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把陈仁锡的奏疏递给王承恩。^墈,书^君- ,庚?鑫*醉-全^
王承恩翻看两眼:“没有看到清军的踪迹?永平府不是被攻陷了吗?”
朱由检也沉思起来:“是啊,按理说清军拿下永平府就是为了给后续的进攻铺路,他们没有着急进攻,是不是在等后续的部队呢?”
清军想all in吗?
陈仁锡提供的有用情报实在有限,所以朱由检也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
剩下的奏疏都是内阁送来的各种事务。
随着左良玉和李自成的围攻,导致各地的奏折无法及时送过来,就连江南那边的奏折也处于停滞状态。
倒是山东那边的裴雪衣送来情报。
裴雪衣听闻左良玉和李自成在攻打京城,问朱由检用不用让她领着锦衣卫回来支援。
裴雪衣担心朱由检无法抗住敌军的百万大军,哪怕朱由检有先进的武器装备,面对百万大军也没有任何胜算啊。
朱由检让王承恩给裴雪衣回信,表示不用回来,顺便告诉裴雪衣,李自成的五十万大军己被打退。
回完裴雪衣的奏疏,朱由检又拿起桌上的另外一封奏疏。
这是陕甘巡抚送来的奏疏,说前任总兵高杰秘密联系他,表示听闻李自成攻打京城,愿意重新效忠朝廷,还准备率领手底下的三万将士驰援。¨x*s\c_m?s_w·.?c^o·m+
这封奏疏的日期己经是半个多月前,也就是李自成的大军刚刚经过山西的时候。
朱由检口述,让王承恩提笔做出批示。
还有一封奏疏是李国桢送来的,表示己经到达指定位置,距离左良玉的后备军不足六十里。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的话,你会发现李国祯的军队想包围左良玉的二十万大军,准备上演蛇吞象的奇观。
李国桢只有五万兵力,左良玉驻扎在保定府的后备军有整整十万大军,驻扎在涿州的兵力也有八万之众。
而朱由检率领的神机营士兵只有一万多人。
如何在涿州打赢这场战斗,是朱由检需要面临的问题。
武器弹药不足以形成碾压之势。
朱由检问王承恩:“这次从段正虎那边收缴的弓箭有多少?”
王承恩:“两千余支弓箭!”
朱由检听说才两千多支弓箭,不由叹一口气。
之前想着造子弹的速度比较慢,打算让毕懋康多造些弓箭出来。
结果毕懋康给朱由检算了一笔账,这笔账让朱由检对古代的经济有了新的认知。_完/夲_鰰?颤¢ \已`发+布_最.欣′彰.劫~
我们看电视,觉得古代战争都是万箭齐发,实际弓箭在古代非常稀缺,尤其是箭矢。
比方说:一根箭矢的制造需要箭尖,早期是青铜材质,后期改成铁质,光一枚箭镞的成本就有二十文,相当于普通家庭半月的开支。
箭身就不用说了,采用的木质也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比如防腐,防潮,粗细长短等等。
还有最重要的箭羽,这是弓箭能保持稳定的重要的部位。
以前都是用雕翎,尤其清军所在的辽东,那边的雕比较常见,就用雕翎,而南方普遍用的是雁翎!
这也是为什么北方清军的弓箭射程会比明军的弓箭射程要远,因为雕翎的硬度超过雁翎。
每根的箭羽成本在七十多文,甚至因为常年打仗,薅翎毛薅的太多,导致那些飞禽都他妈快灭绝了。
战马的饲料就更不用说了,比普通老百姓吃的都好。
还有军粮的供应等等。
所以说,打仗打的不是仗,而是疯狂燃烧的gdp,李自成和左良玉他们每次行动看似威风凛凛,背地里都是巨大的损耗。
短时间内也许看不出什么,时间久了就会明白,整个国内经济在迅速的走下坡路。
自己这边陷入内耗,欧洲那边却在大力的开展工业,发展经济。
此消彼长,差距逐渐拉开了。
王承恩看到陛下有些疲惫,吩咐身边的亲兵把熬好的参汤送过来。
“主子,您要注意身子骨啊,切莫累坏自己。”
最近几代帝王的身子都不行,早早就殒命了。
朱由检接过参汤喝了几口,说道:“知道了,朕先眯会儿,有事再通报!”
王承恩离开房间,派人守在门口。
朱由检刚躺下不久,听到外面传来的脚步声,还有王承恩跟对方交谈的声音。
房门被轻轻推开,王承恩:“主子,主子,睡了吗?”
朱由检:“什么事?”
王承恩:“左良玉派人送来书信!”
朱由检以为听错了,问道:“谁?”
王承恩:“左良玉!”
朱由检瞬间没有睡意,翻身起床从王承恩手里接过奏疏。
确实是左良玉送来的,左良玉在信中痛诉段正虎不听调令,擅自行动,此举跟造反没有任何区别。
还有,左良玉解释他出兵原因是为了勤王,因为李自成大军围京,他书信送不进来。
朱由检笑了,左良玉撇清责任是真快啊,段正虎身为他的麾下前锋,这么快就被弃了?
王承恩问道:“主子,这事是不是从长计议?”
朱由检:“王家彦看过了吗?”
王承恩点点头:“看过了,他们无法做主,所以才送来的,都在外面候着!”
朱由检听说王家彦和毕懋康等人在外面,说道:“让他们先进来吧。”
众人进来后,朱由检问起他们的意见。
王家彦的建议是打,最起码要把左良玉打退,不然大军驻扎在涿州,随时都会对京城形成威胁,再说左良玉这种反复,先是跟李自成合作,现在又想效忠朝廷,墙头草的行为令人不齿。
朱由检看向毕懋康:“你的意见呢?”
毕懋康躬身道:“陛下,微臣觉得能和谈最好,我们现在势头正盛,看似占据上风,但我们的真正敌人是清军,而不是左良玉他们!”
说来说去,大家都是汉人,属于同样的民族。
清军不同,是异类,更何况清军还入关了,随时都会发动大规模的掠夺袭击。
毕懋康建议把精力对准清军。
王家彦:“陛下说过,攘外先攘内,我们转头去打清军,左良玉和李自成怎么办?”
毕懋康:“左良玉既然愿意和谈,我们应该先谈谈,看他们能提供什么方案。”
剩下的几位副将也参与到讨论中,武将们大多都倾向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毕懋康算是文人,有着文人的冷静和理智。
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要学会如何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