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时分,京城的老百姓还在熟睡中,迷迷糊糊听到马车碾压而过的动静,还有大规模军队铠甲发出的沙沙声。本文搜:找小说网 免费阅读
由于消息的滞后性,普通老百姓透过门缝往外面观望。
黑压压军队从街道走过,还有不少身着飞鱼服和绣春刀的锦衣卫出现。
京城发生什么事了?
难道又是要打仗?
没听说谁打到京城过来啊。
西山郊区,得到消息的神机营参将王家彦和毕懋康也紧急招呼士卒和工人们行动起来。
负责煤矿的是王承恩的干儿子王锐,种植果蔬的范养民也被吵醒了。
王家彦身穿盔甲,下令全体人员集合。
刚刚他得到陛下的诏令,至少有三万叛军会从昌平来围攻京城,以前西山处于荒郊野岭,连年征战加上清军经常袭击,这里的农户也都十室九空。
最近这段时间,西山刚刚变得繁华热闹起来。
每到晌午,周边小商小贩会过来叫卖各种小吃。
他们知道西山背靠皇帝,在里面的工人不仅有俸禄,还能吃饱肚子,后悔当初招募的时候,没有托关系混进来。
王家彦站在高台上发表着战前动员。
曾几何时,他麾下都是面黄肌瘦的部将,别说拿起武器,就连站着都是东倒西歪。
最近在王家彦的操练下,士兵们总算有了几分精气神,虽然还是干巴巴的瘦。
两千士兵,加一千工匠,还有一千多工人。
总计西千人的规模。
王家彦发号施令,首先工匠和工人负责加固围墙,争取把围墙再加高两尺!
以前的围墙建的特别简陋,也就防个野兽之类,现在面对李自成的叛军,围墙肯定不能用。
毕懋康负责领着工匠和工人去加固围墙,王家彦则领着神机营的士兵排兵布阵。
西山这边地势高,易守难攻,对方要想大规模进攻,只有两个出入口。
朱由检让宋守义派人送来一挺马克沁机枪,并亲自教会王家彦如何使用。
王家彦看着黑乎乎的大家伙,脸上堆满笑容:“他奶奶的,有陛下这个镇国神器,就算来一万个叛军,老子也能把他们全部干掉!”
当日的京城保卫战,王家彦有幸参与守城,亲眼目睹马克沁机枪是如何扫平一切的。
骑兵怎么了?
再勇猛的骑兵也会被这个镇国神器干得人仰马翻!
弓箭手怎么了?
弓箭射程能顶得上镇国神器的射击距离吗?
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王家彦还让士兵分别行动,其中一千名士兵负责弓箭,仓库还有一百多把燧发枪,给王守义他们调配过去五十支,他们这边还有五十多支。
王家彦的大嗓门嚷嚷起来:“你们这群狗日的,平时吃陛下的,喝陛下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给老子打起精神,谁要让敌人攻上山,别怪老子不讲情面,都听清了吗?”
身边的士兵齐声道:“听清楚了!”
王家彦在神机营很有威望,他表面对士兵经常打骂,私底对士兵还是很好的,朱由检刚在西山开采煤矿时,王家彦也不会厚着脸皮,三番五次的求情。
王家彦知道,陛下既然把防守西山的重任交给自己,就是死,也要给陛下守住。
“咱们占据有利地形,你们都机灵点,让我看到你们谁后退一步,老子的刀可不讲情面!”
布置完防守任务,王家彦让士兵回去轮流休息,情报显示第二天上午,叛军就会抵达西山。
同时,锦衣卫也纷纷行动起来,开始沿着京城周围打探情报。
朱由检熬到后半夜,实在顶不住,在自己办公室椅子上睡着了。
睡着的时间过得很快,也睡不踏实,隔壁房间经常有人进出,应该是什么紧急军情送来。
阁老们能处理的就自己处理了,实在处理不了的,根据轻重缓急排好。
他们没敢去打扰朱由检,因为王承恩不让。
王承恩知道皇帝一晚都没好好休息,很多时候,皇帝身体都是熬垮的,谁都可以垮,唯独皇帝不能垮!
再说,陛下连太子也没有,局势己经够乱了,若是朱由检出点什么意外,天下就真的崩了。
魏藻德看着手里的书信,转头交给邱瑜,邱瑜也是难以抉择,最后落到范景文手上。
书信是李自成派人送来的,这次李自成学乖了,他表示愿意先把太子送回来,并且跟朱由检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清军南下。
李自成有自己的理想,在他眼里谁都可以坐这个江山,唯独满清不能!
至少我们都是汉人,你们是满人,非我族类,怎么能让满清夺得天下呢,当初跟清军合谋也是权宜之策。
想着三方大军压境,让朱由检做出妥协,到时李自成再跟大明合作,双方故意引诱清军南下,再围而歼之!
至于张献忠,他先把南京城破了再说吧。
南京作为陪都,有
一套完整的运转体系,陈士奇和曾英还有黄得功都驻扎在南京附近,肯定是一场胶着战!
范景文拿着书信想去请示朱由检。
王承恩倚在门框边上打盹,胖乎乎的王公公发出轻微的呼噜声。
范景文悄悄喊醒王承恩。
王承恩一个激灵:“什么事?”
范景文把书信递给王承恩。
王承恩接过翻看几眼,李自成怎么又送书信?不是他要打的吗?这种人怎么这么反复无常啊?
范景文:“陛下睡醒没有?”
王承恩悄悄掀开帘子往里面看了一眼:“没有呢,刚睡一个多时辰,你们再等等吧!”
范景文焦急道:“王公公,军情紧急,是战是和,关乎整个大局的走势啊。”
魏藻德和邱瑜也过来劝王承恩去通报。
现在不通报,拖到明天可能就来不及了,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万一城破,他们就失去谈判资格,到时该往哪里去退?
王承恩问道:“无非就两个选择,承认李自成的地位,并封他为汉中王,每年赏岁百万两,作为回报他帮我们对付清军,阁老们怎么看待?”
三名阁老不吱声,以前兵部尚书陈新甲受崇祯授意,去跟清军议和,最后被大臣告发,崇祯把陈新甲推出当挡箭牌首接砍了。
现在谁敢当出头鸟啊,议和肯定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哪怕明知道议和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也不敢啊,害怕遭千夫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