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汁糖丸 作品

第97章 表演欲超强地完美反贼

但就在朱元璋准备起身离去时,朱肃却敏捷地朝后挪了几步……

朱元璋见状,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现在才感到害怕了?”

“形势不同了嘛……”

朱肃陪着笑,小心翼翼地应对。

他见朱元璋停下了起身的动作,又重新坐回椅子上,这才稍微放松了一些。

“我一直不理解,你为何如此反感高丽和樱花国?”

朱元璋与儿子一番争执后,不再提下手的事情,转而回到了之前的话题。

“爹,您可能不太明白。”

朱肃思索片刻,然后解释道:

“我打个比方,以前我们家养了两条狗,养了很多年,但它们却始终养不熟。”

“有一段时间,家里的条件不好,狗的伙食就差了一些,或者说根本没有给它们喂食,于是这两条狗就去找了新主人。

“找到新主人也就算了,但问题是,这两条狗的新主人恰好和我们有矛盾。”

“它们吃到了一些骨头后,就开始对我们龇牙咧嘴,仿佛要与我们拼命,完全忘记了我们之前的恩情。”

“您觉得这样做合适吗?”

“过分的是,其中一条狗还趁着我们家境虚弱,大模大样地闯进来,公然欺负我们。”

朱肃的眼神中闪烁着狼一样的光芒,他的野心就像是一只恶狼,悄悄地瞄准了两个小国的命运,誓要将它们连根拔起。

“这种小国,留着只会生事。”

朱肃的语气突然冷硬,虽然他知道朱元璋可能不太明白他的意图,但他自己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他决心要消灭这两个小国,否则就枉为华夏儿女。

朱元璋听后,沉吟了片刻,最终点头说道:

“虽然我不太清楚你对这两个国家的成见从何而来,但儿子的志向就是我的志向,你说要消灭它们,那就消灭它们。”

朱肃听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看着朱元璋,嘴角勾起:

“哈哈……爹,您这话说得,真是霸气,不过这可不像您平时的风格。”

“混账东西,你以为朱家的天下是靠我低头哈腰求来的?”

“有些话,有些事,是不能摆上台面的。”

朱元璋一边教诲儿子政治的精髓,一边意味深长地瞥了朱肃一眼,这家伙心里藏着的秘密可真不少。

但只要他不超出界限,朱元璋并不介意放手让他去做。

“好好,您是皇上,您说的自然是对的。”

朱肃向朱元璋竖起大拇指,一边点头一边表示赞同和受教。

朱元璋的目光在朱肃身上停留,那小子笑得没心没肺,毫不拘束……

他心里突然一亮,原来自己对朱标作为太子的认可,和对朱肃的偏爱,其实是两码事。

但追究起来,这情感背后的原因,他此刻才看得分明。

他们实在是太过像他了。

朱标,就像已经坐上皇位的朱元璋,情绪深藏不露,性格内敛,处理起国事来沉着冷静,让人找不到一丝破绽。

而朱肃,则更像是那个从放牛娃成长为一代帝王的朱元璋。

他性格豪迈,结交众多,周围总有一群追随者,但与朱元璋手下的那些淮西勋贵相比,朱肃的身边人似乎逊色不少。

看着朱肃,老朱心里不禁感叹:

一代不如一代似乎是常理。

但这小子聪明伶俐,遇事果断,敢于冒险,比如救常遇春、李善长,都是当机立断。

至于海上招安海盗,或是突然前往漠北救出朱棣并收服王保保,这些行为无不显露出朱肃的行事作风——

自由自在,不拘一格。

朱肃和当年尚未称帝的朱元璋一样,他们身上都流淌着冒险的血液,这正是成就大业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在朱元璋看来,这家伙既是完美继承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斗志,又是一位高尚理想,却可能背叛的——

完美反贼。

朱元璋有时觉得朱肃就像是他和马皇后的矛盾体现:

这小子心地善良,继承了马皇后的温柔,但面对决策时又能果断坚决,这一点又像极了自己。

因此,对于朱肃这个“顽劣小子”。

朱元璋既难以讨厌,也难以真正喜爱。

当然,朱元璋并非愚笨,那个总是“得寸进尺”的吴王,若真的明白了这一点,恐怕大明朝的皇宫将永无安宁之日。

“爹?你怎么了?昨晚没睡好吗?”

朱肃见朱元璋久久不语,不禁开口询问道。

“沾你小子的光,我好些天都没踏进坤宁宫一步。”

朱元璋目光不善地瞥了朱肃一眼,心头的怨气像热锅上的蒸汽,直往上冒:

你东跑西颠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偏要把我推出门去。

我忙得脚打后脑勺,连个安稳觉都捞不着。

他叹了口气,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话题一转,提到了王保保:

“说吧,你跟王保保招安的时候,都答

应了些什么条件?”

“爹,你怎么知道我答应了他们一堆条件?”

“实际上,我本想吹嘘一下,我身材魁梧,气度不凡,那王保保一见我,就被我天人之姿震慑住,立刻俯首称臣……”

朱肃说得兴起,手舞足蹈,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说书人,只是少了张小方桌和醒木,让他有些施展不开。

每次在朱元璋面前,朱肃总是这样,一旦有了表演的欲望,就再也压抑不住。

朱元璋抬头看了看殿外,那个一直守在殿外,刚才还偷笑的小太监立刻会意,轻手轻脚地关上了大门。

朱肃还陶醉在自己的表演中,直到房间突然变暗,他才惊觉事情不妙,但已经来不及了。

“砰”的一声,大门被紧紧关上。

朱元璋慢慢地站了起来,就像淮西的猛虎,目光如炬,俯视着自己的儿子。

“虎躯一震,是吗?”

朱元璋边说边解下了腰间的束带。

处理完国事后,朱元璋曾在奉天殿与李文忠闲聊,听他抱怨为了矫正李景隆的顽劣本性,束带都换了几条。

皇帝有些惊讶,便问道:

“景隆那小子,他改性了吗?”

李文忠一脸无奈地看着朱元璋,心想如果不是因为这小子,自己也不必如此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