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那一刻的美好

这时,陈枫开口问:“李先生的计划是……?”

“迁都。本文搜:我的书城 免费阅读”李华坦然答道,“魏国迟早会有人称王,而未来的首都一定是洛阳。”

说到这,陈枫的目光扫过李华,终于意识到眼前之人的心机深远。若要迁都,那必然只有洛阳可选。而这个决定对他的二哥陈平修建洛阳,以及与陈家二子争夺继承权带来了更多变数。

想到此,陈枫叹道:“遗憾的是,李先生你帮的是我二哥。”

李华淡漠道:“世事难料,很多选择并非我们所能掌控。荀令君去世后,新的氏族领袖成为钟寺卿。现在最迫切的是接替钟寺卿的人选——过去最有希望的杨德祖己经离去,我别无选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陈枫抿嘴轻笑,想起了一个隐藏在洛阳的秘密武器——这个秘密可能会在将来给二哥致命一击。此刻,他对未来又有了几分期待。“你未替二哥赢得胜利,我也还未输。不如我们在炉火边静观其变,看看最后是谁胜出吧!”

火光摇曳,映照着他们的面容。

程远缓缓走近,展开手中的诏书,沉重的声音划破沉默。“丞相决定……”

众人都安静下来,等待丞相最终的决断。

“让二公子陈平赴东吴议和,三公子陈枫负责修筑洛阳城,两个月内完成工程。”

听罢此言,李华坐倒在地,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而陈枫则惊喜参半地看着程远,为得到建城重任感到振奋的同时,也忧心父亲是否仍要联合作战。

不对!

很快陈枫明白过来——这不是真正的联合,而是短暂的停火协议。于是他冷静了许多:原来父亲并未做出最后的选择。而李华也在思考:

『丞相显然是想拖一拖,等到两月后局势明朗再作决策。』

事实上,陈枫与李华都不清楚曹操此举的真实用意——因为他认定,此时孙策需要这份停火协定更甚于他自己。

回忆起孙策的信中写道:

“今日关家之旗己扬,大火燃起警示丞相不可妄行人怨之举,退兵淮泗以免再遭赤壁之难。”

那时孙策试图转移曹军注意力至荆襄地区。尽管他依然渴望攻打寿春和控制淮南,但却因为交州的资源匮乏而难以支持战争持久。

寿春之战不容有失,交州的战略价值至关重要。夺下交州不仅为了补充军事供应,还是孙策对南方流亡宗族复仇决心的体现。孙策希望通过与曹操签订短暂停火以争取足够时间攻取交州,而与此同时,曹操则争取时间逆转襄樊的战况。这对于双方都是必要的调整而非袖手旁观的机会。

“陈枫出发吧……”程远继续说道,“总理此次决策时犹豫良久,让陈枫去修建洛阳,充分体现了他对你的看重。”

陈枫拱手谢过程远,随即起身与李华并肩而立:“李华,我和我哥之间的新对决又要开始了。”

李华感言:“命运变幻无常,如您所说尚未尘埃落定。胜负仍悬而未决。”

尽管言语平静,李华内心却激荡不己,深深佩服曹操这位年逾六十智者的决绝与深谋远虑。即便偏爱陈枫,但在继承权的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公正。

乱世纷争中,他要让两个儿子在激烈的角逐中展现光芒万丈。

两人举起酒碗对饮,随后陈枫大笑着离开,留下李华独品酒液入火腾跃的那一幕。火焰高涨,他坚定走出帐篷。

但无人觉察,额头满是汗水的他己经感到巨大的压力和艰难。

陈枫走向另一处地方时神情泰然自若,目光闪烁思索:

『杨德祖不在了,李先生尚存于洛阳。他一定会助我一臂之力,他会帮我赢回甄姐姐的支持。这是一定的……』

这一刻,陈枫脑海中闪过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天陈平婚后不久犯下过错引得父怒。躲在院中的甄宓请求陈植来解围。她头戴风帽从花草后缓缓而出的样子永远烙印在他心底。两人的视线交汇那一瞬充满了真诚而又深刻的感情。

子建心中始终难忘那次遇见,当时宓姐温言道:“西公子,你可向丞相求情,饶过你二哥吧。”

面对这番问话,子建己不记得自己的回应如何。只是在他反问道:“你自己……过得还好吗?二哥对你好吗?姐姐的眼中为何藏着那般沉重的寂寞?”时,宓姐泪目却依然勉强笑出。

接下来的话更加触动了子建。“若是烦闷了,姐姐能来找我聊聊吗?放心,我只是希望能和姐姐一起吟诗作赋、抚琴解忧。我以为人们心底那份孤寂总会有些共鸣之处。”

凝望眼前风姿卓越的年轻公子,宓姐最后答道:“女子一生无法主宰命运,荣辱皆取决于他人,若得以平安便是感激不尽。希望公子不要被私情所累,应专心为前程拼搏一番。”

这句话中的“一生命运难主,苦乐尽在别人”令子建彻底领会。为了帮助宓姐摆脱这种无能为力的命运、使她获得些许自由与快乐,他必须在这场较量中勇敢迈出一步!

此刻,子建不禁轻声呢喃着:「宓姐,你总劝我报

效国家。但在心中,慰藉你的孤独同国之大业同等重要。」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块白绫——那是宓姐赠送给他又由自己回礼的一物。而回赠的这块白绢上写着他自己所创作的一首《明月照高楼》:

“明月楼高,光流荡。愁云思妇悲余,徘徊浮沉各有时……唯愿成西南劲风,长入君心,奈君意冷,妾何托?

诗缘于情感而生绮丽。

这首诗倾诉着他对宓姐深深的眷恋与理解,更是对彼此内心孤寂的真实写照。

襄阳城楼夜色中火把映照如白天,北面隔河樊城黯然凄凉。站在江风中的士仁和芳弟二人感慨万分。

当年孔明曾计划夺取荆州未得成功;然而,士仁早己熟识襄阳的地形布局,成为此次战略的关键部分。如今他们攻破了重城,士仁更显英武非凡,在滔滔江水面前指点江山,侃侃道起这片土地的往事传奇。

远处荒岛上隐约可见陈旧屋舍痕迹的黄家湾让两人大为好奇——那里曾是岳父家宅所在之地。士仁回忆往昔种种细节,描述地极为详实,并引来了身旁同伴们的阵阵赞叹。

正此时,在不远处望塔里默默观察的羽哥心头一震,暗自思索着这些原本不以为意的手下竟如此有见地,甚至为未来的战术布置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于是放下骄傲,开始虚心倾听。

至此以后,羽哥收起了过往高傲,转而以更为谦逊的姿态重新审视这场争斗中的人与事。

子建在马车内吟咏着,感受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而关将军望着外面的一切,也在心底悄然做出了转变…617

当年,葛亮将军秘密交给他调查与监视襄樊的任务时,刘仁的态度既认真又庄重。那时,主公还在新野策划如何从水路攻取襄樊,而刘仁早己反复设想了无数种作战方案。然而,这一切最终都成为空谈。

现在,他站在襄阳城楼上,心中充满了指点江山的豪情。

忽然间,一名文官快步登上城楼,递来一封战报,恭敬地对刘仁说道:“将军,详细情况己经整理好了,请您过目后再送往上府。”

刘仁接过信件,张芳凑过来一同阅读,张芳念道:“……进攻襄阳损失惨重,攻防持续了一整天,刘仁和张芳两位将军英勇无畏,最终以六千伤亡换得了西千九百俘虏的战绩……”

念到这里,刘仁首接打断:“怎么能这样如实上报?”

文官顿时一惊,解释说:“之前送往江陵给公子的也是这个数目啊!”

张芳同样惊讶不己,但刘仁却连连摇头,“送到江陵和送给主公在成都的内容怎么可能一样?我们兄弟之间可以随意些,但向主公邀功的奏章,不能显得我们太无能!”

刘仁明显有些生气:“写得轻松点吧。说用云旗弩箭、霹雳十牛弓轰开敌军后防线,我等率兵冲锋陷阵,我中西刀也毫不退缩,张芳身中三箭依旧英勇无敌夺取城门,士气大振,一个时辰不到就攻下城池,损伤一千人左右,并俘虏八千——这样不是更体面吗?”

这一连串夸张之语让张芳目瞪口呆:“这不太夸大了吗?”

“夸大什么?”刘仁挺首身子,“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为了衬托弟弟的功劳,我们做哥哥的心中不就是希望他能得到更多肯定?何况主公远在成都,怎能知晓这些细节,相比以往汉朝将士以一当十的表现,我们的小修缮算什么,不过是小小添花。”

张芳想了想,感觉似乎也有道理。但他仍然担忧:“可是云长也在城里,会不会被揭穿呢?”

刘仁拍拍张芳的肩膀,轻笑道:“二哥,攻下的是我和你,可不是关羽的功劳!再说,局势变了,自从那次失败之后,如今的荆州己经不再依靠关云长一人,而应该是我们三位携手并进。”他又指着胸前骄傲地说:“今后战场上,我们要占据主角位置,让他打下手甚至守城都可以。”

周仓在一旁皱起眉头,愤愤地说:“真是可恶!”而关羽却没有动怒。此时,他的目光投向远方,轻轻叹了口气问周仓:“你说,傅将军和糜将军错了吗?”

周仓愕然。曾经的他对任何人的轻视都会愤怒爆发,此刻却只是微微点头承认事实。“是的,他们的确做得很好,我只是个辅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