上略带惊讶,眼神中透露着些许迷茫。
他们原以为,陛下此行召集两人,是为了商谈修建新都的事宜。
但是,现在看来,恐另有他事。
当即,两人便静静等待着陛下接下来的话语。
“来人,将那物件呈上来。”
朱棣的话音刚落,就有几位宦官,拎着一只大麻袋,走进了武英殿。
朱棣也在这时起身,手中拿着一摞纸张,来到了两人的面前。
“黄福,此物是给你的。”
黄福双手接过朱棣递来的大约二尺见方的一摞纸,眼眸不自觉地就落在了最上方的一张纸上。
纸上所描绘的,乃是一个奇怪的物件。
一个圆滚滚的球形物体,下面还悬挂着一个藤条编制而成的竹筐,两者之间,还有着一个铁桶。
热气球……
好生奇怪的名字。
看了大约几息的时间,黄福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说实话,他看不懂。
虽然纸张上,将制作“热气球”各部分的制作方法,都写在了上面,但是,却唯独没有关于此物的具体使用方式。
这就导致现在的黄福,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晓这所谓的热气球具体用处究竟为何?
“陛下,不知此物的功能是?”
见想不出个所以然来,黄福便向提供图纸的朱棣问道。
“此物名为热气球,它的功能嘛……是载人飞天。”
嗯?
载人飞天!
朱棣的一席话,瞬间吸引了场上两人的目光。
不过,片刻的时间后,黄福的头便低了下来,盯着手中的图纸一言不发。
他还记得,曾经的大明,也有一人,也想要实现载人飞天的伟大壮举。
其名为陶成道,乃是洪武年间受封的万户。
洪武二十三年,陶成道手持两只大风筝,坐在绑着四十余只火箭的椅子上,叫人点火发射。
他想要凭借着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来。
结果,自然是以失败而告终。
如今,距离陶成道逝世的洪武二十三年,仅仅过去了短短的十五年的光景,陛下竟然再次提及了飞天之事。
这恐怕……
黄福一脸担忧地说道。
“陛下,洪武二十三年,陶成道就是因为想要飞天,从而身死,而现如今这个名为‘热气球’之物……”
对于黄福的担心,朱棣也能够理解。
因为在他的这一朝,陶成道确实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想要飞天而离世的。
但是……
洪武一朝的陶成道可不是这样。
洪武十六年的陶成道,取代了原本历史中的工部尚书赵俊,成为了大明新一任的工部尚书。
而在工部尚书陶成道,以及明末宋应星的帮助下。
一系列超出洪武朝的玩意,就被如此简单地制作了出来。
例如热气球。
“关于此物是否能够飞天,不用担心,朕这可是有录像的。”
“录像?”
在黄福思忖着录像是什么的时候,朱棣就已经从袖口处掏出了手机,并将他在洪武朝乘坐热气球的影像放了出来。
当时的他仅仅是想留个纪念,不过现在,倒是派上了大用场。
“这……这是……”
黄福的眼睛瞬间瞪得浑圆。
他看到了什么!
一个如同纸张上描绘的物体,正在空中缓慢地飞行。
看那高度,近乎有二十余丈。
此物竟然真的可以飞天。
“陛下,不知道可有样品,如此,工部便可以更加快捷地做出热气球。”
“样品……”
朱棣倒是忘了这一茬。
他回来时太过匆忙,因而并没有携带所谓的样品。
“暂时按照图纸上的所示做吧,等过段时间,我再将你们带去见识见识这样品。”
虽然黄福不明白,为什么陛下要过段时间才再带他见识样品,但是他还是将这件事应承了下来。
样不样品其实无所谓,如今有着图纸的加持,将热气球制作出来,难度不大
。
将图纸交给黄福之后的朱棣,从麻袋中掏出了几袋颜色艳丽的包装袋,交到了一旁侍立着的夏原吉手中。
“夏原吉,这便是我要交给你的物件。”
从朱棣的手中接过包装袋,看着包装袋上那栩栩如生的作物,夏原吉倒是认出了其中的一两袋,至于其他的,他则是没有见过。
“陛下,这些莫非是作物的种子?”
“没错,不过,他们可不是普通的作物种子,而是亩产千斤的作物种子。”
“亩产千斤的作物种子!”
此时的黄福,听到了夏原吉的一声惊呼,将目光从手上的图纸上移开,看向了夏原吉的方向。
他刚刚听到了什么?
亩产千斤的作物种子!
这可能吗?
同一时间,夏原吉的脸上,则是已经被震惊得无以复加。
他身为掌管全国钱粮的户部尚书,可是太清楚这在如今的大明,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一件事。
别说亩产千斤了,亩产四五百斤都够呛。
“陛下,这些稻谷小麦,也能够亩产千斤?”
“没错。”
望着夏原吉脸上的惊骇的神情,朱棣嘴角含笑,心绪难平地点了点头。
想当初,在他得知这个消息时,他脸上的表情可是要比夏原吉更加精彩的。
身为大明的皇帝,他可太清楚这些玩意对大明,对永乐朝的价值了。
因而,在他得知兄弟两人明明知晓此等作物,却没有献上来后,才会如此的恼怒。
得到朱棣肯定答复的夏原吉,此刻依然有些不敢相信地反复观看手中的包装袋。
虽然直觉告诉他这不可能,但是陛下的语气,又是如此的笃定。
而想要验证真伪,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这些作物种植下去,等待收成。
“陛下,这些作物不知应该在几月份种植?对于种植的环境,可有要求?”
“其一并都在麻袋中。”
户部尚书夏原吉,望着地上那个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分量不轻的麻袋,眼中露出了极为热切的神情。
如果真如陛下所言,那么,眼前的这个不起眼的麻袋,可就是一个聚宝盆啊。
夏原吉当即半蹲下身子,开始查看起地上的麻袋。
“夏原吉,关于这些作物之事,暂且放在一边,接下来,朕还有两件要事,要听听你的意见。”
夏原吉刚蹲下的身子再度站起。
“臣洗耳恭听。”
“第一件事,便是朕欲对大明宝钞,进行改革。”
对宝钞进行改革?
夏原吉眼前一亮。
陛下的这个计划,同样触及到了他的心坎。
因为现在的大明宝钞,对于大明的危害,较之苛捐杂税更甚。
历史上,宋元两朝的灭亡,都与宝钞的滥发,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而现在的大明,毫无疑问,正走上宋元的老路。
他也因此劝谏过陛下,要谨慎地使用宝钞。
但是……
陛下完全不当回事。
他身为户部尚书,自然不能对此事置之不理。
一方面,他尽全力将旧的宝钞低价收回和销毁,减少市面上的宝钞流通。
另一方面,他向陛下提出了户口食盐法。
食盐,乃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
普通百姓,要从朝廷的手中购买食盐。
而所谓的户口食盐法,就是将宝钞的价格与必需品食盐绑定在一起,即每户大人配食盐一斤,收取宝钞一贯。
如此动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宝钞的贬值。
不过,依然杯水车薪。
距离洪武八年,仅仅三十二年的时间,曾经一贯大明宝钞,目前仅仅价值三四十文。
可以预见的是,过不了多久,宝钞的价格将会进一步贬值。
直至……一文不值!
“陛下,不知改革方向是……”
现在的夏原吉就担心一点。
万一陛下脑子一热,又准备发行大量的宝钞……
那他肯定是要劝陛下打消这个念头的。
“首先,低价回收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旧宝钞,待到旧宝钞回收得差不多了,便推行新宝钞。
其次,以两年为期,
设立倒钞期限。
最后,乃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允许宝钞与铜钱白银的互换,并在这基础上,设立保证金,保证金大约是发行宝钞金额的三成左右。”
朱棣此刻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将从洪武朝所获知的东西一股脑地全部说了出来。
不得不承认,晚去店家那,不仅使他免受了皮肉之苦,并且洪武朝一系列已经实施的计划,他也能够照搬全抄。
而在朱棣侃侃而谈的同时,夏原吉就已经惊讶得合不拢嘴了。
陛下的改革方案,在他看来,只能用一个词形容。
专业!
当然,如此专业的话语,在陛下的口中说出来,夏原吉总感觉到有些怪怪的。
因为这与陛下先前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不过,夏原吉并未细究太多。
最起码,在现在的他看来,这个改革宝钞的计划,没有任何的毛病。
“夏原吉,朕的这个计划如何?”
“臣认为此事可行。”
朱棣嘴角噙着笑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可是经历洪武朝检验的,能不行吗?
“另外,夏原吉,朕还有一事,有关互市的事宜。”
“互市?”
“没错,朕欲在边境,多设立几个互市。”
原本,以他的打算,是准备将所有未来能够威胁大明将来的游牧,全都赶尽杀绝的。
例如辽东的女真。
又例如盘踞在大明北方的瓦剌鞑靼兀良哈。
但是,在店家那了解到,可以用驱虎吞狼的计策,来使这些游牧自相残杀之后,朱棣便准备直接采用此等的计策。
毕竟,史书记载上,五征漠北,他虽然为大明打下了十数年的太平,但是与之相对的,也耗费了大明的很多国力。
当然了,第一次肯定要去的。
那可是他封狼居胥的一次。
刚好趁着第一次,震慑住那些北方的游牧,为之后的互市,提供便利。
“陛下,不知为何在边境,多设立几个互市?”
“因为,朕寻找到了一个对付游牧的好办法……”
朱棣讲述完一切后,夏原吉当即默不作声。
高,实在是高。
他从来没有想过,互市还能被这么玩出花来。
不需要大规模出兵,不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就能够使游牧自乱阵脚,何乐而不为呢。
夏原吉当即举双手双脚赞成。
而在朱棣与夏原吉交谈的同时,翻看着图纸的黄福却看到了一些令他有些陌生的玩意。
火绳枪?燧发枪?
这又是什么玩意?
看着图纸上的相关介绍,黄福很快就明白了火绳枪与燧发枪的用途是什么了。
竟然是火器。
但是,眼前的这些火器,较之如今大明的火器,可是截然不同。
不说别的,就说那细长的铳管,就与如今大明短粗的火铳有着明显的差别。
“陛下,此物……难不成是火铳?”
黄福举起手中的图纸,向着朱棣询问道。
“没错,就是火铳。”
“那为何这火铳与我们现如今的火铳大不相同,铳管如此之细,岂不是会有炸膛的风险?”
对于这么专业的问题,朱棣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虽然先前,洪武朝的工部尚书陶成道给他进行简单的解释。
但是,他忘了。
主要是因为原因太过复杂……
什么硫之类的。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他记得陶成道所讲的一个简单易懂的条件。
“不用煤而改用木炭,辅以锻造精铁的方式锻造铳管,即不会有炸膛的风险。”
“用木炭而不用煤吗?”
黄福有些懵懂地点了点头。
虽不明白为何要如此行事,但他决定待会回到工部后,便召集人手一试。
在解决完心中的所有问题后,夏原吉与黄福走出了武英殿。
“如锡(黄福),你有没有觉得,陛下不一样了。”
黄福从图纸上移开了目光。
“有吗……好像确实有,陛下竟然对于工部锻铸之事多有了解。”
“嗯,不仅如此,陛下还对如何管理钱币也颇有心得。”
“
维喆,反正陛下的改变,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们不需要太过担心,只需要做好陛下布置的任务即可。”
“倒也没错。”
两位尚书走后,朱棣一刻也没有停歇,而是直接对殿外吩咐道。
“来人,传召内宫监太监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