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目光锐利地扫过足利直义:
“你们樱花国的倭寇屡次侵扰我大明沿海,这笔账我们该如何清算?”
足利直义看着眼前的少年,从殿上并没有人阻止他的行为来看,这个人的身份似乎也不简单。
当然,这只是足利直义自己的误解。
实际上,大多数官员是因为忌惮他尚可一战的武力,以及他那不管面对谁都不退缩的过人胆识。
误解之下,足利直义先是愣了片刻,随后才对李景隆说道:
“我回去后,必定会严加约束……”
“啪!”
一声脆响,足利直义的脸上立刻显出一个清晰的巴掌印。
李景隆在完成这个本应由朱肃执行的举动后,微微弯腰,将头凑到足利直义面前,两人的目光平齐……
此刻,一个冷若冰霜,一个怒火中烧。
李景隆语气平静地问道:
“我在问你,这账怎么算,不是问你以后怎么处理。”
“就像我刚才打了你一巴掌,估计我得受陛下十杖的责罚。”
“但按照你的逻辑,只要保证下次不再打你就行了?”
话音刚落,李景隆又是一次响亮的巴掌扇在足利直义脸上。
“啪!”
这一巴掌,如同击打在朱肃的心头!
朱肃看着李景隆,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你,我的兄弟,才是真正的豪杰。
“比如说现在!”
李景隆再次挥出一巴掌,满脸严肃地盯着足利直义:
“我保证下次不打你,难道我就真的能不打你吗?”
殿内众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看来他们之前都小看了李景隆——
单凭这份胆识,这小子就绝非等闲之辈。
果然不出李景隆所料,下朝后,朱肃和李景隆两人,就被送往宗人府受罚。
在宗人府各自挨了十廷杖后,他们互相扶持着步出大堂。
可惜刚走到转弯处,就撞上了心情不爽的朱元璋。
“爹!”
朱肃立刻堆出一个笑容,这笑容得足够灿烂,因为刚才他看到自己和李景隆走出大堂,他眼中闪过的那丝失望,他能不懂吗——
老爹这是遗憾没看到他们受刑的场面啊。
朱肃可不想给朱元璋找到任何借题发挥的借口。
但朱元璋一看到这两个小子勾肩搭背的样子,心里就一阵火大。
“哈,这是谁啊?这么轻松就挨完廷杖了?”
“挨了十杖,还能这么精神抖擞的?”
“看来我得去说说那个执刑太监了,是不是他们都没吃饱饭?”
“我平时是不是太节省了,饿着他们了?”
朱元璋最擅长怎么吓唬这两个小子了。
李景隆一听到朱元璋如此说,立刻脸色刷白,牙齿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几乎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整个人不由得靠向了朱肃。
朱肃有些不耐烦地推了他一把,让李景隆站稳。
“真是没用!”
朱肃冷冷地说道,甚至还不满地看了李景隆一眼。
儿子话语中带着的挑衅意味,瞬间让朱元璋愣住了。
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心想:这笔账,先记下,待会儿再算。
于是他转过头,目光落在了李景隆和朱肃身上。
“你们两个,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朱元璋的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语气平静。
“您在说什么?”
朱肃眉头紧皱,声音略显沙哑:
“爹,您以为我会说什么?”
“我当然知道,足利直义在大殿上提出的那些要求,您都已经无奈地答应了。”
“哈!”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心情瞬间好转的皇帝看着自己的儿子,故意逗弄他:
“怎么,你不同意爹答应?”
“我同意,当然同意。”
朱肃在这件事上态度坚定:
“答应了有好处,至少表面上,大明这个宗主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但如果只是为了这一名分,那我觉得您就不该答应。”
“你这小子!”
朱元璋轻轻摇头,虽然对朱肃的话有些兴趣,但他已经预料到了儿子接下来的话:
“你不要再鼓动我扩张疆土了,现在大明需要休养生息,不适合再对外扩张。”
“我明白!”
朱肃认真地点头,对于如何说服父亲,他已经驾轻就熟……
朱元璋看着儿子,他知道朱肃只是在走流程,但他也无法发作。
父子俩,一个顾虑重重,一个野心勃勃。
两人都无法说服对方。
在朱元璋的思维中,大明的土地已经足够辽阔。
虽然他从农民阶层崛起,不断突破自我,努力学习以适应地位的变化,但他的内心深处,依旧保留着农民的纯朴。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天时,辛勤耕作,以土地为生。
他曾感叹:“使我重八淮西之地,何需一统天下为朱元璋。”
这句话真实反映了他的一生,南征北战,统一天下,虽然风光无限,但背后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若非逼不得已,谁愿意选择造反的道路?
朱元璋在成功造反后,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流民生活,他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免受饥寒之苦。
身为皇帝,朱元璋并未沉溺于享乐,而是夜以继日地处理国事,为百姓的生计而努力。
他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希望让战乱后的百姓尽快安定下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他真正关心的,并非诗和远方,而是粮食和蔬菜。
就像他最初禁海,招安方国珍部的海盗,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觉得他们无法耕种,生活艰难,所以下旨劝他们回来种地。
他的衣着一向简朴,没有华丽的装饰,这正好体现了他朴实无华的个性。
他的双足踏实地走在土地上,他的双手紧握着权柄,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
朱元璋身上,没有秦皇汉武那股子野心勃勃,对于天下尽收眼底的想法。他更看重的是平民百姓的油盐酱醋,日常生计。
与大国威严相比,他更关心的是民间疾苦。
这位洪武大帝,既是明朝的福祉,也是明朝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