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子深知,己之所长非在经史子集,故于科举之事,未作过多留意。
朱标乃向朱元璋陈说辽东情状,朱元璋闻之,亦无良策。总不能独为辽东另开特例。
朱元璋沉吟良久,缓缓道:“辽东僻处一隅,其情状与他处不同,然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关乎天下士子,规矩既定,难以因一地而轻易更张。”
朱标颔首称是,继而道:“父皇所言极是,然辽东学子所学,多务实致用之术,于国之兴农、兴工亦有裨益。儿臣以为,或可于科举之外,另辟途径,以用其才。”
朱元璋目光一亮,问道:“标儿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朱标恭敬奏道:“可设专项考课,针对辽东学子所长之农学、算学、工学等,考其实际才能。若成绩优异者,量才授职,使能各展其长,为朝廷效力,亦不悖科举选贤之宗旨。”
朱元璋抚须思索片刻,道:“此计倒也可行。既不损科举之公,又能使辽东才俊有用武之地。此事便交由礼部与吏部商议,拟定细则,报咱审阅。”
朱标领命,又道:“父皇英明,如此一来,辽东学子必感恩戴德,愈加勤勉,辽东之地亦能愈发兴盛,于我大明基业,大有裨益。”
朱元璋微微点头,面露欣慰之色,道:“标儿能为咱分忧,虑及此事,实乃社稷之幸。望尔日后,凡事皆能如此深思熟虑,以天下为己任。”
未几,胡惟庸闻此诸事,于朝会之上,趋步出列,拱手奏道:“陛下,此举万不可行!科举之制,乃祖宗成法,天下士子皆遵此规,岂可为辽东一地独开蹊径?
若然,则天下士子必生怨怼,以为朝廷厚此薄彼,纲纪法度,恐遭淆乱。
况新设考课,恐滋生诸多弊端,选拔不公,反致贤才遗落,望陛下明察,收回成命。”
杨宪闻胡惟庸所言,当即出班,拱手而道:“胡相所言差矣。辽东局势特异,学子所学务实,关乎农工诸业,于国之兴利大焉。
科举虽为大典,然亦需因时因地制宜。新设考课,非破成法,实乃补其未逮。
且若考课规制详明、监察得当,何惧选拔不公?此正可广纳贤才,为朝廷所用,胡相何必固执己见,阻辽东发展、误国家大计?”
胡惟庸面色一沉,首视杨宪,旋即转身面向朱元璋,朗声道:“杨大人之言,实难苟同。我朝以儒学为正统,科举以经史子集、孔孟之道为基,旨在选拔通圣人之教、明纲常伦理之士。此乃维系国本、教化万民之根本。
辽东学子纵习他业,亦不可废儒学大义。若另开考课,重实务而轻儒道,长此以往,恐致天下士子皆逐功利,而忘修身治国之大道。
纲常崩坏,教化不行,国将何以安,民将何以治?望陛下勿为一时之利,而乱万世之规。”
杨宪闻罢,神色从容,目光坦然迎向胡惟庸,问道:“胡相,敢问儒学之道,可包罗万象否?”
胡惟庸眉头微皱,不假思索,昂首答道:“儒学博大精深,自当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之理,皆涵括其中,此乃毋庸置疑。”
杨宪微微一笑,拱手道:“既如此,胡相言儒学包罗万象,农学、算学、工学等,岂不在其列?古之圣贤,亦重民生,农事为民生之基,算学乃经世之要,工学关乎家国营造,此皆与儒学‘民为本’‘济天下’之旨相符。
辽东学子习此诸业,正是践行儒学大义,何谈逐功利而忘大道?若以科举旧规拒之,反是拘泥刻板,有悖儒学包容并蓄之精神。”
胡惟庸面色一肃,厉声道:“杨大人此言差矣。欲为合格臣子,必以儒学经典为纲。经史子集,载古圣先贤之教诲,明君臣父子之纲常,晓治国理政之大道。
不习经典,何知忠君爱国?何以为民表率?若仅以诸般杂学为能事,而不明儒学根本,纵有一技之长,不过是偏才而己,岂可为股肱之臣,担起辅弼社稷之重任?”
杨宪神色未改,从容应答:“胡相所言,愚不敢苟同。君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学精,则仓廪实,百姓得以果腹;算学明,则理财有方,家国经济不紊;工学巧,则器物利,民生诸事皆便。
辽东学子习此诸学,以务实之能为百姓谋福祉,此非忠君爱民乎?若臣子只知诵读经典,而无济世之能,民生困苦却束手无策,谈何合格?君恩需以实绩报,而非徒以经义空谈。”
朱元璋闻杨宪所言,微微颔首,面露嘉许之色,当即降旨:“杨宪所言切中时弊,于治国理政颇具洞见。要意擢升杨宪为中书省左丞,望尔秉持此念,为要分忧,为天下谋福。”
杨宪大喜过望,赶忙伏地而拜,顿首道:“陛下圣明,微臣何德何能,蒙陛下如此垂青。定当殚精竭虑,不负陛下厚恩,鞠躬尽瘁,以报朝廷。”
言罢,又连叩数下,方起身侍立一旁。
胡惟庸面色铁青,心中暗恨,狠狠瞪了杨宪一眼,却也无话可说,只得一甩衣袖,愤愤归列,隐于群臣之中,心中兀自盘算着应对之策。
退朝之后,胡惟庸心有不甘,寻思扳回局面之策。
念及士林在朝中影响力,遂决意拉拢。
数日间,胡惟庸以各种由头,邀集数位德高望重之儒士、士林领袖至府邸。
酒过三巡,胡惟庸言辞恳切道:“诸君皆知,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关乎我朝风化与治国根本。今杨宪怂恿陛下另开考课,看似为辽东计,实则坏科举之规,乱儒学正统。诸君饱读诗书,深明大义,当为天下学子、为儒学正道发声。”
诸儒士闻之,或颔首沉思,或交头接耳。
其中一位老者皱眉道:“胡相所言极是,然陛下己然决断,我等贸然进谏,恐触龙颜。”
胡惟庸冷笑一声,道:“诸君但放心,我等联名上疏,以正学之名,陈明利害。陛下素重儒学,必能三思。若成此事,诸君于士林之功,于朝廷之忠,皆为美谈。”
众儒士闻此利诱,又觉关乎儒学正统,遂应下此事。
几日后,一份由数位士林领袖联名之奏疏呈至御前,力陈另开考课之弊,恳请朱元璋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