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汁糖丸 作品

第114章 小五爷智斗诚意伯

至于李景隆,朱肃对他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了。

李景隆朝着朱肃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小五,给我调拨些人手,我打算今晚悄悄摸进兵部大牢里动手救人。”

“救哪个?”

朱肃连眼皮都没抬一下,随口问道。

“蓝玉。”

李景隆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反叛的气息。

“救他做什么?”

朱肃一副等着听下文的模样。

“救出来后,我亲手解决他,然后向你邀功。”

李景隆这番话,简直就是公然叫板。

朱肃微微点头,然后冲他竖了个中指:

“这位兄弟,真是勇气可嘉啊!”

“那意思是……”

李景隆满怀期待地盯着朱肃。

“赶紧给我消失!别一天到晚给我找麻烦……”

朱肃显然没打算对他客气。

第二天,大殿之上,王爷们正研究着繁复的礼仪,吕闯则是忍气吞声装空气,而刘伯温却突然提出想要退休。

“哼!”

朱肃听刘伯温说完,双手往身后一撑,原本盘着的腿也伸直了:

“诚意伯可是我父皇的智囊张良,怎么,现在也打算学张良隐居起来了吗?”

这话显然是戳到了痛点,毕竟朱元璋曾公开表示:徐达是他的韩信,李善长是他的萧何,至于刘伯温,那就是他的张良。

现在,李善长都已顺利回乡安度晚年,刘伯温心里不禁盘算:再不行动,自己恐怕得被后人抬着棺材回去了。

于是,当秦王和离的请求得到朱肃的批准后,他暗自打算趁机开溜。

不料,朱肃一句话让他尴尬至极,下不来台。

大殿里,文武百官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吴王朱肃的身上,他们第一次觉得这位年轻的殿下竟然是如此地深藏不露。

朱肃对刘伯温的请求既未拒绝也未答应,只是轻轻地点了他一下,立刻让刘伯温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徐达微微眯起眼睛,发现根本无需自己出手,便和身边的常遇春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看来,我们之前真是小看了吴王。

大殿内陷入了一片尴尬的沉默,刘伯温几次想要开口辩解,但每当他的眼神与朱肃交汇,他就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因为朱肃正用眼神告诉他:你敢申辩,我就敢让你难堪。

朱肃就是要让刘伯温难堪,让他失去颜面。

人才,又如何?

不压一压你的傲气,你还真以为能飞上天?

实际上,刘伯温在开国功臣的排名中垫底,并非没有来由。

他确实立下过汗马功劳,才智也属上乘,但朱元璋对他就是喜欢不起来。

这是为何呢?

首先,朱元璋是淮西出身,他的班底主要是淮西那帮兄弟和同乡一起打下来的江山……

而刘伯温是浙东青田人,不仅地域不同,而且他是在朱元璋已经崭露头角后才加入的,为朱元璋出力时间较短。

再说,刘伯温曾是元朝的进士,做过高安县丞,这个背景也让朱元璋心里有疙瘩。

最关键的是,朱元璋敏感地察觉到了刘伯温身上的那股傲气,自打大明建立,刘伯温就像徐庶进了曹营,闷声不响。

交给他办的每件事,他都能做到中规中矩,既不出彩也不出错,让人挑不出毛病。

概括来说,这位刘先生似乎选择了消极应对。

但朱元璋,这位深知刘伯温才能的“曹贼”——

啊,不,是老朱,他能容忍这种行为吗?

消极应对?好吧,那我就找个法子让你不舒服。

哼,给你个诚意伯你就觉得委屈了?我又没说以后表现好就不会有其他奖赏。

于是,在这种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这对君臣就开始了暗中的较量。

不过,这些事情跟朱肃没有半点关系。

朱肃冷眼看着刘伯温,语气里带着不满:

“话说,诚意伯,你这是啥意思,暂时代理朝政的小五爷哪里对不起你了?非得要上奏折告老?”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起来:

“你要是脑子一热,父皇真要生气了,搞不好要从金陵一路追着你打到杭州呢,你懂不懂这个道理?”

朱肃轻轻一笑,讽刺道:

“咱们这儿谁都是人精,没想到你却把我当成了傻瓜。”

他一挥手,似乎是要把所有的不满都挥走:

“行,那就来吧,看谁能让谁破防,看谁输得心服口服。”

整个殿堂内的气氛尴尬到了极点,连那些平日里能言善辩的尚书们也都闭上了嘴。

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伯温这次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地道。

万一皇帝真的被激怒,等到病愈之后,削减刘伯温的权力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刘伯温此时的处境可谓是孤立无援,就像五十八岁那年的他,站在大雄宝殿内,形同摆设……

朱肃暗自叹了口气,看来自己还得给刘伯温一个台阶下。

“刘先生……”

朱肃忽然端正了神色,严肃地说道:

“一个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忠孝是他立身的根本。”

“现在的大明刚刚建立三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你既然能成为父皇的张良,为何就不能成为他的萧何呢?”

他微微一笑,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官职不够,我可以帮你向父皇请求更高的职位,因为你刘伯温,值得我这样做。”

“但你若想获得爵位,就必须以战功来争取!我国境之内战事连连,只要刘先生有意,本王自会为你奏请朝廷!”

“可你若甘愿放弃一切,隐匿于山野之间,终日藏匿心中的抱负,在寂静的夜晚暗自神伤,那本王绝不答应!

“刘先生,各位大臣,你们难道都忘记了吗?当年那颗勃勃雄心!”

吴王殿下言罢,站在大殿中央,目光如炬,质问之后,又朝刘伯温深深一礼:

“先生,你是愿意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夫,还是愿意名垂青史,成为后世史官笔下的大丈夫?”

吴王的话音刚落,大殿内便陷入了一片沉寂,不少人的呼吸声渐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