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锦鲤 作品

第252章 威服

覃乐瑶命人采买的,是宫内二十四衙门之一神宫监,督制的香油。

皇宫内院的祭祀,连同太庙高庙、敕建寺庙所用的香油,都是这里制作。

正经御用等级的货色,往外售卖价格却便宜。

买一斤只要五十个文钱,比兰若庵里的香油,便宜了整整十倍。

兰若庵的镜明老尼姑,还在凤澜院陪着沈氏数米粒的时候。

六百斤香油已经送到兰若庵里供起来了,总共花了不到三十两银子。

下人还特意送了几斤往凤澜院,让沈氏念经的时候点灯用。

“这种香油是宫里娘娘们用的,比外头买的强好些!”

沈氏不懂这些事儿,还只是胡乱生气而已。

镜明老尼姑子听说了,气得俩手哆嗦双足发软,险些中风发抽死过去。

她做了一辈子尼姑,就指着这些东西赚钱。

如今被人夺了财路,到手的雪花银子没了,真如要了她的老命。

她是想破脑子也想不出,燕宜轩那个刚出闺门的小姑娘,怎么会懂这些!

覃家自进京后,就与吕公公他们走的近,往来有许多内廷官宦太监。

宫里的各种供奉,太监们也是这样,十倍百倍往上报价。

别说是香油,便是柴炭、衣料、鞋帽、乃至于草纸,都是几道手赚钱。

凡是这里面的偷手,覃乐瑶比别人都懂得多,不足为外人道。

因此她接手了账目,只是随意翻了翻,就知哪里贪的多。

本想着从膳食或衣料下手扎筏子,可惜一直没等到空子动手。

谁知兰若庵的老尼姑子,不要命似得撞了上来。

她正要立威压服众人,又怎么会手软呢?

大张旗鼓裁革了几个管家娘子与贪钱太过的买办,往后做事就顺手得多。

兰若庵只是个出头的,另外两座十方家庙,也是做了同样的安排。

香油、香料、蜡烛、香灯、印经,一概不再给银子,都由府里拨发实物。

这里头十倍八倍的利润,再不放任底下人私下分赃侵吞。

手指随意拨拨算盘,只是几座家庙庵堂的用度,每年能省下近万两银子。

消息零零散散传出来,梨月耳朵里就是灌满了。

“供佛的香油与咱们吃的香油都一样的。供佛用的油还可以掺别的,所以更便宜些。原来那些庙里的秃贼,每年赚了这么多银子。真是指佛吃饭赖佛穿衣,嘴里说的慈悲为怀,心里尽想着赚黑心钱!”

“也不只是老秃贼们赚钱,咱府里那些买办,还有经手的管家娘子们,还不是个个从里头拿孝敬钱?管事房裁革的那个货,光是收庵堂的孝敬,就是几百两近千的银子。全家在外偷买了房子住,还开了个杂货铺子。从府里顺不少东西,偷偷拿出去卖。吃里扒外的东西,活该挨打!”

前天覃乐瑶命管事房里新总管,当众责打处罚了管事娘子与几个买办。

好些人婆子丫鬟都跑去看了,回来的时候一个两个吓得够呛。

“啧啧啧,都是几辈子的老人,平日多么光辉体面?想不到也有今天!亏得是西院奶奶这么厉害,管事房的老人儿,说裁革就裁革。把她的家给抄了,房子家私都发卖出去,得了银子收回公中帐上,儿女也都发到庄子里了。连那几个买办,平日行三坐五张扬的紧,如今都是抄家赔补亏空。人都拖到外院里,每人去衣打五十板子,个个哭爹喊娘的嚎!”

“西院奶奶才十六七岁的人,手下竟然这么狠?看着她年纪小小的,想不到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那些管事与买办虽说有错,好歹是几十岁的人,就这样半点脸面都不留。国公爷也不管她。论名儿是个奶奶,其实不过就是小娘罢了,就让她这样耀武扬威不成?”

“你可真是乱操心!要我说起来,咱府里正该有个厉害人办一办。那些管事娘子、买办娘子,个个成精了似得。府里的银子就往自家口袋里装,在府里论名是奴才,出了府就是爷爷奶奶了,不办她们办谁?新奶奶当家管事,一不曾磋磨咱们底下人,二没克扣大伙月例炭火吃食,要我说她爱打谁打谁!耀武扬威如何,国公爷正给她撑腰做主呢。”

“国公爷抬举她,可不就是与二老爷一样,是那宠妾灭妻的罪名?老太太也能看得过去?”

“你这贱骨头,幸亏国公爷抬举她哩,要是国公爷抬举凤澜院奶奶,咱们如今都吃糠了!老太太、太太看不看得过,反正不与咱们相干!”

两个婆子絮絮叨叨闲聊,手里拿着本书点着了引火。

覃乐瑶这样大刀阔斧整饬家务,宁元竣是在背后撑腰的。

只是不知道,宁老太君与宁夫人,心里是如何想的。

说实在的话,梨月觉得她做的对,但是心里却暗暗有些忧心。

她也在灶上生火,估计是柴禾有点潮,半天点不起来。

旁边的婆子极为好心,笑嘻嘻丢过一册书。

“小月,今天柴不好,给你本书引火用。也不知是哪家送的节礼,各院都分了好些书。太太说没什么用,给咱们烧着引火。”

这书用的纸质量极好,外皮是布纹笺,里头是洁白的白棉纸。

整整齐齐印着清晰的方体字,纸张洁白墨色浓黑,漂亮的不忍心烧。

梨月以为是刻印的经文,类似《大藏经》《金刚经》之类。

可仔细看封面,却是挺拔的四个大字——《闺阁淑训》。

看起来仿佛是类似《女则》《女训》的东西。

对着外头的阳光略微翻了翻,拣自己认识的字看了几眼。

“文德皇后,初为婕妤后为贵嫔,生育东宫终为皇后,母仪天下……”

刷刷往后翻了翻,竟然都是字,一张画儿都没有。

梨月瞬间觉得没什么意思,撕了几页就往灶里塞。

撕到最后灶火着起来,火光映着书册后的朱红色“御制刻印”四个字。

“这书是谁家送的呀?”她抬头问秦嬷嬷。

秦嬷嬷坐在一旁喝茶,不屑一顾的撇了撇嘴。

“还不是何昭仪娘娘送来的!宫妃娘娘们赏赐年礼,就算没有金玉古董,好歹也送两匹宫缎。她老人家倒是好,送了一百本御制新书。这是让老太太、太太还有小姐奶奶们,都考状元去不成?”

一百本一模一样的书,送来当年礼?

梨月也真是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