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飞还在琢磨怎么找代工厂的时候,宾得跟富士已经拿到了林氏光学的产品参数。
微距镜头实在是太过小众,在民用领域,并没有什么市场。
实际上,最大的份额一定是标头,然后是中长焦,最后是鱼眼。长焦更适合体育和自然风光,算是专业摄影师的生产工具。微距这种东西,除了搞科学纪录片的,几乎找不到应用场景。
他们最开始被沐夏说动,派出工程师做卧底的时候,还有那么一点点小担心,怕真造出来标头,抢占了内地市场。
拿到数据之后,他们总算放下了戒备。
年轻人,搞点贸易做做就算了,干什么产品研发呢,连一点市场眼光都没有的。
不过,以他们的资本量,在得知林氏光学可能遇到资金危机的一刻,立马派出了投资团队准备玩一出偷梁换柱。
国内的两个企业还没过来,筒灯的代加工厂有了眉目。一家新加坡的工厂,对生产这两款摄影灯很有兴趣,并且提供了完整的生产方案。
林飞看着对方发来的电报,终于是出了一口气。
花了上百万搞出来的产品,要是一直不能投产,那不是白忙活了么。
现在他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花钱太快,一旦投产,兜里剩的这几个美金也挺不了多久。第二,公司需要有进项,无论是产品预售,还是其他业务。再差,他也得想个办法把本岛团队的工资赚出来。
现在卖配件靠展会,一次性拿到大单,才能形成批量出货。最近的摄影装备展在法国,那已经要等到十二月份了。
靠跑代理商,他也得先找一批摄影师做大量的测试应用,这也不是跟短期就能完成的。
那就只剩下干其他业务挣钱一条路了,而眼下招商会那头已经抽血的差不多了,松露项目也没有深挖的潜力。
想了想,唯一靠谱的办法,就只能是拍照了。
当然,如果不要脸一点,找各位太太融资一波,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那就要卖股份,并不符合他的远期规划。
彭飞这一阵子正在锻炼广告拍摄,有了林飞搭建的拍摄台,还有各种来自后世的布光经验,他的进步可谓是芝麻开花。
就是还没有客户,一直处于实验状态。交卷消耗了不老少,一分钱还没赚着呢。
林飞想到的办法是拍产品册子,主要面向珠宝业和服装业。
现在最流行的销售方式是商厦,排第二的是邮购。商家定期向客户发送产品杂志,然后客户根据产品编号打款,商家将产品通过邮寄的方式,将产品送到客户手里。
林飞想做的,就是帮商家拍摄这个。
靠着他在太太俱乐部的人员,快速拿几个订单还算容易。一张广告片200港币的话,短期内有望赚个几万块钱。
这回关小姐可算是有了用处,提前体验当代言明星的待遇。
虽然不全是高档货,但毕竟都是品牌货,少说也是挂在商场里销售的。
他这种拼命赚钱的状态,很快被沐夏捕捉到了。
有天吃日料的时候,沐夏忽然问了一句,“你最近是不是缺钱了?”
现在沐夏可是个大富婆,在单身女性的收入排行榜上,绝对能挤进亚洲前十。毕竟,除了几个歌星之外,就没有什么女企业家。
招商会的费用她分七成,工业园管理公司的股份她占六成,如果计算估值的话,渣打至少能给算到五千万港币。
除此之外,她还有一笔林飞想不到的收入,就是日本企业给的咨询服务费。凡是成交的设备,她每单都收了至少8个点的提成。
凭着二者的关系,如果林飞此时张嘴,沐夏打赏个几万块肯定不成问题。
但他不想拿这个钱,一来沐夏已经是股东,再投资的话早晚要提出增资要求,二来俩人这关系,要钱会让他觉得身处涉谷。
“新设备出来了,练练手,也算给自己的产品做做推广。你放心,业务一切顺利,估计下个月就能投产。”
沐夏抓着他的手,含情脉脉的样子,像在看一只可爱的猫猫。“姐姐很有钱的,需要的时候,你可以放心把手伸进我的口袋。”
等了两天,国内的两家企业终于到了。
上海的还叫6347厂,没有进行社会化改制;扬州的叫华盛光学仪器厂,以前做显微镜和幻灯机的。
本来林飞的想法是俩家分开谈,没想到人家根儿上是一家,都是光学所出来的师兄弟企业。
这下有点麻烦,不用考虑自己怎么压
价了,要考虑对方怎么抬价。
接待选点是关东会馆,毕竟如果住半岛或者东方,他怕自己的荷包扛不住。
俩人一个是同济的高材生,一个是长理工的转职教授。这辈子,还是头一回见到科学家。
招待这事儿他也不擅长,幸好有彭飞在,转手都安排给了他。
酒足饭饱,大家进入谈判环节。
林飞展示完了产品,又强调了最后的品控要求,开始进入加工能力方面的探讨。
上光所看中的是镜头,这东西有科技含量,能体现自身优势。而且,要是这产品有市场,将来也可以自己仿制。
“我们6347历史很悠久的,海鸥啦、凤凰啦、飞燕啦,都是用的我们的镜片组。生产镜头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不要担心的。不过,我们要求必须用美金支付,这个你晓得伐啦。所里需要进口一些设备,外汇上出现了短缺。”
林飞表示,美金没问题,他当初贷款的时候就想到了,毕竟研发采购,很多设备跟材料,都是国际货。
华盛光学则表示,他们优势在于工业化程度高,一旦加工数量上来,可以有效的摊薄生产成本。除了镜头,他们对生产筒灯跟云台,也有一定的兴趣。
这方面就涉及到运输成本了,毕竟这俩都是占地方还价格不贵的东西。国内长江水运或者走火车运输,他还真不知道成本。
“我的镜头订单在3000个左右,毕竟是面对专业市场,并不会一次性生产太多。但后续,一定还是选择老朋友合作,只要质量没问题,我一定不更换生产厂家。配件的生产,具体还要看运输成本...”
扬州代表直接打断他,“林老板,长江黄金水道,运东西很便宜的。上到武汉,下到上海,几个大城市直接辐射半个中国了。你不要担心运费的问题,我跟你保证,绝对高不到三块钱。”
国内现在的闪光灯和灯箱,一组也就几十块。他这个筒灯,预设定价至少在三十五,三块钱的运费,对于批发商已经很贵了。
“什么时候能试生产?我这还有个问题,公司的工程师都是外国人,去国内方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