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有点卡文了?_?,只能先写个原剧情过渡下,请假是不可能请假的)
此刻的纳美人们,心中被一层浓重的阴霾所笼罩。
他们无比清醒地意识到,即便将伊卡兰这种翱翔于天际的空中助力计算在内,奥玛蒂卡亚一族在人类那如钢铁洪流般的武力面前,实在是太过渺小,等于在以卵击石,不堪一击。
哪怕是传说中宛如神明降世般的魅影骑士现身,面对人类那犹如暴雨倾盆般密集且致命的火力,也注定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在这钢铁与火焰的风暴中徒呼奈何。
伊卡兰也许可以凭借其独特的体型和卓越的飞行特性,潜伏在家园树那繁茂的枝叶间,凭借着出色的隐蔽能力,说不定能瞅准人类防备的间隙,来一场出其不意的偷袭。
运气好的话,或许能够成功击落一两架直升机,给予人类短暂的重创。
然而,偷袭过后,人类那强大的军事力量必然会展开疯狂的报复,无数导弹锁定目标,无论是身姿矫健的伊卡兰,还是神秘而强大的最终魅影,在这铺天盖地的攻击下,都将如同脆弱的蝼蚁,注定会被炸得粉身碎骨,瞬间化作漫天飞舞的血肉碎片……
如此一来,即便有纳美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的牺牲在人类那压倒性的武力面前,也不过是毫无价值的徒劳,仅仅是白白送命,无法对局势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此刻,在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上,更多的纳美人神情黯然,失魂落魄地行走着。
他们或是搀扶着年迈体弱的长辈,或是照顾着年幼无助的孩童,还有的地方躺着伤势严重、奄奄一息的族人,艰难地在坎坷的道路上前行。
族人们的数量急剧锐减,近乎减少了一半之多,而伤者更是不计其数,随处可见。
那些伤势过重已无法自行行动的族人,只能痛苦地躺在草地上上,发出微弱的呻吟。
而大多数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磕碰擦伤的痕迹,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仿佛是战争无情的烙印,令人不忍直视。
这些伤痕不仅刻在了他们的身体上,更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纳美人的心。
在这支艰难前行的族人队伍前方,领头的是几位面容悲戚的领导者:萨满,奈蒂莉,苏泰。
然而,曾经带领着整个部族的族长,却永远地倒在了那场惨烈的灾难之中。
他的离去,让整个奥玛蒂卡亚部族陷入了悲痛与迷茫。
而那个名叫杰克的阿凡达,此时自然也不在队伍之中。
现在的阿凡达们被人类基地强行断开了与纳美世界的链接。
随后,对杰克心怀深深芥蒂的奥玛蒂卡亚族人们,在愤怒与失望的驱使下,毫不留情地抛弃了那具承载着杰克意识的阿凡达之躯。
但冷静想来,这其实也无关紧要了。毕竟,人类对家园树下超导矿石的贪婪觊觎,犹如饿狼对猎物的垂涎,是深入骨髓且无法改变的。
即便杰克能够参与其中,在人类那强大的武力与贪婪的欲望面前,也难以扭转局势,改变不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终于,在经历了短暂的休整,稍稍平复了内心的悲痛与慌乱之后,奥玛蒂卡亚部族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前往灵魂之树。
那棵屹立在神秘之地的灵魂之树,不仅仅是一棵普通的树木,它更是纳美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信仰圣地,是距离他们心中的神明“爱娃”最近的地方。
在这满目疮痍、希望渺茫的时刻,他们迫切地需要在那里寻求心灵的慰藉,渴望从“爱娃”那里得到指引,探寻未来的生存之道,找到能够带领部族走出困境的希望之光。
以当下部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那便是今后对待人类的态度。
究竟是选择放下仇恨,妥协退让,忍气吞声地接受人类的压迫与掠夺,还是鼓起勇气,奋起抵抗,以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反击人类的野蛮侵略?
这是一个关乎部族生死存亡的艰难抉择……
事实上,人类此刻已然达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成功获取了家园树下那珍贵无比的超导矿石矿脉。
倘若在灾难发生之前,奥玛蒂卡亚一族能够选择主动搬离家园树,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纳美人因此丧生。
当然,人类那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他们不会就此满足,他们的野心如同无底深渊,永远无法填满。
不过,或许全面退缩的纳美人能因此换来短暂的安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勉强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不难想象,如果不是杰克的出现,如果不是他的原因,那么多纳美人聚集在一起,也许那场惨烈无比的状况便不会发生,奥玛蒂卡亚部族也不会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
然而,历史无法假设,现实已然摆在眼前,遭受重创的奥玛蒂卡亚部族,如今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选择就此迁移,离开这片充满伤痛与回忆的土地,似乎是极有可能的。
毕竟,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太多,族人伤亡惨重,家园化为废墟,继续留在这里,无疑将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处境。
但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无奈之举,是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之下,被迫做出的痛苦决定。
就族人们的本心而言,他们的心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只要有一丝机会,他们必定渴望报仇雪恨,让人类为他们的残暴行径付出惨痛的代价。
既然大家都如此期盼着复仇,渴望夺回属于自已的尊严与家园,那么,一场全面战争似乎已如箭在弦上,不可避免。
然而,接下来的时间对于奥玛蒂卡亚部族而言,无比宝贵,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部族的生死存亡。
想要与武装到牙齿的人类抗衡,绝非易事。
人类凭借着先进的科技与强大的武器装备,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相比之下,纳美人手中的武器不过是简陋的弓箭,以及他们忠诚的伙伴重铠马和伊卡兰。
这些力量在人类面前,实在是太过单薄,如同螳臂当车,似乎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可是,面对如此绝境,他们又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在这黑暗的时刻,他们的内心深处,如今只能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爱娃”的帮助。
也许,只有那位存在于自然之中,如同神明般无所不能的“爱娃”,才能为他们指点迷津,赐予他们力量,助他们夺回属于自已的美丽家园,让奥玛蒂卡亚部族重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
……
在潘多拉星球那神秘的悬浮山范围深处,有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小盆地,被石质圆环形山体温柔地环绕其中。
大小各异的石质圆环斜插在地面上,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摆放的艺术品,共同构成了一个近似球形的奇妙结构,将盆地紧紧地守护在中间。
而在更远的地方,还有更多、更大的石质圆环如同繁星般星罗棋布地四散分布着,给这片区域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奇幻的色彩。
杰顿身处此地,心中暗自推测,这些石质圆环中想必蕴含着大量的超导矿石成分。
毕竟,在这片充满奇迹与未知的土地上,超导矿石的分布总是与各种奇特的地质现象紧密相连。
而在这个盆地的中心点,磁场涡流的强度强大到了极点,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不断地搅动着空间。
可惜,对于杰顿而言,这一切虽然奇妙无比,但却并无实际用处。
以杰顿强大的感官来看,这些蕴含超导矿石的石质圆环和强大的磁场涡流,不过是这片陌生星球上独特的风景罢了。
地面之上,无数的树木根茎如同密密麻麻的脉络,纵横交错地遍布整个山谷。
它们一端紧紧连接着山谷之外广袤无垠的森林,那片森林是纳美人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充满了生机与神秘;另一端则向着山谷中间汇聚,仿佛这里就是这片无边森林的核心所在,是一切生命力量的汇聚之地。
这些树根最终都汇集连接到一株并不高大的植物之上。
这株植物,便是纳美人心目中神圣无比的灵魂之树!
杰顿终于亲眼见到了这个与“爱娃”直接相连的关键节点,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好奇的心思。
在杰顿眼中,眼前的这棵灵魂之树与电影里的那株聆听之树并无太大差异,同样是白化柳树的模样。
然而,仔细端详,便能发现这棵灵魂之树显得更为高大挺拔,它的枝干粗壮而苍劲,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记忆。
看上去年代也更为久远,透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纳美人千百年的故事。
它那粗壮的枝干上生长着无数寄生植物,这些寄生植物形态各异,为灵魂之树增添了一份生机。
枝干末端则垂下无数莹白色、散发着微微荧光的半透明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看起来多少有些奇特。
当然,到了夜晚,当夜幕如同黑色的绸缎般笼罩大地,无数枝条上都会亮起蓝紫色的荧光,那时的灵魂之树便会瞬间变得华丽无比。
蓝紫色的荧光会在黑暗中闪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
灵魂之树生长的地方,便是纳美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圣地。
在这里,他们离爱娃最近,能够最便捷地与爱娃、与祖先建立起连接。
每一个纳美人都坚信,当他们将自已的辫子与灵魂之树的枝条相连时,便能感受到爱娃那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灵魂之树代表着爱娃,却并非爱娃本身。
那么,爱娃究竟以何种方式存在呢?杰顿也难以说清。
或许,不论是灵魂之树还是聆听之树,都不过是连接爱娃的一个个节点而已。
就如同电影里格蕾丝博士所研究的那样,潘多拉星地表之上,每棵树的每条树根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类似电流的讯息传递。
这种传递就如同神经细胞组织一般,每一棵树之间都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连接点,而整个潘多拉星球上,更是生长着上万亿棵树。
这无疑是一个无比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其复杂程度甚至远超人类的大脑。
或许,真正的爱娃就存在于这个庞大的系统之中,她是自然的灵魂,是万物的主宰,以一种神秘而无形的方式守护着潘多拉星球。
而对于纳美人来说,爱娃便是主宰万物的神明。
她是生命的源泉,是希望的象征,是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当他们失去希望,无家可归之时,眼前的灵魂之树,便是他们唯一的归宿,是他们心中最后的希望之光。
奥玛蒂卡亚族人们相互搀扶着,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来到这里。此刻,除了受伤或未受伤的族人、少量的重铠马和伊卡兰坐骑,以及手中的武器之外,他们失去了所有的生活物资。
曾经的家园已化为灰烬,曾经的美好生活已不复存在,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却如同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
尽管悲痛万分,但几位族群的领导者还是迅速振作起来,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与决断力。
他们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族人,让他们在灵魂之树下暂时安顿下来。
大多数族人或疲惫地坐下休息,或在萨满和其他医者的帮助下接受治疗,缓解身体上的伤痛。
苏泰则带领着少量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族人四散而去。
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进行捕猎,为族人带回足够的食物,以维持大家在这艰难时刻的生存。
不过此时,安顿下来的族人听到了附近的森林里传来的沙沙声,以及一声声沉闷的巨响……
咚……咚……咚……
“嘟……嘟……嘟……芝——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