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微笑的鱼A 作品

第549章 武后享清庙乐章之一《严和》

享太庙乐章之一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四首·严和肃肃清庙

严和

肃肃清庙,赫赫玄猷。

功高万古,化奄十洲。

中兴丕业,上荷天休。

祗奉先构,礼被怀柔 。

《严和》译文

庄严肃穆的宗庙啊,

彰显着伟大的谋略远猷。

先祖功勋高卓万古不朽,

德化广被那十洲寰球。

中兴宏伟大业蒸蒸日上,

全赖上天庇佑福泽长留。

恭敬秉承先代开创之基,

以礼怀柔四方万国同俦。

译文说明

1. 宗庙气象的渲染

? “肃肃清庙”叠用“肃肃”,译为“庄严肃穆”强化宗庙的神圣感,“啊”字增添咏叹语气,贴合颂诗的礼赞基调。

? “赫赫玄猷”以“伟大的谋略远猷”译出“玄猷”(深远谋略)的庄重性,“赫赫”保留叠词的铿锵,凸显先祖治世智慧的崇高。

2. 功勋德化的铺陈

? “功高万古”直译见骨力,“化奄十洲”以“德化广被”释“化”,“寰球”代“十洲”(古代泛指极远之地),古今对照中拓展德化的空间维度。

? “中兴丕业”以“宏伟大业蒸蒸日上”活化“丕业”(大业),“上荷天休”点明天命所归,延续“天人感应”的传统政治哲学。

3. 治世理念的传递

? “祗奉先构”译为“恭敬秉承先代开创之基”,“秉承”强调继承的主动性,“基”字具象化“先构”的功业根基。

? “礼被怀柔”以“以礼怀柔四方”释“礼被”,突出“礼治”核心,“万国同俦”收束全篇,暗合“协和万邦”的儒家理想,首尾形成“宗庙—天下”的空间递进。

4. 语言风格的典重

采用“庄严肃穆”“高卓万古”“寰球”等书面语,维持颂体诗的典雅庄重;“啊”“长留”等词稍作口语化处理,避免生硬,契合“严和”(庄严和美)的祭典氛围。

在《全唐诗》卷十三的诗韵长河中,《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严和肃肃清庙》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凭借庄严肃穆的语言风格,生动勾勒出武则天时期清庙祭祀的盛大场景。诗中不仅满溢着对神灵的无上崇敬,更寄托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盼,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开篇“肃肃清庙,赫赫玄猷”,宛如一记震撼人心的洪钟,瞬间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肃肃”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清庙的庄重与肃穆,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敬畏气息。清庙作为祭祀祖先与神灵的圣地,承载着国家的精神信仰,其庄严神圣不容侵犯。“赫赫”突出了武则天谋略与功绩的显着,“玄猷”则表明她的政治谋略高深且影响深远。从情感维度来看,诗人毫不掩饰对武则天的尊敬与赞美,这种情感犹如奔腾的江河,汹涌澎湃。在古代,帝王的功绩与谋略被视为国家兴衰的关键,人们对贤明帝王充满了敬仰与期待。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两句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帝王的严格期望与要求,期望帝王能够凭借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这一观念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颔联“功高万古,化奄十洲”,以磅礴的气势进一步赞美武则天的伟大成就。“功高万古”表明她的功绩超越了历史上的众多帝王,具有永恒的价值。“化奄十洲”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她的教化与德政如同春风化雨,遍及广阔的地域。在古代,“十洲”代表着天下各处,象征着武则天的影响力已覆盖整个国家乃至周边地区。从情感角度而言,诗人对武则天功绩的赞美与敬仰达到了极致,字里行间充满了钦佩之情。从文化层面考量,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功绩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强烈渴望。人们希望帝王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繁荣与文化的传播,为后世留下不朽的功绩。

颈联“中兴丕业,上荷天休”,着重刻画了武则天开创中兴基业的非凡成就以及上天对她的庇佑。“中兴”意味着在国家面临困境时,武则天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使国家重新走向繁荣昌盛。“丕业”突出了她所开创的基业宏伟而伟大。“上荷天休”表达了古人的天命观,认为武则天的成功是上天的旨意,她得到了上天的庇佑与认可。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对武则天开创基业的壮举充满了赞美与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上天庇佑的感恩之情。从文化层面分析,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开创基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天命的坚定信仰。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帝王是天命所归,其行为和决策受到上天的指引,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尾联“祗奉先构,礼被怀柔”,展现了武则天对祖先遗志的尊重以及以礼治国的理念。“祗奉先构”表明她恭敬地遵循祖先的遗训,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事业。“礼被怀柔”体现了她以礼制为核心,通过温和的方式安抚四方,使国家保持稳定与和谐。在古代,礼制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遵循礼制被视为一种美德。从情感层面来看,诗人对武则天的这一行为表达了深深的尊敬与赞美,认可她对传统的传承和对国家治理的智慧。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祖先的高度尊敬以及对礼制的重视,强调了传统的延续性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纵观全诗,整首诗营造出的氛围庄重肃穆,宛如一场盛大而庄严的祭祀典礼,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诗歌语言简洁凝练,虽无华丽辞藻的堆砌,却饱含着深沉炽热的情感,从多个角度对武则天的功绩和德行进行了全面赞美。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对武则天的崇敬之情,更展示了古代社会对帝王及其辅佐者的普遍尊崇。诗人巧妙地运用简洁的语言和精心营造的庄重氛围,成功地将祭祀仪式的庄严和肃穆传递给读者,同时也传达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这首诗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