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星光 作品

第528章 推广杂交小麦(十四)

农业机械的共享更是让农忙时节的田间地头热闹非凡。免费看书就搜:求书帮 南郊农场的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在各合作单位的田间穿梭,机器的轰鸣声成为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农民们站在田边,看着这些先进的农机设备高效地完成作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了这些大家伙,我们的农活可就轻松多了。”

通过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各公社和农场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

又过了一些天,李向明站在公社的晒谷场上,望着眼前聚集的农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为了提升农民们的种植技能,各公社和农场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

今天,又有一位农业专家应邀而来,将为农民们带来一场关于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培训。

“乡亲们,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张教授,他可是这方面的权威。大家要好好听,有问题尽管问。”

李向明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回荡在晒谷场上空。

农民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张教授走上前,清了清嗓子,开始了讲解:“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的病虫害。”

他拿起一张放大的病虫害图片,展示给农民们看:“这是小麦蚜虫,它们会吸取小麦的汁液,导致小麦生长不良。防治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黄色粘虫板,蚜虫对黄色有很强的趋光性,会自动飞到粘虫板上被粘住。”

农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一位老农举手问道:“张教授,要是蚜虫数量太多,粘虫板不够用怎么办?”

张教授微笑着回答:“那就可以使用化学农药,但要注意用量和时机,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民们围坐在张教授周围,个个神情专注,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张教授站在简易的讲台前,手中拿着教具,声音温和而坚定,他正详细讲解着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乡亲们,这小麦锈病可是个麻烦事,一旦发病,麦穗上的籽粒就会变得干瘪。”张教授拿起一张病叶,展示给农民们看,“大家看,这叶片上的红褐色斑点,就是锈病的典型症状。”

农民们纷纷凑上前,伸长脖子,仔细观察着病叶。

一位中年农民皱着眉头,轻声问道:“张教授,这锈病怎么治啊?我们这儿去年就有几块地发病,损失了不少。”

张教授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同情:“防治锈病,关键在于提前预防。大家要在小麦抽穗期,及时喷洒杀菌剂。而且,要选择抗病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们听得认真,不时地点头。一位年轻农民举起手,兴奋地说:“张教授,我听说有种生物防治法,用瓢虫吃蚜虫,这方法靠谱吗?”

张教授微笑着点头:“这方法很环保,也很有效。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可以在田间释放瓢虫,让它们自然捕食蚜虫。不过,这种方法需要提前准备,确保瓢虫的数量足够。”

周围的农民们听后,纷纷交头接耳,讨论着如何在自家田里尝试生物防治。

一位老农感慨道:“以前我们只知道用农药,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自然方法。这下可好了,既省钱又环保。”

张教授继续讲解,不时地用教具演示,让复杂的农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农民们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发出惊叹,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

每个人都在为能学到实用的知识而兴奋不己,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将首接影响到自家麦田的收成。

培训结束后,大家围在张教授身边,久久不愿离去。一位年轻的农民感慨地说:“今天学到了好多实用的知识,以后种地心里更有底了。”

除了专家培训,各公社和农场还鼓励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

在一次农闲时,李向明组织了一场经验交流会。会场设在公社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农民教农民,技术共分享”的横幅。

几位被推选出来的“土专家”坐在前排,他们都是当地的种植能手。

几位“土专家”坐在前排,他们中有的戴着老花镜,有的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

老王,作为其中一位“土专家”,他种了一辈子的地,对小麦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分享自己的经验:“种地啊,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这杂交小麦,虽说生命力强,但也得讲究方法。播种的时候,我习惯用这个间距,既保证了通风透光,又能充分利用土地。”

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动作虽然简单,却透着一股子专业劲儿。

农民们听得入神,不时地点头。

一位年轻农民举起手,兴奋地问道:“老王叔,那要是遇到干旱,咱这小麦咋办呢?”

老王微微一笑,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这干旱啊,是老天爷给的考验。我有个土办法,就是在麦田里挖些小水渠,旱的时候能引水灌溉,涝的时

候又能排水。虽说费点事儿,但保住了庄稼,心里就踏实。”

“老王叔,您这方法真不错,我回去就试试。”

一位年轻农民兴奋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新技术的渴望。

老王笑着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得意:“试试吧,不过记得要根据自家田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每块地的情况都不一样。”

另一位“土专家”老李也站起身,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严肃,环顾西周后开口道:“乡亲们,咱们都知道,肥料对庄稼生长可重要了。可肥料紧俏,咱们得精打细算,不能浪费。”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一个简单的麦田图:“咱们种杂交小麦,关键是要把有限的肥料用在刀刃上。我有个法子,就是把肥料集中施在麦苗根部周围,这样能让麦苗更好地吸收养分,还能省下不少肥料。”

农民们听得认真,不时点头。一位年轻农民举起手,问道:“老李,那要是肥料实在不够,咋办呢?”

老李想了想,回答道:“要是肥料不够,咱们可以先保证关键时期的施肥。比如,在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这两个时期麦苗对肥料需求大,这时候得保证肥料供应。其他时候,能省则省。”

另一位中年农民皱着眉头,轻声问道:“老李,那要是连这两个时期肥料都不够呢?”

老李叹了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那咱们就得想办法了。可以去河里捞些淤泥,晒干后撒在田里,也能增加土壤肥力。虽然效果不如化肥,但总比没有强。”

农民们听后,纷纷交头接耳,讨论着自己公社田里的情况。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认真和专注,仿佛在分享着各自的小秘密。

一位戴着草帽的老农,用手挠了挠头,对旁边的人说:“我们小队那块地,土质硬,去年收成就不咋地,要是肥料再不够,可咋整啊?”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焦虑,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担忧。

旁边的另一位农民,手里拿着一顶破旧的布帽,边听边点头,说道:“老王说得对,得想个法子。我听说,用点草木灰也能顶一阵子,虽然效果没化肥好,但总比没有强。”

他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子坚定,仿佛己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

不远处,一位年轻的农民,脸上带着一丝兴奋,插话道:“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去河边挖点淤泥,那淤泥肥得很,晒干了撒到地里,说不定能顶一阵子。”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仿佛己经看到了淤泥带来的希望。

老农们听了,纷纷点头,有的还开始讨论起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位中年农民,手里拿着一根旱烟,抽了一口,说道:“挖淤泥是个好主意,但得注意别把河底挖得太深,不然会影响河水的流动。”

他的声音沙哑,但语气中带着一丝经验的沉淀。

另一位农民,手里拿着一顶破旧的草帽,边听边点头,说道:“对,而且挖淤泥得挑个好天气,不然晒不干,就白费力气了。”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担忧,但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

在会议室的一角,一位年轻的农民小张,脸上带着一丝犹豫,他轻轻扯了扯旁边老王的衣袖,小声问道:“老王叔,你说的那些方法听起来都挺好,可我就是担心,要是我们公社的田地太分散,挖淤泥、晒草木灰这些事儿,得花多少人力啊?”

老王转过头,看着小张,眼神中带着一丝理解的笑意:“小张,这事儿吧,得大家齐心协力才行。咱们可以组织个互助小组,几家一起干,效率就高了。再说,为了庄稼,这点辛苦算啥?”

小张听后,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点了点头:“那行,我回去就跟村里的人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组织起来。”

不远处,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块破布,正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她插话道:“我有个想法,咱们可以去问问村里的老人,他们以前种地的时候,肯定有不少好法子。说不定能找出更省力的法子来。”

旁边的几位农民听了,纷纷点头,一位老农笑着说道:“对呀,我记起来了,以前我们用过一种‘绿肥’,就是把一些野草割下来,堆在田边发酵,过段时间再撒到地里,效果也不错。”

中年妇女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那咱们就试试这个法子,既能节省肥料,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一举两得。”

李向明站在讲台前,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知道,这些农民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微笑着,轻轻鼓了鼓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乡亲们,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这些方法都很实用。咱们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李向明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农民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李向明的信任。

老王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大声说道:“李厂长说得

对,咱们就得团结一心。我回去就组织人手,先把淤泥挖起来,晒干了备用。”

小张也站了起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老王叔,我跟你一起。咱们可以先从河边的那块地开始,那里的淤泥最厚。”

中年妇女点了点头,她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也去,我负责联系村里的老人,问问他们以前用的那些老法子,说不定能帮上忙。”

会议室里的气氛愈发热烈,农民们纷纷起身,互相交流着自己的计划和想法。

“李厂长,您看我们这样安排行不行?”老王走到李向明面前,手中拿着一张写满计划的纸,脸上带着一丝期待。

李向明接过纸张,仔细地看了看,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很好,老王,你们的计划很周全。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老王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点了点头:“那我们就按这个计划行动,争取在播种前把一切都准备好。”

李向明拍了拍老王的肩膀,鼓励道:“好,我也会尽力协调资源,争取给大家更多的支持。我们一起努力,为今年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

过了一两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田野上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农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按照交流会议中学到的方法,开始了杂交小麦的种植工作。

在北郊农场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河水的清新。

老王,这位经验丰富的农民,站在河边,目光坚定地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

他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但眼中闪烁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