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五年,紫禁城。
朱棣驾驶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两兄弟以及复印机等一系列物资,返回了乾清宫。
“老二,你们先行驾驶着电动三轮车前往文渊阁。”
朱棣从车上下来,对着蜷缩在车后的朱高煦说道。
“是,爹。”
看着老爹转身离开,朱高煦直接翻身来到车前。
随后他便熟练地驾驶着电动三轮车,载着老三朱高燧,向着文渊阁的方向驶去。
文渊阁内,正处在忙碌之中。
太子少师道衍,内阁首辅解缙,礼部尚书郑赐,正领着百余人,进行着《永乐大典》最后的收尾工作。
场上一片沉寂,只有众人的呼吸声,以及翻阅书籍的声音依稀可闻。
这份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就被朱高煦与朱高燧的到来打断了。
“老三,当心点,这玩意可是价值数十个望远镜对讲机的,摔一下可就完犊子了。”
“二哥,你说的轻巧,你咋不搬呢。”
“诶,老三,你这话就说的不对了,我这可是给你一个在诸位大臣面前表现的机会。”
兄弟两人的交谈声,吸引了文渊阁内的众人的注意。
道衍也是如此。
在听到兄弟俩谈话的第一时间,道衍就抬起了头,看向了文渊阁门口的方向。
在确认来者是朱高煦与朱高燧后,他直接将手中的毛笔,放置于笔架之上,然后起身,缓步走至乐两兄弟的面前。
“道衍大师。”
朱高煦热情地和道衍打起了招呼。
不过,瞬间他就意识到了不对。
这可不是洪武朝的道衍,而是永乐朝的道衍!
道衍没有太过留意朱高煦的神态转变,而是有些迫不及待,用只有三人才能听见的声音,小声地向朱高煦进行问询。
“汉王,不知陛下可否回来?”
前段时间的某天深夜,他收到了陛下的一封密信。
密信中说,陛下有重要的事情,需要离开大明一趟,在此期间,希望他管理好朝中的政务。
自此以后,陛下便消失了。
连带着陛下一同消失的,还有太子殿下,皇后娘娘,以及眼前的汉王赵王。
虽然,他知晓陛下的目的地是后世,但是如此拖家带口地前往后世,倒是头一遭。
而今日,既然汉王赵王出现在此,那是否就意味着,陛下已经回来了。
再不济,也能够从他们的口中,得知陛下的近况与归期。
“道衍大师,爹已经回来了,稍后便会前来。”
这下,道衍脸上的神情也是一松。
“如此,那老衲便在此恭候陛下的大驾。”
一炷香的时间后,朱棣乘坐着电动三轮车后,来到了文渊阁。
刚进入文渊阁,阁中的大臣们纷纷站起,对着朱棣拱手行礼。
朱棣单手按压,示意众臣接着手头的工作。
“老二,你去文渊阁的屋顶,陪老三将太阳能板布置妥当。”
朱高煦泛着一张苦瓜脸,他虽不想做,但是好似没有拒绝的余地。
在朱高煦走出文渊阁后,道衍也来到了朱棣的身前。
“陛下,不知道此物是?”
虽然道衍知道,眼前的这个四四方方的物体是陛下在后世获得。
但是具体用途,道衍可就不清楚了。
“此物名为复印机,至于具体作用,则是可以完全一模一样地拓印。”
“一模一样的拓印?活字印刷?”
朱棣笑着摇了摇头。
“少师,这可不是活字印刷,而是复印,较之活字印刷更为神奇,等一会,老二老三布置完成后,少师便可见识到此物的神奇。”
朱高煦与朱高燧已经算是经验丰富了,因而,并未耽误太久,所有的装备都调试完成。
道衍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朱棣将手按动了一个按钮。
紧接着,复印机上屏幕便亮了起来。
朱棣来到桌前,抽出一张写着字体的纸张,将之放在了复印机里。
不一会的功夫,便出来了两张纸。
道衍结果朱棣递来的纸张,只略微扫了一眼,便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果然,后世的物件,远超他的想象。
仅仅是一两息的功
夫,便能够一模一样的复刻。
如陛下所说的那样,较之活字印刷,确实快太多了。
“老二老三,教众大臣如何使用打印机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我与少师有事要谈。”
“是,爹。”
朱高煦与朱高燧望着下面数十双好奇的眼睛,头昂得老高,脸上露出一抹得意的神色。
是时候让这些大明的腐儒,见识一番后世的神奇之物了。
与此同时,道衍跟随着朱棣,离开了文渊阁,往武英殿的方向走去。
“少师,你绝对想不到,我此行前往后世,遇到了谁。”
回想起这些日子所发生的一切,现在的朱棣,甚至依然有着一丝不真实的感觉。
想当初,他半夜前往店家的食肆,询问店家如何治疗妙云。
结果,就碰到了老爹。
真的,在那一刻,他甚至感觉到死亡一般的恐惧。
即使身处靖难之役,身陷绝境时,他都没有如此恐惧过。
不过,令他有些意外的是,老爹倒没有怎么处置他,仅仅是骂了他几顿。
以往的他,总担心在百年之后,该如何面对泉下的老爹。
如今,这个担心算是烟消云散了。
因为,老爹貌似已经不计较他的靖难之役了。
这也意味着,自建文四年后,悬在他心中的一大块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道衍听闻朱棣的问题,脚步一滞。
他微不可察地看向朱棣的面庞。
发现朱棣嘴角微微扬起的笑容。
如此说来,陛下此行似乎心情不错。
而能够令陛下心情不错……
难不成是遇到了唐太宗李世民?
当然,猜测归猜测,道衍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陛下,臣不知,还望陛下为臣解惑。”
朱棣的脸上挂着笑意说道。
“我在店家那,遇到了我爹。”
嗯?
道衍瞬间提起了精神。
“陛下,你是说,太祖皇帝……也来到了那间食肆?”
朱棣停下脚步,转头看了眼身后的道衍,脸上的笑意更甚。
道衍这老和尚,平日里总是一副古井无波的神情,现在,总算让他开开眼了。
“没错,就是大明的太祖皇帝。”
“这……”
道衍的目光,上下打量了一番眼前的朱棣。
如果,陛下真的遇到了太祖皇帝,这……还能活着回来吗?
“陛下,您与太祖皇帝相认了吗?”
朱棣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爹第一眼就认出我来了。”
这都没事!
难不成是太祖皇帝新来到食肆,还并不知晓后世这事,被陛下糊弄过去了?
“陛下,那……太祖皇帝可曾知晓靖难之役?”
“实际上,我爹前往食肆的时间,较之我们要早上不少,也就是说,我爹早就知晓了靖难之事。”
说实话,现在的朱棣甚至有些庆幸。
幸好老爹是在他之前就前往了食肆。
要不然,老爹恐怕会以为,他是篡了大哥的皇位。
“嘶……”
得知这一切的道衍,脸上的讶然更进一步。
陛下是怎么在知晓靖难之役的太祖皇帝的手中活下来的。
这可是妥妥地造反啊。
“那太祖,可曾怪罪陛下的靖难之役?”
“倒是没有太过的怪罪,据我推测,想来爹在史书上知晓了朱允炆所干下的那些事,加之历史上的我,所建立的那些功勋,这才使得爹对于我被迫造反一事有所容忍。”
这时的道衍,也是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陛下,既然遇见了太祖,那陛下这些时日,难不成是前往了洪武年间。”
“没错。”
“如此说来,那洪武年间,岂不是有两个陛下?”
听闻道衍提及洪武十五年的自己,朱棣的脸上显露出了几分怀念的神色。
曾经何时,他想着自己,会走上和洪武朝的朱棣一样的道路。
但是……
造反弄人。
现在的他,只希望洪武十五年的朱棣,能够完成他曾经的夙愿。
“不止有两个我,还有两个妙云,
两个高炽,我们甚至都已经见过面了……如果少师你去了洪武朝的话,那同样会有两个少师。”
“两个我嘛?”
道衍的脸上罕见地浮现出兴致盎然的表情。
与过去的自己面对面地对话,想来十分有意思。
不过,道衍瞬间就想起了一件事。
“陛下,那现在洪武朝的年份是?”
“洪武十六年。”
“洪武十六年!”
这个年份,对于道衍来说,算是异常熟悉了。
因为,在洪武十五年,皇长孙,皇后娘娘离世后,他就去向陛下自荐,然后就跟随着陛下回到了北平。
而洪武十六年,算是他辅佐陛下的第一年。
“陛下,不知这洪武朝的代理人又是谁?”
“洪武朝的代理人,是我的大哥。”
懿文太子,朱标!
现在的道衍,只感觉到有些凌乱。
他曾经设想过,代理人是太祖皇帝或者是当时还是燕王的陛下,但是没想到,竟然是懿文太子。
如此说来,洪武朝的发展,将会发生极大的偏差!
那洪武朝的他屠龙术恐怕无从施展了。
“既然陛下见到了洪武十五年的自己,那可曾见到洪武十五年的贫僧。”
“也见到了,不过,与原本的发展不同,洪武朝的你并未向我毛遂自荐,而是被大哥直接招揽走了。
啊这……
道衍没想到,事情会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洪武朝的他,竟然会被太子朱标招揽。
顿时,道衍对于这个发展未知的洪武朝,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陛下,不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再行动身。”
“等过几日,少师你便跟随着高煦前往洪武朝一趟吧,至于我,则需要处理政务,就不与少师你通行了。”
“谢陛下。”
道衍在与朱棣谈话后,便回到了文渊阁。
至于朱棣,则是前往了武英殿。
他准备将这些日子的收获,一一传达下去。
他永乐朝,可不能太过落后于洪武朝。
“来人,传召户部尚书夏原吉及工部尚书黄福。”
六部的位置,距离紫禁城并不远。
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出来后,便是一道狭长的走廊。
走廊的左边是社稷坛,是祭祀社神(土地神)和稷神(五谷神)的场所,这两位神,象征着国家的土地和粮食,是皇权的象征。
而走廊的右边,则是太庙,原先是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但是后来,一些特殊的功臣也能够被供奉在太庙之中受人供奉,即配享太庙。
例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
过了走廊,穿过端门,再行进片刻的时间,便抵达了承天门。
承天门外,有着一道狭长的走道。
其名为千步廊,这里是大明的核心办公区域。
千步廊的左侧,乃是武官的办公地点,五军都尉府以及锦衣卫均在此地。
右侧,则是文官的办公地点,六部以及翰林院皆位于此。
因而,在朱棣的命令传出去不久后,两位在大明举足轻重的人物,便走出了各自的办公府衙。
“维喆(夏原吉)。”
一声呼唤,令得走出府衙的夏原吉回头望去。
就见工部尚书黄福急匆匆地向他赶来。
“如锡(黄福),难不成陛下也传召与你了吗。“
黄福点了了点头,随后开口询问道。
“维喆,你说,陛下此行召见我等,是因为何事。”
“或许,是因为北平府的事宜。”
这段时间,对于两位尚书来说,可是都不大好。
陛下直接消失月余,致使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
而一回来,就立刻传召工部,户部两位尚书,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要准备建立新都的事宜。
黄福也是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
他的想法与夏原如出一辙。
不多时,两位大明的肱股之臣,就已经出现在武英殿中。
“臣户部尚书夏原吉参见陛下。”
“臣工部尚书黄福参见陛下。”
看着殿下的两人,朱棣脸上露出满意地神色。
当初靖难之役后,对于这两
位建文旧臣,大多数人是建议他不可大用的。
但是他力排众议,依然重用这两人。
事实上,也证明了他的眼光确实不错。
夏原吉不仅有治理江南水换的功劳,而且在其任上,为大明积累的海量的财富。
可以说,他能够立下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功勋,和户部尚书夏原吉密不可分。
至于黄福,能力同样出众,六朝元老,遍历六卿,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点都不过分。
而有着这两位永乐朝的肱股之臣,永乐朝势必会迎来洪武朝一般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