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北口的那只鹅 作品

第62章 发展工业改革的第一步

朱由检吃完午饭,又在寝宫里小息一会儿。本文搜:肯阅读 免费阅读

以前上班好歹有午休,自从当上皇帝连个休息时间都没有。

除非他摆烂当一个昏君,可以整天不理朝政。

下午,朱由检睡醒,在王承恩的陪同下前往西山。

整整五千多亩地,还有煤矿和铁矿资源,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

因为这次要出宫,王承恩特意叫来李若琏的飞虎队和三千营的士卒过来保护陛下,毕竟李自成的大军刚刚在这里驻扎过,谁知道会不会遇到什么散兵流寇呢。

在路上的时候,朱由检问起李若琏关于飞虎队的训练情况。

李若琏表示目前训练以体能为主,射击为辅,关键是他心疼子弹,每次让队员射击五发子弹,谁射击不合格,会被李若琏替下来。

他要的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朱由检提醒道:“神枪手是拿子弹喂出来的,你在训练时候多给他们点机会,同时更要加强思想的教育,朕要的是能听从指挥,能打胜仗的部下!”

李若琏恭敬的应下来,目前飞虎队成员己经扩张到二十人。

袁贵妃得到朱由检的准许,可以随意出宫,这样袁贵妃也会参与枪法的教导。

人少好办事,朱由检好吃好喝养着他们,军饷待遇远远超过他们锦衣卫的日常俸禄。

为此骆养性羡慕不己,他知道李若琏攀上陛下的大腿,以后怕要飞黄腾达了,为此骆养性跟李若琏走动也逐渐频繁。

一个时辰后,他们来到西山,倒春寒的缘故,使西山这边格外荒凉,偶尔有附近老百姓上山砍柴。

王承恩看到老百姓敢上山砍柴,觉得陛下刚把这里买下来,属于陛下的私产,准备带人去把老百姓抓起来。

朱由检拦住他:“我们要替百姓着想,他们生活己经不容易了,就别为难他们。”

王承恩恭敬的称呼陛下体恤子民,乃明太祖在世。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朱由检很受用。

不知不觉来到山脚,他们翻身下马,朝煤矿地点走去。

按史书记载,明末对煤炭利用率很低,加上开采工具受限,使得煤矿通常往下挖十几米深就不敢挖了,怕引起塌方。

朱由检来到矿坑,这里是一个十多米的深坑,周围杂草丛生,荒废己久,通过黑色岩石断层可以判断出京城储存的煤矿资源并不少。

可惜后来设施跟不上,加上瘟疫的蔓延,煤矿被逐渐放弃。

朱由检双手叉腰,看着远处的风景,这里位于门头沟,按照探测,下方约有两亿多吨的煤矿,储藏面积达七百平方公里。

现在开采的那点煤矿都是浅表煤矿,不过是庞大储量的九牛一毛。

他吩咐王承恩:“从这个地方开始,你把上山的路全部围起来,明天起,我们开始筹备采煤,对了,缺人手的话就从城里招募工人,许诺他们每日的工钱和伙食。”

王承恩轻轻啊一声,小心翼翼道:“陛下,这里太深了,听说煤矿储量也不多,到时即便开采出来,也不容易运输上来。”

这就是农业国家的弊端,做什么都靠人力,煤炭运输要依赖人力的话,效率就太低了。

朱由检:“这点你不用管,朕自会想办法解决,你要做的就是尽快把这里围起来。”

想到工人们到时开工,往返不方便,朱由检让王承恩盖几间房子当宿舍。

他做事情很仔细,在图纸上给王承恩画着工人宿舍的建造标准和格局,还让王承恩在山脚下盖一栋办公用的场地。

王承恩嘴巴渐渐张开了,陛下的思想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啊,这还没有采煤呢,按这个标准建造的话,至少要先投进去几万两银子。

朱由检看到王承恩发呆,踢了他一脚:“听懂了吗?”

王承恩反应过来,连忙点头:“懂了,懂了,奴才回头这就去找工部的商讨。”

朱由检拦住王承恩:“别找工部,从城里找老百姓过来干活,给工钱管饭!”

他还约定工人每日的工钱,防止有人中饱私囊。

之所以不用工部的人因为这是朱由检的私产,以后赚的钱是他自己的,你要用工部的人,到时传的沸沸扬扬,肯定会遭人惦记,赚的钱就成国库的钱了。

有人问国库的钱不就是皇帝的钱吗?

还真不是,大明财政分两个,一个是户部管钱,赋税和盐税收上来的钱,到时分配给官员的俸禄,赈灾,修桥,还有给皇帝修建宫殿等等。

真正属于皇帝的小金库是内帑,这才是皇帝自己的钱,不归户部管,而是宫里的内务府管。

王承恩瞬间明白皇帝的心意,答应下来。

朱由检拿出地图,上面显示旁边还有一个铁矿厂,正好可以用煤炼铁。

现在炼铁还是大规模依赖木炭,而不是煤炭,因为煤炭里含有硫化物,到时炼出来铁非常脆,并且煤炭的透气性也差,在炉内容易碎裂。

除非把煤炭变成焦炭,按理说宋朝就有用焦

炭炼铁的案例,不知道为什么到大明反而不怎么采用。

难道是元朝的时候,使得大宋的文明倒退了?

朱由检也想不通,反正先采煤吧,他继续翻看地图,发现挨着铁矿厂的是神机营。

这就更好办了,炼铁和采煤到时合并到一起办公,神机营的负责守卫,效率无疑会大大的增加。

朱由检想起之前还让宫里的范养民在西山种植土豆和红薯,不知道范养民种植的怎么样了。

他提出去看看范养民的农田。

朱由检背着胳膊,后面跟着护卫,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朝范养民的试验田走去。

半个钟头后,他们来到一处宽阔的农田。

王承恩知道陛下容易健忘,小声提醒道:“陛下,从咱脚下为界限,往东是宫里的地,用来种植蔬菜,往西就是成国公的地。”

朱由检蹲下翻看着土壤,前两天下过雨,土壤带着些许潮湿,混合着沙粒。

这种沙土地最适合种植土豆和红薯。

土豆的生长周期最短,一般西五个月就能收获,红薯则需要半年之久。

远处一栋孤零零的茅草屋坐落在田间的地头,几个身着宫里太监服饰的人影在忙碌着。

他们看到朱由检一行人后,立马迎接过来。

朱由检看到领头的是范养民,他满头出汗,身上官服还充斥着泥巴。

范养民没想到陛下会出宫,恭敬的给朱由检下跪请安。

朱由检笑道:“免礼吧,朕就是过来看看你,土豆和红薯栽培的怎么样了?”

提及种植果蔬,范养民来了精神,他小心翼翼从怀里拿出朱由检送给自己的书。

“陛下,这个大棚技术是什么原理?”

“哦,这个啊,大棚技术是利用温室原理,相当于把植物转移到室内,凭借温度促进它们的生长...”

说到这里,朱由检又想起塑料薄膜聚氯乙烯的应用,这又涉及到大量的工业生产,还是要解放思想啊,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建造资本市场,爆发出工业革命...