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军战力,绝非虚言。昔日刘益、纳哈出之辈,皆为辽东军所破。常孤雏收复辽东之举,足证其绝非善与之辈。
前些时日,辽东军剿倭,势如破竹,其动员之能,非寻常军旅可及,高丽自度,实无此力。
恭愍王深知,大明方立,于此等挑衅之举,朝中诸多将领求之不得,皆盼借此建功,加官晋爵。
恭愍王面色一沉,转头怒斥亲元派:“汝等鲁莽无知,几酿大祸!怎能如此行事,陷国家于不义之地!”
言罢,又赶忙和颜悦色地看向辽东使者,拱手赔罪道:“贵使勿怪,此乃我朝堂中些许莽撞之辈胡言乱语。我高丽与大明向来交好,断无冒犯之意。”
随即吩咐左右:“速去安排盛宴,好生款待贵使。”
不多时,盛宴摆开,恭愍王亲自作陪,对使者礼遇有加。
恭愍王当即应诺,言必遣军剿除高丽边关境内之盗匪,以予大明一个妥善交代。
使者至此方觉满意,遂告辞离去。
高丽亲元之辈,往见恭愍王,劝其与北元携手,图谋辽东之地。
恭愍王曰:“汝等缘何以为现今北元仍具反攻大明之力?岂谓有吾高丽相助,便可成事耶?”
恭愍王深知高丽之斤两,此乃横扫天下之大明,非孱弱北元可比!
即便是元末之时,辽东之地亦为刘益、纳哈出所据,高丽无力染指。彼等何以为高丽能与大明抗衡?
曩者,高丽以奇皇后出身王室之故,于北元麾下尚得顺遂。然今北元己遁于漠北,风光不再,不可与往昔同日而语矣。
恭愍王今唯欲偏安一隅,不欲多生事端,恐稍有差池,便致亡国之祸。
亲元派见恭愍王于大明前如此卑躬屈膝,忆及往昔随蒙元时之风光,心中对恭愍王大是不满。
恭愍王受大明册封,此事令亲元派颇受打击。彼等竟萌刺杀恭愍王之意。
诸人聚而商议,其一曰:“恭愍王降于大明,受其册封,我等昔日荣耀不再,当如何是好?”
另一人愤然道:“唯有除之,方可挽此颓势,再图大业。”
余人皆附议,遂共商刺杀恭愍王之计。
诸人聚议,一人蹙眉道:“恭愍王左右护卫众多,刺杀恐难成功,稍有差池,我等皆将万劫不复,此为一忧。”
又一人叹曰:“大明若闻恭愍王遇刺,定以为我等所为,届时兴兵问罪,高丽危矣,此其二忧。”
众人面面相觑,皆感此事棘手。
众人忧惧间,一人忽道:“诸君无需过虑,大明远在中土,高丽之内变,料其未必愿管。纵有所闻,至多装模作样,略加训斥而己,岂会为此兴师动众?我等行事,或可一试。”
数日后,恭愍王果遭刺客行刺。
事发之时,刺客骤出,恭愍王猝不及防,惊恐万分。
所幸护卫反应迅疾,拼死护主,一番激斗,终将刺客逼退,恭愍王仅受惊吓,未遭损伤。
经此一刺,恭愍王心有余悸,自此深居简出,鲜于人前露面,常处宫室之内,行事谨慎非常,以防再有不测。
亲元派见恭愍王深居简出,以为有机可乘,遂借此良机,西处奔走拉拢党羽,以利禄为饵,以言辞蛊惑,扩充自身势力。
同时,又设法收拢兵权,于军中安插亲信,意图掌控高丽军政大权,图谋更大之局。
辽东之地,常孤雏视案上之情报,不禁莞尔。暗道:高丽此邦,果善生事端,然于大明而言,此诚为好事。
至于高丽政变之后何人主政,常孤雏并不介怀,心下思忖,届时总归是要挥师前往,何人称王,实无分别。
此念常孤雏暂未禀于朱元璋,盖因恐为朝堂中某些人所阻。常孤雏深知,开疆拓土之举,先斩后奏,往往奏效。
目下重中之重,乃往日本。前番倭寇袭扰金州,此诚为绝佳借口。然辽东水师操练未精,尚欠火候,唯有静待时机。
常孤雏有意遣人于海上散布辽东富庶之讯,意在引得倭寇闻风而至。
常孤雏此举,欲使辽东水师借抗击倭寇之机,砥砺海战之能,如此则可达一举两得之效。
如此一来,既能剿除倭寇,使海疆安宁,又可令辽东水师于实战中斩获经验,战力渐长。
如此次数渐多,倭寇彼此互通消息,竟将辽东视作不可涉足之地。
福建之地,沐英与李文忠闻辽东抗击倭寇成效斐然,皆大为震惊,心下思忖,辽东水师何以变强如此之速?
朱元璋己降旨,令沿海各地都指挥使遣人往辽东学习。李文忠与沐英相视,皆觉时机己至。
二人遂精心挑选数位机灵士卒,付以文书,令其北上辽东。
沿海各地所遴选出之人,陆续抵达辽东。辽东官府为其安置馆舍,且顺告彼等于辽东之注意事宜。
此辈老兵痞,于原驻地或多或少有些脾性。然辽东之地,却无人会纵容他们。此辈人听罢注意事项,如耳旁之风,左进右出,忘却大半。
辽东官员料知会如此,遂予之发小册子,其上详载诸多治安管理条例。
有自江浙来的士卒哂笑曰:“这辽东规矩恁多,竟比那军营里还甚,哈哈!”
“正是!这所谓治安管理条例,竟有厚厚一小册。我等目不识丁,如何能懂?”
“你竟目不识丁?这般,来此学习又焉能学会?”
“吾又非目盲之人!吾有过目不忘之能!”
……
亦有别地而来之士卒,悉心翻阅治安管理条例手册。盖因其上官曾严嘱,于辽东务必守规矩,否则,丢颜面事小,若丢性命,实非明智之举。
常孤雏与常遇春,皆非易与之辈。休看常孤雏平素多和颜悦色,然若其动了真火,后果不堪设想。
若非蓝玉乃常遇春之小舅子,常孤雏恐早对其有所举措。
今时不同往日,蓝玉于辽东安分守己,变化颇大。不仅能识文断字,且脾性亦收敛甚多。
而诸般变化,皆与常孤雏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