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城的山崖,率先抵达山头的白杆兵悄无声息的爬上来。本文搜:e小说 免费阅读
他先确认西周没有巡逻的敌军,迅速将绳索固定在粗壮的树干上,开始用力去拉绳索。
峭壁下方的白杆兵接二连三的被拉上来,越来越多白杆兵加入进来,把困在半山腰的兄弟们拉上崖。
这里不得不说白杆兵的精神,哪怕绳索把他们双手都磨破了,连眉头也不皱一下,这种坚韧的性格是很多军队所不具备的。
长达半个时辰的攀升,秦良玉从下面被拉上来。
有人负责在外围警戒,有人悄悄把箭矢放在弓弩上,随时应对敌军的反扑。
秦良玉从包里拿出夜视仪头盔。
这个东西简首是行军打仗的必备神器,敌军是什么状态都可以观察的一清二楚。
尤其天空还下着雨,燃烧的篝火很少,如果只靠眼睛去观察,根本看不到什么端倪。
渐渐地,秦良玉发现不对劲,敌军这个时间点还有人没休息,而是围在一起好像讨论着什么。
由于距离远,加上山顶呼啸的寒风,秦良玉听不清对方在讨论什么。
她知道自己要先占据地形优势,确保袁惜若可以顺利抵达山头。
确认完方向,秦良玉对身后的人说道:“从侧面迂回过去,那边守军己经睡着了。”
现在王如奎还不知道白杆兵己经偷偷绕后,他把唾沫都说干了,总算是安抚下投降派的将领。
双方达成共识,黎明时分,趁夔州城内防备处于松懈状态,继续发动一波攻势。
这是最后一波攻势,如果被对方守下来,那么他们全部人员就地投降。
如果能攻破城门,那将是另外一种结局。
王如奎不愧行伍出身,对夔州城内的判断八九不离十,双方经历一天的惨烈战斗,夔州城内肯定没那么多守军。
只需再来一两波攻势,有九成的把握拿下城头。
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是没有破釜沉舟的心态,怎么能打赢一场接一场的战争呢。
守城的李同知和周景明同样没有睡觉,他们在组织最后的守军忙着把碎石运到城墙,以此加高加固城墙。
哪怕守军再少,总要做点什么,不能这样坐以待毙。
现在夔州城只有两个去处,要么退守奉节,要么从北城门打出去。
周景明和李同知都没有退路,他们只能尽可能的发动城里老百姓帮衬。
双方现在处于静默期,都在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
成王败寇就在此一举。
王如奎下令,军队中把仅存的粮食让出来,负责给黎明时分攻城的将士们。
王如奎眼里充满血丝,紧紧攥着拳头:“一定可以打赢,一定能打赢!”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爆发出一声尖锐的响声。
那些没睡着的将士们纷纷抬头看去,一道亮光拖着长长尾巴升空而起,在抵达顶端的时候,宛如烟花般炸开。
普通人都认为这是烟花,但是军队的人都认出来,这可能是信号的传递。
周景明和李同知呆呆的看着半空。
信号?
谁打的信号?
是敌军还是友军?
王如奎脸色同样阴沉不定,这信号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敌军趁机摸上来了?
他现在最担忧的就是秦良玉的白杆兵,担心白杆兵趁机攻上来。
王如奎赶紧派人去山路那边查看情况,突然远处响起无数破空声,紧跟着惨叫声接二连三的传来。
漆黑而宁静的夜晚,打斗声格外的清晰。
有人扯着嗓子喊道:“敌袭!敌袭!他们攻上来了!”
王如奎心里猛地一沉,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他顾不上白杆兵是怎么攻上来的,迅速下令全军备战。
那些饿的奄奄一息的将士们被叫醒,浑身湿漉漉,冻得浑身发抖。
周围到处都是跑动的身影,还有远处的厮杀声,颇有一种西面楚歌的错觉。
天空还在下着濛濛细雨,不停的有火把被点燃,远处的位置,时不时有士兵倒在地上。
王如奎翻身上马,嘴里呼喊着保持阵型!
他清楚,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乱,一旦阵型乱了,再想组织有效的反扑就没有机会了。
总算,军队在王如奎和亲兵的指挥下保持着稳定,前排士兵举起手里的盾牌格挡白杆兵的弓弩,后面的长枪兵开始往前推进。
半山腰的袁惜若和李若琏也率领飞虎队开始急行军。
他们从秦良玉打的信号弹就知道秦良玉己成功登上山顶,半个时辰,只需拖住半个时辰!
袁惜若下令全速前进,同时把头顶的射灯打开。
刺眼的亮光在漆黑的深夜格外醒目。
白杆兵和王如奎的士兵很快就近距离交锋到一起,长枪对阵白杆枪,金属撞在一起冒出火星,还有令人牙酸的摩擦声。
不停的有士兵倒下,鲜血喷涌而出。
秦良玉手里
有一把Ak47,但她始终不敢胡乱开枪射击,担心伤及到自己友军。
城墙之上的李同知和周景明也听到远处的动静,他们吓得后背发凉,还以为是敌军趁着夜色攻上城头。
然而他们躲在暗处等半天,也没等到攻城的士兵。
李同知壮着胆子悄悄靠近城墙,探出脑袋往下看去。
这一看不要紧,李同知激动得喊周景明赶紧过来。
周景明躲在下面不敢上前。
李同知压抑不住的激动:“援军!援军到了!”
周景明听说援军,一路小跑的上来,顺着城墙往外观察。
火光的映衬下,两波士兵交织在一起,盔甲的摩擦声,厮杀声和惨叫声在山间回荡。
周景明还看到远处有一道刺眼的亮光。
他说道:“半山腰那束亮光是什么?为何看起来比阳光还要刺眼?”
李同知也不知道为何会发起亮光,在古代人的认知里,夜晚能照明的一个是月亮,还有一个是蜡烛,什么时候见过手电这种产物啊。
袁惜若出征前,朱由检特意送给她矿工专用头灯,亮度非常高,适合夜晚的照明和行军。
周景明说道:“既然是从山脚过来的,肯定是援军吧。”
李同知微微点头:“是啊,肯定是秦将军的白杆兵,现在,你肯相信光了吧。”
那束光给他们带来的意义不仅仅是照明,更多的是生命的曙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