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白鹭飞上天 作品

第867章 印章中的学问

了解完孤独信的女儿后,李维等人都服了。

做老丈人做到那种程度,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背景这么牛,爽呀!”

沈世杰哈哈一笑:“是呀!爽死了。”

“什么意思?”

“字面上意思,孤独信最后被逼自尽身亡。”

李维和何大柱满脸震惊和不解。

“不是,为什么呀?”

女儿都嫁得那么好,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逼得他自尽吧?

楚健告诉他们,独孤信根基深广,必然招到宇文泰的猜疑。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独揽朝政。八柱国将军之一的赵贵与独孤信合谋,打算铲除宇文护。赵贵按期起事,独孤信却当断不断,阻止了赵贵。

事情很快泄露,被宇文盛探知告发,结果赵贵被诛,独孤信被逼自尽,赐恶谥“戾”。

“不过,不过也因为孤独信押宝押得好,身为三朝皇家岳父,独孤家在隋唐两代大一统王朝都备受尊崇。隋朝时独孤信被追封赵国公,改美谥‘景’,唐朝时追封为梁王。”楚健补充道。

“他的印章发现也很偶然,是一位学生无意间捡到的,现在是国家级的文物,比什么玻璃种翡翠还要值钱。”沈世杰说道。

据说,安康旬阳中学的一位名叫宋清的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旁的碎石中捡到了一枚煤精印。宋清觉得那枚印章似乎是个文物,于是将其送到了旬阳县文化馆。

然而,文物工作者虽然认出了那是一枚印章,却并不清楚它的朝代和主人是谁,因此并未给予太多重视。那枚印章被陈列在博物馆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直至十年后,文史研究馆的研究员王翰章认出印章属于西魏名将独孤信,从此,独孤信的煤精多面印名声大噪。

“印章是一门学问,凝聚了古代巧夺天工的机械美学。”楚健说道。

在他看来,古人隐藏在小小印章间的奇思妙想不计其数。

比如套印,也就是子母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甚至四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印文多作深细朱文,一般为私印,内容刻姓名、表字等。其印钮,母印多为母兽,子印多为子兽。也有母印钮为兽身,子印钮为兽首者,套合成完整兽形。

还有战国“三轮盘蛇铜印”堪称机械美学先驱,直径仅2.3厘米的青铜圆盘上,三条可转动的铜蛇首尾相衔,转动时蛇眼嵌绿松石随之闪烁。

那些古代“奇奇怪怪”的印章,或庄或谐,或奇或正,方寸之间凝结着古人惊人的巧思与鲜活的生命力。

“而且,这枚印的材料也不一般,是号称刘关张的鸡血石。”沈世杰接着说。

鸡血石,大家并不陌生,没见过也听过,我国四大印石之一,名头很大。

它是辰砂与高岭石,地开石,叶腊石等多矿物共生的集合体。

鸡血石的主要品质,一是\"鸡血\",二是质地。

主要看石质是否洁净、细润。以红色集中、面积大、鲜艳纯净,并深透石中的为上,红色分散,呈点块状,颜色发紫或发浅的为次。

质地细腻,洁莹如玉,半透明,以羊脂冻为上,乌冻次之。全红而通灵的称\"大红袍\",黑白地与鸡血三色者称\"刘关张\"。

“刘关张又是什么?”

李维记忆中,刘关张就是指刘备、关羽和张飞吧?他们跟鸡血石有什么牵扯?

“刘关张鸡血石是鸡血石品种之一,也称朱砂冻鸡血石。以紫黑色或灰黑色为主,并常伴黄、白色。黄、白色代表刘备,红色代表关羽,黑色代表张飞。”

沈世杰以眼前的这枚八面印章来讲,从石质看三色分界清晰,中间不带杂色,三色在石中的比例大致相当,且协调搭配,古朴典雅,极具观赏价值。

“这种鸡血石是鸡血石中的珍品,多产于昌化老坑红硐,现资源接近枯竭,已极为难得。

只是不知道,这枚印章是谁的。”沈世杰看过,有一面刻着“子安”两个字。

他猜测,“子安”应该是印章主人的字。

我们都知道,古人不仅有姓名,还有字。

古代人很讲究尊卑有序,直呼其名在社交场合显得不够尊重,有点唐突。朋友之间、下属对上司、学生对老师,都会用“字”来称呼对方。

在古代,姓名通常由父亲或祖父慎重地选取,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一旦确定,这个名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成为正式场合和官府文书中的必备称谓。

而“字”,“字以表德”,则是古人在成年之后精心选取的,旨在进一步阐释和丰富名的内涵。与名相比,字更注重表达个人的品德、志向或特殊才能。

说到古人的“字”,那还得说两句古人的“号”。

与名和字相比,号更加个性化和自由。

它可以由自己取,也可以由他人赐予,用以表达个人的情怀、志趣或理想。号不受家族、宗法、礼仪等束缚,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

因此,号往往富有诗意和想象力,成为古代文人表达自我和追求独特风格的一种方式。

名、字、号作为古代姓名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个体的身份与特点,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子安应该是古人的字吧?就不知道是谁的。”

古人叫“子安”的不要太多,其中不乏名人,比如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等,沈世杰不敢确定是谁。

楚健点头:“应该是。”

再看其他印面,有“侍读”、“参军”等。

不用说,这些肯定是官职。

“侍读”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

唐代开始,就有侍读这个官职,一直到清朝。清朝在内阁置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地位及职掌与翰林官不相上下。

“参军”则是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参军事\"职务,主要职责是辅佐主官处理军务或行政事务,在不同历史时期职权与地位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